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乙
北京的冬天已经不像冬天了:温度长期徘徊于零度,雨雪少见,只是偶尔有些干涩的风,真正的冰天雪地仿佛是梦中的花园。
有机会去北极圈,住冰旅馆,这让人神往。
从北京直飞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艾兰达机场,再转往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就已经置身于北极圈内了。没有想象的冷,但比想象的美——这种美丽从飞机上即已经开始。
冬天的北欧日光羞涩,稍稍露上一脸就回避了。这里通常是上午9点多开始天亮。只能说是天亮,因为太阳是不得见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我回程时邻座是圣诞假期回国休假的中国留学生,在北京机场降落时竟激动得手舞足蹈,说“很久没看见太阳了”。
我们的飞机降落基律纳时正是当午,落地前的半小时就可看见窗外斑驳的白和蓝,像从太空俯看蓝白色的地球,让人恍惚。机舱外,天尽头,是一线橙红色的“夕阳”——正午的夕阳,分隔天际。
基律纳机场就是茫茫一片白色大地上的一座红色小房子,积雪覆盖下白色的屋顶,像极了年少时圣诞卡片上圣诞老人的家,让人心生温暖。
早年的基律纳只是当地土著拉普人放牧驯鹿的荒蛮之地,19世纪30年代此地发现了蕴藏量可观的铁矿,1899年以铁矿外运为功能的铁路修到这里,基律纳迅速发展起来。
现在的基律纳以夏天的极昼和冬天的冰旅馆闻名。用四千吨冰和三万吨雪建起的冰旅馆都是平层建筑,不适合“蔚为壮观”等字眼,但人住于此确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1990年,法国艺术家为了在这里办展览,就地取冰,搭建起60平米大的纯冰雪画廊,晚上部分参观者就在画廊里铺上驯鹿皮,蜷缩在睡袋里过夜。这独特的创意提醒了旅馆老板,建造出一座完全由冰雪建成的冰旅馆。以后冰旅馆每年修缮一次,面积逐年增加,现在室内面积已经超过5000平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冰旅馆,可以接待近200人。
冰旅馆以驯鹿皮作为大门的外部装饰,然后就是大厅、冰雕展览区。这里的冰客房分艺术套房和普通房间两种。普通房间就是一个冰洞,在冰块上搭上一块木板,铺上十几公分厚的海绵垫,再铺一块驯鹿皮,就是床了。
入住前,所有住客都要去更衣室领取衣物和睡袋,洗澡等所有睡前功课也在这里完成。因为冰客房是售票参观的旅游点,再加上房间内零下5度左右的低温,一般情况下没有人能早睡。因此,在这里经常能半夜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穿着厚实的保暖衣裤,带着帽子,裹着羽绒睡袋,从更衣室向客房走去。
更衣室里的工作人员会叮嘱你拉好睡袋拉链,最好全部捂紧,只露出鼻子呼吸。他同时还向你保证会“非常非常暖和”。在冰客房里,早晨赖床是没有可能的,不管客人几点就寝,早上七点一位背着杀虫剂般大桶的工作人员就会直接拉帘入室,“你好,已经七点了,该起床了”,同时给你递上一杯温热的饮料。每天上午是参观客人最多的时候,多赖床一会儿,就很可能碰上不速之客。
至于冰客房是否暖和,每个人的感受差距很大。我自我感觉并非“非常非常暖和”,无论如何,零下几度的卧室还是“新鲜感”胜于“温暖感”吧。
实话说,我第一次住冰旅馆,还有些担心房间会不会塌。工作人员骄傲地保证绝无坍塌的可能,因为这种结构已被证明是最为稳妥的冰雪结构。冰客房从外面看是白茫茫的一片,其实每个房间都是圆拱形结构,看起来像陕西的窑洞。春天来临,气温升高,冰旅馆屋顶和墙壁的外冰层开始逐渐融化,雪水顺着外墙壁逐渐下流,墙体逐渐变薄,最后消失,冰水重新注入到托恩河中。这一过程中房屋并无坍塌危险,可确保安全无虞。
艺术套房以室内设计见长。冰旅馆每年都会邀请全世界几十位艺术家前来设计这些客房。艺术家们或三两合作,或埋头单干,使用旅馆提供的冰块、凿子、刀子等工具,在三周之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风格不一的房间,也为冰旅馆带来年复一年的变化。
这里的冰酒吧也不可错过。吧台、吧椅甚至酒杯全部用冰制成,冰雪墙壁上映着影影绰绰的灯光:白色透明的冰代表清澈的夜空,五彩斑斓的灯代表绚丽的极光。酒吧里出售各种现场调制的鸡尾酒,但在瑞典,伏特加是绝对的主角。黑色的伏特加酒瓶堆成了小金字塔。
酒杯全都用冰块制造,透明的冰杯盛上高度的伏特加酒,再加些鸡尾酒的花哨颜色,晶莹剔透。酒入口后有一丝凉意,但酒精的后劲让人暖和,这种奇妙的感觉,即便是不擅饮酒的人也禁不住多来几杯。温热的嘴唇碰上纯冰的酒杯,酒杯口沿会稍微有些融化,有点圆润变薄,棱角不再分明。
这里的冰教堂也很抢手,希望有一个冰清玉洁婚礼的年轻人通常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预约。牧师站在冰雕讲坛上主持仪式,宾客坐在铺有驯鹿皮的冰凳上,新人在冰雕十字架下交换婚戒,然后坐着狗拉雪橇去往冰旅馆的“新婚套房”。
冰客房每年春天融化,不过这里的普通客房是常年迎客的。暖客房的卧室屋顶嵌有一大片玻璃天花板,冬天北极光光顾时,幸运的住户可以躺在温暖的木屋里欣赏绚丽的北极光。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这里的建筑虽然无法常年凝固,但年复一年的变化翻新了冰建筑,也翻新了游客的感受和记忆。再加上这里的冰天雪地、绚丽极光、鲜美食材,关于北极的记忆,都是温暖的。
马泽尔率纽约爱乐来华
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将带领纽约爱乐乐团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执棒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等作品。这是其“亚洲2008”巡演的重要一站,也是洛林·马泽尔继2002年之后,再次率团来华。
1842年成立的纽约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同年诞生。自成立以来,乐团在美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有超过14000场音乐会的骄人纪录,已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马泽尔自2002年执棒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之后,令乐团注入新动力,其指挥棒下的音乐火候十足,被评价为“极度刺激”和“令人振奋”。
此外乐团还不乏中国面孔,除生于丹东的副指挥张弦,还有首席单簧管演奏家王亮等5位中国演奏家,他们将在巡演中一展身手。
时间:2月23~2月24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北京
专播“身后事”的电视频道
现在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从饮食、旅游到体育、电影等,内容五花八门,而最近德国一家电视网络公司Etos将推出以死亡为主题的电视频道,听起来有点骇人,但也称得上电视媒体的一个创举。
这个频道由前电视节目制作人、德国殡仪协会成员沃尔夫·蒂尔曼·施奈德发起。预计耗资1000欧元,每天为观众24小时播放和墓园、葬礼以及死亡相关的节目,此外还可以播放观众自行录制的讣告,通过影象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据报道说,德国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死亡”频道正是应德国这一人口结构变化而生。德国殡仪协会成员表示,德国的老年人普遍刻意漠视任何与此相关的话题,但当死亡来临时却手足无措,难以走出丧亲之痛。所以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帮助德国人坦然面对,死亡是人生毕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