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艳
基金作为一种长期理财工具受市场大趋势影响较重,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时效短,收益相对稳定
受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影响,国内股市连续下挫,10月28日,上证综指再次跌至1800点以下。国内理财者从炎炎夏季到凛凛寒冬,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资本高增长的2007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在20%以上是非常平常的。但今年以来,很多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已将理财高收益时代变为过去。
“排除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投资领域和投资渠道不顺畅是重要原因。”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基民谈“基”色变
毫无疑问,股指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飞流直下至今年10月底的1800点以下,基民们共同面临伤心之局。据第一理财网产品库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7日,285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216只基金已经跌破面值,占总数的75.70%。同时,单位净值跌破0.5元的基金数目也在逐步增加。与去年排队抢基的火爆场面相比,今年的新基金发行可谓“门可罗雀”。
“我们前几年的基金投资热潮,很像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欧美的‘共同基金时代,只不过他们是建立在全民养老保障政策基础上的,而我们则是跟风投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说。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养老保障改革,政府指导企业聘请专业的理财顾问,为员工做各种各样的养老计划,基金等作为一种养老工具挂靠在整个养老体系上,获得全民大发展,实现了基金的公司制。而中国缺乏这种政策基础,完全在股市暴涨的情况下,迅速催熟了基金这个行业。
与缺乏良性发展结构的基金种类与品种相比,中国理财者又有深厚的需求。中国的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人民币,到2006年已经达到一万多人民币,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超过3000美元。
“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多美元,远远超出理财产品应当大发展的底线。”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杨如是说。前几年理财类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始料未及,原因在于产品少,并且很极端,要不就是极端安全的产品,要不就是高风险如股票类的产品。
无论按照人口结构、还是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这种结构的辉煌注定是暂时的。当时间开始发挥它威力的时候,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发挥作用,一个回归过程也必定会发生。
今年以来,新基金募资规模大幅下降,24只已完成募集的基金仅募集727.7亿元。其中,11只偏股型基金共募集243.35亿元,平均募集规模为22.12亿元,均未达到募集的上限。而去年共有31只偏股型基金发行,共募集2711.95亿元,平均募集规模为87.48亿元,今年同比下降了74.7%。
根据天相数据的统计,2007年年末(本轮基金扩张的高峰),全行业的基金资产总规模超过3.16万亿,其中,2.97万亿属于偏股型基金,偏股基金的比例占到行业的94%。
面对只有升值才能赚到钱的基金理财困境,监管方不得不进一步完善市场。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融资融券试点,这使得持有股票或基金的机构或大投资者,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依然有赚到钱的可能。
但是,融资融券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未必是好事。“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尚不完备,规模有限,价格也不稳定,因此卖空(融资融券业务使得卖空成为可能)这种交易机制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推出风险极大。”袁增霆说。
银行稳健型理财产品异军突起
与基金发行萎缩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类理财产品每周都有近100种新产品上市。在这些理财产品中,债券类和信贷类占了大头。
受降息等利好刺激,债券类产品近日开始升温,财政部也加大了国债发行力度。10月22日,有一只30年期记账式国债开始发行。除了国债外,银行业推出的债权类理财产品还包括金融债、央行票据、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10月以来成立或正在发行的、投资于债券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71只,在全部170款产品中占比超过40%。
另外,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逆市进入发售高峰。4月份、5月份发行数量均在120只左右。前三个月也保持在40多只左右。虽然受近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准备金率影响,部分银行信贷类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但短期理财产品,如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受此影响往往较小。
公开数据显示,2008 年上半年,22 家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发售2618 期理财产品,新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10692 亿元。同期公募基金、保险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1200 亿元、3200 亿元、3250 亿元和80 亿元。从募集资金量看,银行理财产品在各类委托理财产品中已稳居第一位。其中1~6月的产品成为新主流产品,占总募集金额的74%,短期化趋势明显。
银行类理财产品的热销,不仅由于基金或股票的高风险,也导因于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对规范。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整风”。经过一轮规范之后,各大银行在信息透明、风险提示、产品研发有所改进,“稳健性”“短期性”和“创新性”成为今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流趋向。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目前的收益率在3%~4%,呈现‘好时不好,坏时不坏的特点,风险相对较小适于大众投资。”袁增霆说,自2004年推出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以来,2004年、2005年达到上百只,2006年达到1000多只,2007年达到3000多只,而2008年上半年已达到2007年的总和,生命力很强。
长久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发达,而银行机构相对发达,银行势力掌握了规模庞大的信贷资产,比股票大得多,尤其是业务规模转型后,可做各种类型投资如银行业证券市场投资等。同时银行系统拥有庞大的储户资源,同时与各种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可灵活挂钩各种理财工具,推出理财产品自然得心应手。
不过,截至9月,出海淘金的QDⅡ理财产品九成亏损。共10款实现正收益,亏损面超过了95%。截至9月下旬,中信银行正在运行的9款QDII产品已全部亏损,其中亏损幅度超过50%的产品已占到1/3。
银行理财产品中今年出现的低收益甚至负收益现象,被业内认为是银行研发能力缺失的直接展现。与证券和基金公司庞大的行业分析师相比,银行的研究队伍,目前还很难满足自身理财产品扩容的需求。
黄金投资处于观望期
与去年10月排队买金不同的是,黄金理财市场目前遭遇冷落。作为金融避险的最佳工具,在经济处于下行时,黄金为何反而没有出现暴涨行情?
“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曾一度跌至68美元。贵金属中除了黄金最近的跌幅在30%左右,其余如白银、铂金等跌幅都在60%左右。若不是因为黄金还有金融避险的属性,跌幅也将会在50%以上。”专做黄金业务咨询的威尔鑫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杨易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他认为,这些大宗商品包括贵金属的下跌,说明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金匮乏,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再加之对美元走强的预期,黄金投资很难在年底前掀起一波行情。而从最近一波涨涨跌跌的行情看,并非有主力机构参与,而是中小户在维持行情。
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还限于金融层面,暂时未演变为经济危机。黄金的避险功能目前尚无体现空间。而金融危机后,经济势必进入缓慢衰退期,市场资金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杨易君认为,黄金投资有可能还有一轮的补跌行情,建议普通投资者暂时不要买入黄金。
袁增霆则认为,黄金目前涨跌空间都不大,其走势要看后续全球市场的走势,目前方向不明朗,投资应处于观望态度。
黄金如此,房地产投资亦如此。集体处于观望状态的中国房地产,正处于政府救市的关键点上。前途如何,目前一切还不明朗。处于理财寒冬的中国,期待着更多元、更专业、更具投资价值的理财产品的集体出现,也期待着下一波投资行情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