破除中国艺术“地心说”

2008-05-30 12:27:14
新民周刊 2008年45期
关键词:塞尚钱钟书徐悲鸿

曾 园

传统并非天生就能获得,而是一种需要努力去争取的东西。我们可以将佛教艺术转化为本土艺术,也可以将已经丧失的“中国性”从西方艺术中学习回来。

对“地心说”不抛弃、不放弃的托勒密理论曾让每个天文学家都感到绝望。直到哥白尼把太阳当作宇宙的中心,才使大量天文学家不必在无望的计算中耗尽自己的生命。其实,在文学艺术界,许多“地心说”仍然存在。诸如中西绘画的关系,徐悲鸿对现代艺术的否定等等,至今各执一词。

钱钟书先生曾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提出过一个疑问,诗歌与绘画号称“姐妹艺术”,在历史中共享一种评判方式,这显得非常不合理。因为“据中国文艺批评史看来,用杜甫的诗风来作画,只能达到品位低于王维的吴道子,而用吴道子的画风来作诗,就能达到品位高于王维的杜甫”。传统文艺批评无法解决这一难题。钱钟书先生说,对于这个难题“首先需要承认,其次还等待着解释——真正的、不是装模作样的解释”。

在西方,明确反对“诗画同体”从而开启了绘画新局面的是莱辛。今天,王天兵先生在他的《华美狼心》一书中从绘画史的角度也提出了他对现代绘画与文学之关联与分野,以及如何确立新的标准去品评高下等问题的解答。王天兵的确直面了这一难题,并给出了不装模作样的解释。

在书中,王天兵先回顾东汉时期从印度传来佛教圆雕艺术,中国人学习了很多年,最后戴逵完全掌握了这种艺术,并在雕刻中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性。然后,他以冷冰川和夏俊娜两个画家的创作为例,讲述他们与法国画家塞尚的关系。正是因为他们“悟通了塞尚”,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为什么?因为塞尚——這个真正现代艺术的代表抛弃了绘画中的文学性(故事、寓意),将绘画还给了绘画。按照王天兵看来,这种将绘画还给绘画的思路,在中国本来就是有的,这种风格的绘画常被誉为“空灵无意却常自在”。所以他说,不理解塞尚,就不理解中国的绘画。

这种说法在一般人看来很古怪,其实并不那么难以理解,中国有句古话“礼失求诸野”,当中国文化由于战乱等原因发生断裂,人们往往会在国土之外找到文化的碎片。不过,塞尚作品中的“中国性”只是一种说法,并非是中国的“特产”,就像钱钟书所说,“从某一地域的专称引申而为某一属性的通称,是语言里的惯常现象。譬如汉、魏的‘齐气、六朝的‘楚子、宋的‘胡言、明的‘苏意;‘齐气、‘楚子不限于‘齐人、‘楚人,苏州以外的人也常有‘苏意……”

那么,当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衰落之后,我们自然应该向外国学习,学其“西方风格”也好,学其“中国风格”也罢,都行。但在学习的时候出了偏差。据王天兵说,对20世纪中国绘画影响巨大的徐悲鸿先生,却看不懂西方蕴含“中国性”的现代派绘画,他学的是当时已走向没落的19世纪艺术。令人扼腕的是,徐悲鸿先生攻击了“马奈之庸,勒奴幻(今译雷诺阿)之俗,马蒂斯之劣”,他特别反感塞尚,指责他的作品“虚、伪、浮”。对塞尚的静物,他说:“因览彼之所作,终不能得其要领(或者是我感觉迟钝)。”但徐悲鸿先生却在无视塞尚的“中国性”的前提下由此建立了中国艺术的“地心说”——写实主义。

王天兵的写作是对中国艺术“地心说”的致命一击,他确立了一个标准,这是一种可证伪的写作,为艺术批评开辟了一个可对话的空间。而且,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叙述框架,再次证明了艾略特的那句话,传统并非天生就能获得,而是一种需要努力去争取的东西。我们可以将佛教艺术转化为本土艺术,也可以将已经丧失的“中国性”从西方艺术中学习回来。

猜你喜欢
塞尚钱钟书徐悲鸿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00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26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30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1:03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左拉“贬低”塞尚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左拉“贬低”塞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