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洲 何 人 韩 永 黄艾禾
从某种角度来看,四川省发生的事,像是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一个缩影
“中国南方不是缺水,水资源是有的。它是局部地区水开发强度太大了,超承载引起的缺水和水质污染引起的缺水。”著名的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这一点,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副局长杨永德时,得到了印证。杨永德说:长江不存在缺水的问题,水资源总量接近1万亿立方米,但是利用率只有20%左右。
南方应该不缺水
根据水利部2006年的水资源报告,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5330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六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的水资源量为476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8.8%;南方四区(指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总量2056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2%。也就是说,南方的水占到全国总量五分之四。
这里应指出的一个事实是,1998年时,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为6918立方米/人,而中国为2230立方米/人,这个数据,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但还是比印度、英国、德国和南非的人均水资源量要多。
那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会出现“南旱北涝”,使南方的水变少吗?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科学家们对此都出言谨慎。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说:气候变化,温度的升高是肯定的,这是已经为科学家证实了的。但它对一个具体地方的降水的影响是增加还是减少,是不确定的。我了解的情况是,最近中科院一位非常有名的院士施雅风提出一个观点,说到“西部转型”,他说,随着气候的变化,西部的降水是增加的。但是增加的绝对量也不大。而长江流域,根据我的了解,没有太明显的变化。
在去年12月21日《自然之友》举办的“绿色多边论坛”上,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黄磊在回答《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对此问题的提问时说:从中国近50年的降水记录来看,华北是在减少,西部有所增加。预计未来,中国的气温会继续增加,降水量也会增加,但各地差异会较大。说到“南旱北涝”,这和雨带北移有关,直接原因是季候风的影响。至于美国人前两年曾经有过一个“到2010年中国会发生南旱北涝”的预测,我们没法证明说这个结论是对的。
不患寡却患不均的水
如果以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30立方米为一个标尺,湖南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500立方米,确实不算少。但是,这些水在湖南省内却分布得极不平均。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毛德华曾对1950年至1990年湖南省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湖南全省没有一个地方未受过旱灾侵扰,但主要的受灾区域是湘中和湘南,这与湖南省的地形条件有关,湖南南临南岭山脉,东靠幕阜山脉,西倚雪峰山脉,北拥洞庭湖区,北方的冷空气可以长驱南下,南方的暖空气却要翻山越岭,待抵达湘中南时已是气息微弱,难以与北方的冷空气形成强烈交汇;加之当地红岩、石灰岩广布,蓄水性差,植被不易生长,盆地地形又不易散热,最终在湘中南形成衡阳、邵阳“干旱走廊”,在湘西南形成沅麻盆地少雨区,前者为湖南的主要产粮区,干旱因而每每导致全省粮基不稳。
在四川,这个人均拥有水资源3388立方米的省份,同样水的分布极不平衡。根据《四川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四川省有成都、 德阳、内江、资阳、自贡、泸州、南充、广安、遂宁等9个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50立方米——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用水紧张线——影响人口4711万,占全省人口的55%。
川中,是四川这个水利大省最缺水的漏斗。就在成都的水利专家们为该不该从都江堰往毗河调水而争吵时,离成都150里开外的川中丘陵地区正在忍受着又一轮大旱时的干渴。2007年11月30日,四川省水利厅规计处处长阮贵安指着来自乐至县的一份报告,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忧心忡忡地说:再不下大雨,2008年3月份,乐至市就一滴喝的水都没有了。
而为了防止抢水,乐至的地方政府一度要调武警守护水库。
历史上,为解决川中、川东的干旱,四川省曾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引水渠三穿龙泉山(成都平原与川中隔断山脉),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引水入干旱区。但是,这些工程始终未能有效的覆盖缺水区。
2004年,水利部再度批准毗河引水工程。2007年进入前期准备。该项工程计划静态投资108亿元,计划引水13.65亿立方米,计划增灌面积314万亩。
从另一方面看,成都市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800立方米。但仅仅水少还不是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会反对毗河引水工程的主要依据。该研究会秘书长田军告诉记者,重要的是,成都市缺的是环境用水。所谓环境用水,指的是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今天你在成都市内行走,会发现,历史上许多关于水的印记都已经看不到了,只剩下一个个仍然留存的码头名字。正是在水网从成都市内逐渐消去的过程中,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便开始变成“尘都”,如果从成都的水源地都江堰抽水而去,“尘都”未来的命运无疑会进一步恶化。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原总工程师、河流研究会专家组成员高宗辉进一步解释说,一个科学事实是:即使经过排污处理的水,仍然是劣五类,必须用足够的清洁水来稀释。按照国际上的情况,一般是1:8或者1:7的比例,也即一份经过处理后达标的污水仍然需要由七份或者八份清水来稀释,这样水的自净能力才能得到体现。
而支持毗河引水工程的一方,都江堰设计院院长唐西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评价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会的反对意见:川中丘陵地区生活用水困难和成都环境用水困难谁更重要,显而易见。唐说: “我们考虑的是全局性的大道理,他们说的是小道理。”
阮贵安则告诉记者:假如要指望用环境用水来自净成都市内的河流污染,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就是把整个岷江的水都用来给成都市都解决不了。”
“不主张,不赞成从岷江跨流域长途调水到涪江和沱江流域的丘陵地区,不能简单地理解我们成都人没有怜悯之心或者说我们自私!”成都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成都市环境协会秘书长段益生这样对记者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长距离的跨流域调水不一定是好事。”
段益生认为:“我们主张丘区根据自己的环境,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而不是等水来实现‘旱地水田化。”段益生举例说:成都龙泉驿是典型的丘区,如果要改水田,条件比川中丘陵地区更为便宜。而龙泉驿现在的主打产业却是“果产业”和“花产业”以及“特色旅游经济”,并没有把旱地硬是改成水田,现在,龙泉驿的特色经济在成都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水的“大局”与公平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0年,本省生产总值要比2004年翻一番,人口将达到700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0%。到2010年,全社会的总用水量预计将达到350亿立方米。届时,即使在中等干旱年份,湖南省也将缺水46亿立方米。
而四川省水利厅的预测是,到2010年,四川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量将突破500亿立方米。
所以,四川省内的争论双方在一点上却有着一致:整个都江堰水系都缺水。
到2007年5月,都江堰水位已经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关于都江堰水利區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称:岷江开发强度已达64%;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后,开发强度进一步提高到80.1%。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
所以,在很早,四川省曾提出引大(大渡河)入岷(岷江)。从而在总体上增加都江堰水系的水量。
但是,这一工程被视为是四川省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次抢水。因为“南水北调”的大西线一部分正是要从大渡河引水。
2004年,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鲁家果,以及在川的很多退休学者,包括著名经济学家林凌、院士刘宝进行民间研究研究论证,上书国务院,陈述利弊,最终迫使南水北调的大西线计划告暂停。
从某种角度来看,四川省发生的事,有点像是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北方,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南方的三分之一,有的地区已经不是影响经济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发展的问题,而是人要被渴死的问题。但是,现在仅仅用行政命令,就能顺利公平地把水调过去吗?
夏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实事求是地说,水的问题后面都是经济利益之争。“有可能,这个水一调,四川下游的水就有些不够了,但是对于北方来说,这个意义却非常大。对于国家来说,是某一地方损失了,但在全局胜了。所以,国家就要掌握好这个度。从另一方面说,有很多老百姓牺牲了经济利益,国家就应该做生态补偿,要赔偿他们。可是过去这方面往往考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