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永远比对手早到5分钟

2008-05-22 10:27
资治文摘 2008年5期
关键词:牛根生蒙牛海尔

张 海

在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中,发展速度能用“可怕”这个词来形容的,蒙牛算是其中一家。

在6年时间里,蒙牛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蒙牛速度”也因此被誉为“火箭速度”。

而带领蒙牛跑出“火箭速度”、演绎了这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传奇的人——牛根生,绝对是一个历经坎坷、个性鲜明的企业家。

他小时被以50元钱的价钱从乡下卖到城里,今天他带领的蒙牛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60亿元;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伊利公司,在41岁时被迫出走伊利,创立了蒙牛;他相信“思路决定出路”,活用了虚拟经营理论,坚持只做“钻石品牌”不做“玻璃品牌”……用了6年就将蒙牛发展成为了中国数一数二的乳品公司,势头直逼老大伊利。

他青年时生活困苦,曾当过水泥匠,后来在伊利从一名刷瓶工做到副总裁,公司拿18万元要给他买一辆桑塔纳,而他却将这笔钱用在了下属身上。还有一年,他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众人……这就是他的牛氏定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由此可见牛根生是一个非常通人性的企业家,他知道财富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于是,在蒙牛,“向下经营人心”成为了管理者的第一天条。

今天处在众人眼光焦点之下的牛根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商界明星,他在中国慈善排行榜上鼎鼎有名,是全球第一个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献出来的企业家;也是少数几个提出要在50岁之前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企业领导人,为此,他已经一步一步作了周密的安排:2006年2月,杨文俊已经接任他的总裁职务;并计划在2008年当时机成熟之时就退下董事长之位。这些举动在中国企业中史无前例,曾引起诸多争议和质疑,从侧面也反映了牛根生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企业家,不爱专权,走出中国特色的企业家之路,由此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

当然,牛根生所带给人们的思索和启迪还不止这些,譬如:

牛根生有自己的经营哲学——“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坚信“‘德是制服人心的最佳利器”,所以他的身边聚拢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将身家性命都压在牛根生的身上,不仅因为他有把钱分给别人的“前科”,而且他们相信他会带领大伙儿冲出一条光明大道。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牛根生认为“不能高速成长,就只能高速灭亡,没有静止在半空的‘第三种状态。”这就是“飞船定律”。凭借这一信念,在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蒙牛总是早到5分钟。

他提倡“让员工为自己干”,因为“员工给自己干活最快乐”,结合“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激励机制,形成了蒙牛最具特色的文化,也是最彰显牛根生管理特色的一套机制。这使蒙牛拥有了最具有竞争力的员工。

他还提出“管理是严肃的爱”,不仅要实施严格的法制管理,并且更加注重责任到人。他说,“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所以,他的大胆放权,其实是建立在一流的团队执行力基础之上的。

牛根生认为蒙牛的产业定位具有聚焦性,“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这种只走专业化,不走多元化的态度,为蒙牛的快速扩张提供了依据。

……

如果不抱任何偏见来看,牛根生所进行的这些努力,尽管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它其实就是一种带有超越意义的体制改革,他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企业创新的根本,是企业家创新。

品牌是企业最值得投资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因其被广泛认知为一个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而响彻全球。它虽然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对企业经营发挥着巨大的商业作用,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高附加值只存在于品牌之中。牛根生深知,对于初创时期的蒙牛来说,拥有并用好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就等于掌握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由此,蒙牛开始了与众不同的品牌建设之路。

蒙牛刚起步时有1000万元的资金,他拿出1/3做品牌,做品牌的建设、宣传和积淀,他相信把钱存在任何地方的增值也不如存在品牌上。

蒙牛企业还没注册,第一本CI(企业识别)手册就做出来了,在筹备创立股份公司的53平方米的临时办公室里,墙上挂的最醒目的一幅画就是蒙牛的蓝图规划;在编制CI手册的同时,蒙牛的企业文化的主体方案也做出来了,企业使命、理念、愿景,都是在公司正式创立前确定的。1999年总共筹起1000万元,蒙牛就拿出1/3的钱,也就是300多万元开始做品牌。二三月份筹划宣传,4月份出产品,6月份品牌形象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

蒙牛副总裁白瑛曾说:“蒙牛不仅是在卖产品,更注重建设‘蒙牛这两个字的品牌意义。为此,蒙牛专门成立了一个品牌管理中心,主要致力于从科技、绿色、营养等角度去提升蒙牛品牌的亲和力。至于赞助中国航天员、冠名娱乐节目这些都属于做品牌的一部分。”

蒙牛的成功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策划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事件营销是高效提升品牌传播的最佳时机。同时,注意力经济揭示出一个道理:低成本扩张与其说是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资本扩张,还不如说是以品牌延伸为标志——实行品牌扩张。蒙牛在向全国性品牌进军时,瞄准了中央电视台这个宣传平台,采取高投入高密度的媒介投放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蒙牛追赶竞争对手的时间成本。

“玻璃品牌”与“钻石品牌”

品牌线上常犯的错误是重视广告,忽视新闻;或者重视“软闻”,忽视“硬闻”。我们说,广告可以告诉人们“然”,但不能告诉“所以然”,所以,单纯用它累积出来的品牌是不牢固的,它没有向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信赖基础,一遇风险,就会轰然倒塌,裂为碎片,属于“玻璃品牌”;而新闻可以细述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人们知之深则爱之切,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属于“钻石品牌”。至于“软闻”和“硬闻”呢,其效用则以是否与消费者达到深度沟通、是否打动消费者的灵魂为分界,真正让企业声名远播的是“硬闻”而不是“软闻”,很多软闻没人看、看了也没印象、有印象也不持久,但海尔砸冰箱的事一说20年,这就是“硬闻”。

一场砸冰箱的事件,不仅改变了海尔人的质量观念,树立起了“质量为本”的理念,也让海尔成为了“注重质量”的代名词。“海尔砸冰箱”由此成为中国企业注重质量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件,并因此成为无数大大小小的媒体、书刊、高等院校的“经典案例”。砸冰箱的举动为海尔做了一次营销。通过这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海尔注重企业管理、注重产品质量的形象被正式树立起来了。

在现今广告遍布的世界中,消费者对广告往往有排斥情绪,大多数广告给消费者留下的记忆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因此要想使品牌保持长久的知名度,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企业就要不间断地投放不同的广告。所以牛根生说广告打造出来的是“玻璃品牌”,抗风险能力弱。而新闻则不同,它不仅能告诉消费者企业的品牌是什么,还能向消费者展示品牌背后的故事,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形成长期的记忆,所以牛根生说新闻打造出来的是“钻石品牌”,抗风险能力强。

牛根生显然从海尔的事例上获得了不少的启迪。在广告与新闻的权衡中,蒙牛最具特色的创新之举是“广告片的新闻制作法”,其倡导的主旨是广告要素与新闻要素要实现“嫁接”,即兼顾广告和新闻两者的优点,使其既具有广告性又具有新闻性,借助新闻事件有意识有目的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广告角度看,由于融入了新闻的因素,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从新闻的角度看,将其融入广告更加有利于品牌的宣传,新闻的可控性也得到加强,使之由易碎的“短命新闻”变为易存的“长命信息”。

蒙牛副总裁、前新闻发言人孙先红在一次演讲中也曾说过:广告方面,我们用的全是新闻版面,没有放到广告版面。

“给我个理由选择你”

2002年,蒙牛做了一个“给我个理由选择你”的策划。这个策划发挥了蒙牛“思考型终端”的所有优势。

由于当时困扰乳业的不是短缺而是过剩,全国牛奶品牌掀起了“大买赠”风潮,全国10大牛奶品牌,除蒙牛之外没有一家不买赠的,有的买六赠一、有的买四赠一、有的买三赠一、有的甚至买二赠一,“买赠政策”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年尾。

但是买赠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不利于企业以后的发展。一旦停止买赠,积累的顾客群就会立刻消失,这在快速消费品市场尤为常见。但若是别的企业都进行买赠,而唯独你一家不进行,那么这个品牌也很难生存下去。如何既在买赠中维护品牌形象,又能保持消费者忠诚,这对于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在产品价值差异化思想指导之下,蒙牛于2002年4月推出“给我个理由选择你”的营销活动,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这次活动中,蒙牛列举了五个值得消费者选购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中国绿色食品”,与上海和北京的主要竞争对手相区分;

第二个理由“产地内蒙古”,与所有非草原产地的竞争对手相区分——当然,这里的“草原”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跨越内蒙古及周边),而非行政区划概念;

第三个理由“草原牛奶唯一中国驰名商标”,与来自大草原的另一主要竞争对手也区分开来;

第四个理由中的“英国本土NQA认证”属欧洲标准,再次与绝大部分乳制品企业相区分;

第五个理由“利乐枕牛奶销量居全球第一”,则是其他乳制品企业都不能比拟的……

这些理由,使得蒙牛的价值得到了有力的凸显,促使人们对蒙牛的价值进行了思考,从而认识到蒙牛与国内其他乳业品牌的区别,产生主动购买行为。

为了让这五个理由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深入人心,蒙牛可谓费尽心思,下了一番工夫。一般人们对于传单的态度是“来者不拒,收之即弃”。因而,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使人们在收到传单之后能够仔细地阅读,蒙牛将精心撰写的小品文《女人不美,男人要负一半的责任》印在宣传单的背面,将“五个理由”印在宣传单的正面。而宣传单在超市里放置的时候,小品文面向上,五个理由面向下,这样便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附:女人不美,男人要负一半的责任

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我想,对于女人来说,相貌长成什么样,自己只能负一半的责任,另一半则应由男人来负。

未出嫁的姑娘,就像苗圃里的树苗,一个个俊俏挺拔。出嫁了,与一个男人终日厮守,男人就成了女人的气候、土壤、环境。男人脾气暴,整日不是狂风暴雨,就是“零下一度”,女人一定憔悴无光;男人修养高,日照朗朗,和风细雨,女人一定热情奔放。养颜乃养性,好男人让女人心境好、心态好、心灵好。

我们总是追求我们所爱的。一个女人爱上什么样的男人,她往往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谓“跟好人学好人,跟着神汉会跳神”。

所以,女人如果不美,男人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

一个本来很清纯的女人变得越来越恶俗,一定是她的男人档次不高,她“近墨者黑”。

相反,一个本来很一般的女人,相貌越来越可爱,眼睛越来越灵光,说话越来越文雅,举手投足越来越有风度。不用说,她有一个好男人。

男人千万不要以为美与丑只是女人自己的事。她长得美,你有一半的功劳;她不好看,你也有一半的过错。

事实证明,拿到这个单子的人们都觉得这个观点很新颖,都乐意把这当做一件趣事与人分享。就这样,蒙牛的形象一下子被人们记住了。

这样,在“买赠”之风大行其道的时候,拒绝“买赠政策”的蒙牛的销售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逐月攀升。2002年蒙牛销售额达到16.68亿元,是2001年7.24亿元销售额的2.2倍!

上级要给下级送礼

经营人心的含义是向下经营,而不是向上经营。牛根生在文章《最佳雇主:让员工“51%给自己干”》一文中,这样写道:

如果说蒙牛企业里有什么东西不均等,那就是“官”越大“自由”越小。比如得给员工送礼,但员工不能给你送礼。我在原企业(伊利)的时候,有个主管把20斤牛肉送到我家,结果弄得我差点妻离子散,我对老婆说,你送回去,不送回去我们就离婚---有了这次教训,这个主管就长了记性,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员工收了人家一条羊腿,他批评道:“你送回去!我送你两条羊腿好不好?”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如今,我们高管团队年年拿自己的钱给员工送礼,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地送。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度,但在很久以来,送礼就变了味。把礼送给普通人,那就是“想别人替你办事”;在官场上的送礼,则称为“贿赂”。送礼一时间成了中国“非理性竞争”的代名词。蒙牛高层清楚地认识到“送礼”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而在送礼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在蒙牛,送礼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送。这也是蒙牛“向下经营人心”的一种体现。

日本有一家公司,其老板每天只做两件事,且这两件事看似与企业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家公司却经营得井井有条。他做哪两件事呢?一件是早晚在员工上下班的时候,一定准时站在厂门口,向经过的每一名员工鞠躬问候;第二件是在上午工作时间,拿上钓鱼竿去钓鱼休闲,中午回来将钓到的鱼拿来为员工改善伙食。从这些行为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是经营者对员工的关心和感恩,使得每一名员工深受感动,尽职尽责,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牛根生在公司里提出一个“关心下三层”的原则,即关心你的下级、下级的下级、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财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

在牛根生的影响之下,下属们也开始了散财的行动,他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蒙牛内幕》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还是这位主任,2004年初,从个人红利及年薪中拿出钱,向每位部下发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

一位部长,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

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一位副总,2005年提出将个人期权的1/5分给手下。

……

牛根生用辩证法来解释蒙牛的这些做法:

我为什么要散财?难道我不知道享福?难道我的家人不需要照顾?难道我的亲戚不需要接济?事实上,连我自己都是“负债人”,为了支撑企业的门面,买车又买房,欠着银行几百万!但是我称来称去,我们一家子怎么也重不过任何一“民”,也重不过任何一“军”。那么,您那一家子呢?

往外拿钱真的就是吃亏吗?往里捞钱真的就是占便宜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聚的时候,先聚心,后聚人;散的时候,也是先散心,后散人。你把人心搞散了,企业垮了,到时你还有啥?你的利益还能“可持续”?

牛根生一再告诫自己的下属: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啊!这里面是一个“大无”与“大有”的战略关系,而不是眼前一时一事的简单“无”与简单“有”的关系。

管理是严肃的爱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在蒙牛工作,必定很放松,因为蒙牛的企业文化是“经营人心”。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作为一家飞速发展的大公司,纪律对于蒙牛来说尤为重要。海尔CEO张瑞敏也曾说过:“规定不高或者管理不严,很容易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要想参加国际竞争,就一定要加强管理,尽可能多地整合企业拥有的资源,强化竞争力。如果你好我好,看上去似乎不错,但是企业倒闭了,对职工的‘关照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1983年,牛根生在担任伊利冷冻食品公司的厂长时,就非常重视法制化改革。牛根生让人在厂里的路上划分了区域,人有人道,车有车路,车占了人道要罚款,人占了车路须交钱。生产管理中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奖惩制度,生产部的黑板报上每天都公布质量检查结果。用工制度也改了:能干的,留下,不管他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不能干的,请回家,不管你有什么来头。

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市场竞争虽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但其残酷性无异于枪林弹雨的战斗;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

牛根生要求企业必须有外资企业般的严格管理,自己的员工必须像士兵一样时刻准备作战,因为这是残酷的市场所要求的。

创立蒙牛后,牛根生同样实施严格的法制管理,并且更加强调“责任到人”的原则。

牛根生毫不掩饰他是从海尔那里移植过来OEC管理模块的。如今,OEC已转变成了具有蒙牛特色的管理。

OEC是英文Over 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在海尔,OEC制度规定海尔员工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后要清理、检查并且每天有所提高,即要求“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事完评价”,以保证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人人有事,事事有人”。责权利的紧密挂钩,促使海尔的企业管理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企业运作实现了高度规范化。

在蒙牛,OEC考核榜是覆盖面最广的一项制度,没有人能够绕过。每一个部门外都有一张OEC考核榜,这张展示牌只有1米大小,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综合控制。这种管理方法类似于军事化管理。

牛根生坦言,把蒙牛管成像军队那样,恐怕多数人受不了,但一定要学习军队的硬朗作风,任务的贯彻与执行不打任何折扣。国内外那么多的企业都在模仿美国的西点军校,蒙牛也在学,希望不只是学皮毛,而是真正学到真谛。

(摘自《牛根生如是说》张海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1 定价:39.80元)

猜你喜欢
牛根生蒙牛海尔
新版《海尔兄弟》第一季有望暑假上线
你瞧人海尔
海尔自曝频上热门背后的运营秘密
伊利:陈年旧事
伊利:陈年旧事
悲情牛根生
蒙牛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