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华
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是应对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最为有效手段。但是在路径选择上,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2008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9%,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增幅。经济下滑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众多研究机构认为,下滑趋势将延续至2009年。
尽管中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目前的增速仍低于近30年中国经济9.8%的年均增长率。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视8%为经济增长的安全水平。
政策转向
中央政府下半年的调控政策,在今年年初的两防基础上突然转向。
2008年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还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7月即调整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到现在再次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优先”。
宏观调控政策的正式转向,则在10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上,确立了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涉及财税、信贷、外贸等十项经济工作重点。随后,各政府部门纷纷调整相应政策,目标只有一个:“保增长。”
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不同,当前中国和国际的形势都发生了改变。
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停滞,其国内消费收缩,进口需求锐减。而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国内港口、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钢铁、汽车、服装等部分行业甚至还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旧有的“以投资促增长,以出口消化投资产能”的路径面临失效。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这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着实考验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
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预料将在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外公布。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该是刺激内需的时候了。
货币、财政政策调整未见新意
从10月底,中国政府陆续出台的政策来看,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由“偏紧”转向“稳健”,但上述调控对象主要是金融和制造业部门。
国家发改委、海通证券等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均表示,上述政策调整均系常规手段,不可能立竿见影,效果将在1年后才逐渐显现。
最先改变的是“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苏宁日前在“2009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关键的时期,要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供应充足。
9月以来,央行已三度降息。9月16日,央行宣布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始,此后,10月9日、10月30日又连续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暂免征收已经开征9年的利息税。
降息或将继续。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金公司、瑞银证券等17家中外研究机构共同完成“朗润预测”显示,今年4季度可能实施2到3次降息操作。参与报告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则认为,应加大降息幅度。
与此同时,信贷开始松动。
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在10月底公开表示,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以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初,为抑制通胀,央行曾要求商业银行按季度提出信贷规划,央行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指导。
目前,出于防范风险考虑,银行惜贷现象仍相当普遍。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今年9月份M1增速创下新低,存款定期化继续,行业贷款增长迟缓。该报告预计,在降息周期初期,一两次降息行为也很难刺激新增的贷款需求。
此前旨在挤压楼市泡沫的房贷政策,也已改弦更张。10月中旬,央行下调了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但市场对此反应平淡,国内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量仍未走出低迷。
海通证券分析师李明亮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有限。他同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未来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
减税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是当前财政政策调整的主轴。备受关注的增值税改革时间表仍未明确。目前,减税主要涉及出口退税、财政增收节支、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目前,财政部已经调高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率上调,被一些企业视之为杯水车薪。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参与本届“广交会”的湖北蒲纺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八部经理景光涛说,1个百分比的退税率尚不能抵消美国、欧元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更不用说根本改变企业的困境。目前纺织行业只有一些大型企业尚能艰难维持。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被提上日程。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10月下旬公开表示,此前已经国家批准的铁道部“十一五”规划,投资总额1.25万亿资金规模已经上调至2万亿。王勇称,“铁路新项目的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铁路目前仅占据中国交通运输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在中国交通长远规划中,未来10年,这一比率至少要提高到50%。
内需如何启动?
眼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均认为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是应对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最为有效手段。但是在路径选择上,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就政府已经公布的种种经济刺激措施来看,投资基础设施拉动内需的思路再次浮现。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铁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并表示要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这一做法并不新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依靠启动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以及发展重化工业来拉动内需,此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迅速改善,煤电油运等瓶颈环节大为缓解。
但上述措施也导致一些问题。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近日撰文指出,在上一轮启动内需过程中,国有大企业、基础工业、上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消费需求、民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公路、城建、电力等物质基础设施投资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然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长期偏低。吴志峰认为,这正是中国消费难以真正启动、投资消费严重失调的根本原因。
海通证券分析师李明亮预计,相关社会民生领域专题,可能会纳入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程。
李明亮认为,最近政府计划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各项农业补贴即是一个信号。
“中国明年将采取一些非常重要的措施增加内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最近一次公开讲话中称,中国还有进一步增加消费的潜力,但是家庭开支近年来的大幅增长意味着该潜力发展空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