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楯
我们应该有一种超越,有一种升华,摈弃过去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狭隘观念,认识到一种普遍的人类的爱的崇高意义,真正从内心到行动做到“以人为本”
全国哀悼日已经过去,我在想,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我们表现出的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能否持续。
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国民而不是为国家领导人降半旗,这是第一次。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有着太多的第一次,以往时常缺血的血库,到了献血之多无法存放,要劝人们先登记等待通知再献血的地步;人们纷纷捐款;一些人自费去灾区救助那里需要帮助的人,各类民间组织也在行动中;民政部门的官员说以往的救灾中——包括“九八”抗洪和2003年抵御SARS(我想,还有年初的雪灾),民众所表现出的爱心和自觉行动都无法和这次相比。
既然是第一次如此,就说明了以往不是这样,或者是以往不如这次。既然是第一次,就有一个今后我们能不能持续的问题。
中共中央文件中曾指出,当前中国几个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06年),而这次表现出的恰恰是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对他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爱心,甚至是舍己为人。当然,个别借机诈骗也有。既然两面都有,如何使好的一面得以发扬、持续,不好的一面得以遏制、衰减,就是一个发展中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类社会不可能没有灾害,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制度文明、不同的生存(包括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的品性之下,灾害的形成,人们抵御灾害的能力和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灾害的发生和灾害的救助都不免反映出这一时段的特质。
这次,中共和政府领导人始终强调“第一位是救人”,政府官员、警察、军队表现很好。有人感激:“政府像母亲”,一个武警战士说“人民是父母”。由此想到邓小平曾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觉得,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大小小的官员不过是大大小小的“管家”而已,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职责。党和政府在救灾中履行自己的责任,正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大报告)言说的体现。
救灾中,人们时常提到“祖国”。“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我,“祖国”就是人——个国家最可宝贵的就是它的人民,发展的目的就在于造就一种使人民之中的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能获得长期的、健康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的能动的环境。而这一简单、颠扑不破的真理,有时却会被人忽视。
我们更应注意到,灾害面前,不只是祖国,还有世界;不只是中国人,还有人类。正因为如此,来自不同地区、国度的人们“不远万里”到中国救灾。此前,我们的救援队也曾奔赴世界各地救灾。
我们应该有一种超越,有一种升华,摈弃过去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狭隘观念,认识到一种普遍的人类的爱的崇高意义。真正从内心到行动做到“以人为本”,看中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真心相信“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十七大报告)。
救灾中,人们还时常提到“战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战胜”的不是地震,是由地震而给我们带来的灾害,以及我们曾经或者是仍然有的懦弱、冷漠和缺乏爱心。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不可能不发生,但我们却有可能尽力降低地震所给我们带来的损害。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几个“统筹”就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震提醒我们应该努力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以“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十七大报告)。
救灾中有许多技术性问题,这些技术性问题关系着降低损害的实际效果和统筹救灾的效率。但比技术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问题——我们应认识到在人与人为敌的时候,人就必然与自然为敌。而在今天,我们能否爱惜生命、敬畏生命,爱惜自然,敬畏自然,关系着我们的社会能否和谐,我们和我们的生存环境能否和谐共处。
要使爱心持续,还需要有一种制度化的保障,而在这里又需要有国家积极责任的体现。
战胜——需要战胜的是自己;积极应对——是基于人性基于爱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