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编写
【写作导航】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曾经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高尔基也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坐着谈不如起来行”,动作描写是让人物“动”起来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一描写方式呢?下面就从几位文学大师的笔下去体会一下吧。
一、人物的感情在动作中一览无余
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画面: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是“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可见父亲爬上月台,多不容易!这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展现出了浓浓的父爱,尤其是“攀”“缩”“倾”字的使用,在父亲肥胖身体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感人,也把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动作中凸现出人物的个性
同学们大概都不会忘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吧:
第一拳:打在郑屠户鼻子上,就好像开了个油盐铺,酸甜苦辣都冒出来了。第二拳:照准眼上又是一拳,这次好像开了个染坊,红的黑的紫的都冒了出来。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这次就像开了个乐器铺,锣鼓铙钹一齐响。
作者分别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三个方面对这三拳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细腻而又简练,同时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和想象,栩栩如生。三拳下去,镇关西竟被打死了,鲁达那种“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三、动作中流露出人物的心情
在人物的刻画上,鲁迅可算是动作描写的大师了。在《社戏》中,“我”盼望到赵庄看戏,得到母亲的允许后,“我们”便驾船前往: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里“点”“磕”“退”“架”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凝练,不但表现了小伙伴们娴熟的驾船技巧,而且把“我们”那种欢快、喜悦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动作中暗示出人物的心理
在有些情况下,人物的心理不能直接描绘,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便只有借助于动作,如冰心的《小桔灯》中,那个小女孩送别“我”的时候: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画了一个圆圈”,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把她内心渴望一家团圆的心理刻画出来了;“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又把她希望所有人都生活幸福的心理暗示出来。
通过对以上这些名篇佳作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想将人物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选用准确、传神的动词进行动作描写,是极为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练笔中,同学们一定要将这种方法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是传还是投,这是个问题
刘洋
最后30秒,对方还领先1分,不过还好,球在我手里。
我大步流星,带球急进,对方两名队员慌忙联防,在三分线外,将我死死缠住。我身子一耸,脚步虚晃,似射实传,啪,将球传给拍马杀到的阿九。阿九接球后,如猛虎下山,直扑篮筐。我心中暗喜,阿九人称“奥胖二世”,内线无人能敌,保不准他还能给我们来个灌篮表演。
3米,2米……阿九就要挤到篮下时,竟下盘不稳,脚底一滑,往后急倒。在倒地的一瞬间,他奋力将球向我这边推过来。我接球在手,正准备三分线外投篮,教练暂停时嘱咐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这场球,大家一定要拿下来。”
三分线外我的命中率并不高,投还是不投?正在犹豫间,对方两名球员已经补上位。他们都高出我一头,由于身高的差距,我只能在他们的空隙中瞄到球篮。
投吧,我刚才还中了两个3分,如果进了,我就成了一球定乾坤的比赛“终结者”。教练的赞许,队员的祝贺,观众的喝彩,这一切是那么诱人!
“还有5秒!”教练在场外喊,时间已经不容我多想。我斜跨一步,纵身跃起,一瞬间我看到阿九已在篮下。“阿九,接球!”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阿九先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将球牢牢抱住,又狠狠砸进篮筐。“进了!”“赢了!”“哦,阿九!”同学们一拥而上,将阿九团团围住。
我默默地挤出人群,低头走着,一阵风吹来,身子不禁一冷。猛然,一双手搭上我的肩头,我扭头一看,竟然是教练!
“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赢球是建立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的,而荣誉也属于集体里的每一个人!所以,军功章啊,有阿九的一半……”
我豁然开朗,接过教练的话头,说道:“有阿威的一半,阿杰的一半……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
【点评】
文章的细节刻画令人称道,几个片段,写出了篮球运动的速度和力度,场景感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动词的选用。“我身子一耸,脚步虚晃”,一“耸”一“晃”,如果没有打篮球的亲身经历,很难提炼出这两个动词;“将球牢牢抱住,又狠狠砸进篮筐”,一“抱”一“砸”,也显然不是随意得之,而是精心选取的结果。
猎蚊进行曲
杨济源
世上有猎虎的,有猎狐的,可就没听说过有猎蚊的。不过当蚊子的数量让人难以忍受时,也未尝不可猎它一猎。
以前,我对蚊子的态度,一向是“以仁为本”,决不杀生。但近些日子,蚊子以细菌繁殖般的速度增长。它们在我身上制造了—起又一起“血案”,让我寝食不安,忍无可忍。现在我决定执行代号为“猎蚊”的“军事”行动,坚决将蚊子击溃。
既然是猎杀,就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剿灭。放毒,应该是个很好的办法。于是,我蹑手蹑脚地出门拿蚊香,生怕让猎物察觉。蚊香点燃,随着烟雾升空,弥漫,飘散,消逝,我灭蚊的计划也像这烟雾一样破灭了。这些蚊子竟然见“烟”使舵,并全力攻击我,发疯般地“撞”我、咬我。这样一来,我的人身安全便得不到保障了。蚊子的猖狂使我愤怒,我心想:既然化学方法没有效果,咱就用物理方法。啪,啪……我的双手在蚊子后面用力拍打。可是那可恶的蚊子一会儿爬升,一会儿俯冲,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
这些蚊子是不是在“北航”培训过?飞行技术如此了得,刚才我是小看它们了。既然硬打不行,咱就巧打,敌动我不动,伺机捕之。小蚊子,你就尝尝咱绝招“镊杀”的厉害吧。我持镊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密切注视蚊子的动向。只见一只蚊子飞来,慢慢降落在墙上,我抓住机会,小心翼翼地靠近它。只见它趴在墙上,昂着头,想必正憧憬着吸血的快乐。想到这儿,心中的愤怒让镊子在瞬间夹住了蚊子。血债血偿,是可忍,孰不可忍!只见它翅膀扑腾着,竭力想挣脱。哼,今天你终于落到我手里了,休想逃脱!正当我高呼“万岁”得意之时,另一只蚊子趁机潜伏在我的右胳膊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了我一口,为同伴报仇。好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这次“猎蚊”行动以杀敌1只的战绩而告终,但我发现了物外之趣。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乐趣,只是缺少发现乐趣的慧眼罢了。
【点评】
这是一篇生活味极浓,且幽默诙谐的习作。小作者用调侃口吻叙述了猎蚊的三个回合。动作描写十分生动,像“蹑手蹑脚”“持”“屏住”“注视”,蚊子的“扑腾”等动词都很传神。
车厢见闻
苏敏
我懒懒地坐在去姥姥家的公共汽车上。
这天是星期天,人特别多,天气又热,人们都眯起了眼睛,昏昏欲睡,连小苍蝇也不来捣乱,静静地趴在车顶棚上。
忽然,只听咔嚓一声,车厢内的寂静被打破了。有人将头扭过去,原来是—个小男孩儿拿着一架相机,在学拍照呢。唉,真是,到底是小孩子,这么热的天,还有这份闲心。大家又把头扭了回去,继续闭目养神,车厢里又恢复了刚才的沉静。
突然,一声惊呼:“我的钱丢了!”人们被惊醒了,都睁开了眼。
“俺那钱是准备给孩子看病的,这可怎么办?”一位农村妇女,怀里抱着个小孩儿,小孩儿面色红晕,气喘吁吁,看样子病得不轻。“谁拾到了,您行行好,还给俺吧?”那妇女带着哭腔说。
车厢里的温度骤然上升,人们都睁大眼睛,四处搜寻,可仍然一无所获。忽然,刚才的那个小男孩儿站了起来,说:“我知道钱在哪儿。”说着,拿出一张照片,只见上面有一只手正伸进一只黑皮包,可惜的是,没有头像。
小男孩儿走到—个男青年面前,不慌不忙地说:“拿出来吧,是你偷了人家的钱。”
见他是个小孩,那个男青年一甩过耳的长头发,瞪大眼睛恶狠狠地说:“臭小子,凭张破照片就说是我偷的?我看你是活够了。”说着就扬起了手。
可他的手还没落下,就被一个中年人抓住了:“这是我的孩子。这部相机是我刚买的最新型的数码相机,能够瞬间成像。看,这张照片上的人带的熊猫牌手表和衣服全和你的一样。你说,不是你偷了人家的钱,还有谁!”那人的脸瞬间变得像纸一样白,转身就拉开了窗玻璃。众人一拥而上,逮住了欲跳窗逃跑的小偷。
人们用赞赏的眼光看着小男孩儿,小男孩儿也异常激动。他爱怜地抚摸着相机,喜不自禁地说:“今天多亏了你呀,让我也当了一次小侦察员,我真是太高兴了!”
看着小男孩儿兴高采烈的样子,人们都开心地笑了。
公共汽车在欢乐的海洋中,飞快地向前行驶着。
【点评】
小作者生动地记叙了亲眼目睹的一幕,通过写人们的昏昏欲睡表现了车厢里的安静,这与小男孩的好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塑造了小男孩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