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读书台

2008-05-15 10:27
钟山风雨 2008年2期
关键词:朱买臣昭明惠山

马 杰

当我们流连于江南的山山水水之间时,常常会同历代文化名人的读书台胜迹不期而遇。千百年以来,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往往也是历代文人学士吟诗赋词、命笔泼墨的雅集之地。纸香墨润,常常荟萃一代人文;诗兴文采,往往流芳九州河山。应该说,这就是读书台胜迹的人文底蕴所在。

所谓“台”,原本是指古代一种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一般都作四方形,供人眺望或游览。后来文人墨客往往依傍人工建筑的台,或者天然的高墩耸石,作为读书修身之地,从此景以人传,就附丽为某人某氏的“读书台”。

苏州虎丘尹和靖读书台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北角,享有“吴中第一胜”之称,是我国现有最早(春秋时期)的城市园林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古人常在中秋之夜到此赏月唱歌,这个文人雅士的独特习惯如今已成绝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曰:“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据史籍记载,和靖读书台创建于宋代,是苏州书院中最早的一座。创建人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洛阳人。他是理学家程颐的高足,著有《论语孟子解》,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曾去京城赶考,以求取功名,但考题是“议诛元佑党人”。他不愿意加入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遂放弃功名,不做答题,离京回了老家。因他学问很高,声誉在外,在靖康初年,被宋钦宗召到京师,赐号“和靖先生”,官至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侍讲。其时,秦桧为相,对金人卑躬屈膝,主张议和。他曾致书秦桧,反对议和,但不被采纳。他目睹官场内腐败黑暗,就弃官回家,从此不再做官。金兵入侵中原,到处烧杀抢掠,他全家遇害,就他一人死里逃生。正是国破家亡,难于活命。他到处流浪,赴山东,进蜀地,辗转来到苏州,就在虎丘后山寻了个僻静之处,后世便称其处为“和靖读书台”,并立祠纪念。端平二年(1235年)其地辟为书院,命名为“和靖书院”。当时,书院建有三省、务本、时习、朋来四个书斋,并采取“立祠建室以舍学者,买田收谷以食之”。以后又建藏书堂,收藏古籍,便于求知者读书。

历代文人墨客,凡到虎丘游览,总要到和靖读书台去寻访,怀念这位古人,抒发思古之幽情,挥毫落笔,留下佳文诗篇。清代诗人任思谦写有《和靖先生读书台》,诗云:“欲问台何处,何人更读书?松风虚夕响,云月暝山居。不少探幽客,谁寻三畏庐。清修邈无及,惆怅意如何?”

苏州穹窿山朱买臣读书台

穹窿山,地处苏州城西20公里的藏书镇内,相传是古代青松子炼丹升仙处,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穹窿山高峻挺拔且风光旖旎,山上古树参天,竹林成片,生长着紫楠、木荷、苦槠等270种名贵树木,是苏州地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森林。全山长约7.5公里,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站在南坡山麓眺望太湖,只见湖光浩瀚,渔帆点点,太湖七十二峰犹如出没云际一般,美不胜收。

穹窿山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名山”。景区内有中国五大名台之一的“朱买臣读书台”。读书台粗看只是一块磐石,高广不过丈许,突峙坡面,但四周都是苍藤古木,环境清寂幽静。当年朱买臣打柴之余,常坐卧石上读书,后人因此称为读书台。磐石上现刻有明代学者都穆题写的“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之处”11个字。

朱买臣(前190-前115年),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字翁子,西汉吴(今苏州)人,家住穹窿山下,生活贫困,以打柴为业,但他酷爱读书,坚持边劳作边读书。50岁时,终于得到友人推荐,经汉武帝面试,当上了中大夫,后来又先后做过会稽太守及主爵都尉。朱买臣当年做樵夫时,畏妻嘲笑,书册都藏在山中,不带回家去,这就是地名“藏书”的来历。朱买臣读书很刻苦,即使在担柴路中,也一边走,一边念书,这就是所谓的“负薪读书”。后来,“负薪读书”同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等故事,一起被视作我国古代名贤勤奋读书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常熟虞山昭明太子读书台

读书台位于常熟城区虞山东南麓石梅,今书台公园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有旧联一楹,则道出了昭明太子读书台千年不泯的人文魅力:“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闻帝子读书声。”

据明清邑志及碑刻资料等载,虞山致道观东,原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其上有亭久废。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重为构筑,未久即圮。继任知县胡巍、县丞邹容等于松竹林中觅得遗址,以为书台不可无亭,遂再葺之,又毁。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县沈弘彝秩满三载将去任,周览邑中古迹,登临台上,有客告以亭之兴废,沈深以为慨,斥俸复作新亭。并为坚固计,亭柱均以石构,又翳理四周杂树,设磴道石阶,嘱邑人邓韨撰《读书台铭》。时耆老邵复出昭明太子像一帧,亦令绘者摹之于石,同置于台壁。邑人、邵武知府、古琴家严天池增建外门,榜题曰“昭明遗构”。迄清代顺治年间,王梦鼎、邵灯等再修。

读书台以山泥夯筑,高3.54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8米,居高临下,岿然而峙。现台上之亭为明弘治年间所建,嘉靖间重建,长方形,单间卷棚顶,高3.65米,阔4.6米,进深5.16米。壁间嵌砌有明嘉靖间所镌昭明太子像、邓撰《读书台铭》,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及清乾隆苏州粮备道觉罗雅尔哈所书“读书台”额等碑刻数通。亭中又有大石台一,正面横端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旁设石凳数座。隆冬岁月,寒梅绽放的辰光,则有“书台积雪”之观。明人吴伟业至此咏怀,曾有“长留千岁鹤,声远读书台”之句。

读书台四周景观层次丰富,所植枫香、榆、榉、朴、栎等树,皆为数百年之古树。后台下临空谷,浓荫掩映之中,有焦尾泉,泉水清洌甘醇。在泉壑后山坡上,有明代建筑仓圣祠,是纪念我国文字创始人仓颉而建。祠正室1978年已题为“尾轩”,泉与轩的篆额均由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所书。

读书台后园以山景为主,奇石峥嵘,松竹岚翠;摩崖石刻,历代题咏甚多。其间建有商相巫咸纪念亭、雅集亭。登亭四顾,虞山秀色,尚湖碧波,常熟古城,尽收眼底。我国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以《江南好》词赞美此园:“虞山好,景色招人来,一望长江舒极目,园林俯视现楼台,重见画面开。”

读书台1982年11月被公布为县(后县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亭内之碑在十年浩劫时已破为两截,1978年,由虞山镇公管所出资复制。1995年,里人翁瘦苍书胡君复题读书台联句“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刻于福山龚祥兴捐杞梓木板对,挂于亭之两侧。

无锡惠山李绅读书台

惠山山高328米,周围约20公里,其灵秀的山貌风光及历史文化积淀在江南平原地区首屈一指。乾隆皇帝在评述江南诸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娴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惠山因名胜古迹荟集,而有“露天博物馆”之誉。

李丞相读书台,是唐朝李绅15岁时在惠山读书的地方。李绅(772-846年),字公垂,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生,祖籍安徽亳州,父辈定居无锡梅里。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现留有“李丞相读书台”。李绅聪颖好学,擅长诗文,青年时就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二首,称誉为“悯农诗人”。著作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李绅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元代学者王仁辅在《无锡县志》中说:“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李绅像。绅未遇时,常读书惠山。”清光绪七年(1881年)《无锡金匮县志》载:“李公垂读书惠山,后徙剡川精舍……公既贵,改精舍为龙宫,因筑读书台于宫内,岁久湮没。万历间谈修立石重镌李丞相读书台六字。”

谈修(1534-1618年)字思永,号信余,为邑庠生。为李丞相读书台竖碣之事,详载于由他编撰的《惠山古今考》。谈修为此专门撰写了《李丞相读书台竖碣记》一文。他在《记》中说:“万历己亥冬仲……有友人俞君儒谒余而言曰:‘李丞相读书台在俞氏墓后,奉上世谏议正斋公遗命,为之世守者久矣!迩有一贵介,将挟父兄势攘为葬地,儒将质成于当路可乎?余曰:‘子之意善矣,而以质成则非也……余因纵步绮塍街至李公遗址,度其前广十丈五尺,后广十一丈。左右各深七丈,捐资砻一石碣,题曰唐李丞相读书台,并识四围丈尺,择四月十一日竖碣。”由此可见,谈修并未赞同友人公开“质成”的办法,而是通过捐资取赎而后解决的。《惠山古今考》中,谈修另有一段记事云:“余业已捐资为恢复计,顾举自一人,嫌于私成,于诸君则为公,乃捐价十之三。”同时遍告同志亲友,得到了孙继皋、施策、贾应璧、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以及谈修自己的女婿安希范等的支持相助,“共捐十之七”。于是,从倚势强占者手中取赎,从而择日竖碣。

据载,李丞相读书台竖碣不久,“游人上跻吊古者接踵,可见高山景行之风信可奋起者哉”。明王达、周忱、聂大年等在瞻游读书台后,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江南巡抚周忱的《李绅读书台》诗云:“丞相当年未第时,读书曾向此栖迟。水边行径望遗迹,竹外荒台有古基。老忆家山诗尚在,梦尝丹李事尤奇。老僧知我怀贤意,相引凭高慰所思。”■

猜你喜欢
朱买臣昭明惠山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CONTENTS
昭明寺随想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论昆剧《朱买臣休妻》之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
扇画惠山古镇情
读《朱买臣传》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