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高额吸费电话”事件中说谎

2008-05-16 01:32
IT时代周刊 2008年10期
关键词:高额工信短信

李 琦

响一声就挂断,回拨过去,即被扣除高额话费……连日来,“高额吸费电话”经网络的传播和渲染,迅速在人群中发酵、扩散。事实上,大部分手机用户,都频繁收到过莫名其妙的未接来电,于是愤怒,甚至令人恐慌。

4月17日,工信部终于开了金口:经过大量调查,高额吸费基本不存在可能性,这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公众应谨防受骗上当。

另据天津市通信管理局跟踪调查,在与网上兜售群呼设备的设备商接触后,针对其提供的“吸费电话号码”进行拨打测试,未发现产生高额扣费,且对方要求先付款后交付设备,其行为类似于以往的电话诈骗。

对此调查结果,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提醒,通过回拨电话吸费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可能性,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而利用互联网做的欺诈性宣传,部分媒体未经核实即报道、转载,实际上是为不法分子做了免费虚假广告。话音刚落,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骗专家金警官说:“工信部某负责人对65个吸费号码的回拨测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高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据他多年的反诈骗侦查工作经验,电话响一声就挂的吸费诈骗嫌疑人团伙和窝点都集中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非法号码大多以“15”开头。

一边是自称掌握内幕的深喉,一边是通信业务的主管部门,一边是警方反诈骗专家,乍一看,各方都言之凿凿,但消费者很纳闷,到底该相信谁呢?一个技术上并不复杂的“高额吸费电话”问题,为何会在权威部门的“积极回应”之后,反而陷入无所适从的“罗生门”迷局?

要追问这个问题,我们须先了解什么是“响一声电话”。“响一声电话”的官方名称叫作“加值性付费业务平台”,其运作方法是这样的:通过一种叫做群拨器的装置,自动给手机用户拨“响一声电话”,显示在用户手机上的,通常是一个普通手机号码。一旦回拨这个号码,就会通过一次或多次的接转,接到国外的高额付费电话上,接通一次,收费高达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现在,“响一声电话”无疑已成为一大公害,但让人尴尬的是,竟然没有合适的办法应对。作为诈骗案,归公安部门管,但公安部门要报案才追究,而且追究的只是个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道理上看,运营商查处最方便,但是,运营商一是没有查处的权力,二是运营商本身会与这些付费电话分账,分账比例据说还很高。所以,想让运营商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也不现实,那到底该谁来管?

从媒体有关“响一声电话”利益链条的报道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监管一拖再拖的真正原因,作为电信服务的核心机构,移动电信服务商直接参与了“响一声电话”的利益分成中:用户被收取的高额话费,移动运营商与处在利益链条最顶端的有关服务商各能分到近50%的利益(3月25日《哈尔滨日报》)。看来,“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是一点儿也不错。正是由于现实经济利益的存在,移动电信运营商才言不由衷,才很难对明显违规甚至涉嫌违法的行为痛下杀手。

这样的案例在移动电信服务领域已是屡见不鲜。此前有关垃圾短信问题,电信运营商也曾借口技术问题予以搪塞。但经中央权威媒体曝光后,似乎一切技术问题都不复存在了,打击垃圾短信瞬间收效。

但现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要接到这种电话的消费者“不要轻易回拨、发个短信确认”等等。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公众需要知晓的内容至少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其中是否牵涉商业利益?打击“响一声电话”是否真的存在技术障碍?“响一声电话”问题是否已经涉嫌诈骗犯罪?已经非法扣除的通话费用是否应加倍退回给消费者……

没有客观公正的调查,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民众只会陷入“恐慌一质疑一愤怒一依旧恐慌”的恶性认知循环。按照先前媒体报道及内部人士报料。“高额吸费电话”之所以能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鉴于电信企业的国有垄断性质,怎能不让人质疑?而对于工信部草草下的结论,民众自然也要诘问,这是不是主管部门欲盖弥彰,在极力撇开责任?

“你可以在一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一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在信息传播不断透明的今天,政府不仅要习惯回应公众疑问,更应将回应质疑作为管理和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对于如何正确回应公众质疑这一课,显然政府官员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猜你喜欢
高额工信短信
工信部强制下架23款APP
高额收益要谨慎,场外配资需辨明
道歉短信
工信部发布人工智能三年产业规划 促进AI未来加速落地
代发短信
英国医生最高获得37.5万英镑的高额加班费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
短信档
糖酒会: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