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2008-05-14 10:20白彬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美术课教材目标

白彬华

教学现象

在听课过程中,我遇到过下面这样两个教学场景。这两个教学场景反映了当下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一个典型问题,也就是教学到底该从哪里开始?

1.二年级第三册美术课《捏泥巴》一课的课堂导入

上课了,教师首先安排学生感受泥的特性。

师:“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泥,动手摸摸、捏捏、闻闻……同桌相互说说,都有什么感受?”

每位学生拿出一块泥,摸摸、捏捏、闻闻……同桌相互讨论。

生1:“摸起来凉凉的、软软的……”

生2:“闻起来没什么味儿……”

……

师:“那大家总结看看,泥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泥的特点。

2.三年级第六册《彩墨游戏》一课的课堂导入

师:“大家分别在生宣纸和普通纸上进行点、线、面的练习。练习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在两种纸上练习有什么差别?”

学生边在生宣纸和普通纸上练习,边观察两种纸有什么不同。

师:“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1:“宣纸洇,普通纸不洇。”

生2:“宣纸上画起来舒服,普通纸画起来不舒服。”

……

教师小结:在宣纸上作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普通纸上缺少这种变化!

教师板书课题:彩墨游戏。

分析诊断

这两个教学案例都设计了体验的环节。第一个教学场景是二年级第三册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请学生动手摸摸、捏捏、闻闻,体验泥有什么特点。但是,早在一年级第一册的《玩泥沙》一课,教师就已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了泥的特性。而一年之后,在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又一次让学生体验泥的特性,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也导致了教学时间的浪费。第二个教学场景是三年级第六册的美术课,让学生体验不同种纸的特点,而在上一学期第五册的《水墨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就曾经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体验过国画纸、笔等工具、材料的特点,这里又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重复,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缺乏对小学整个阶段美术教学设计的把握,不清楚某一时间段、某一课时具体要完成什么教学目标,以致教师对某一节课的教学小目标定位模糊,不知到底该从何入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利用相关条件,追求特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活动。正如首师大尹少纯教授所说:“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 但上面两种现象,却正由于教学目标的模糊,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无意义。

北京现行使用的美术教材,学习内容分不同的系列、层次,包括国画、版画、线条、欣赏、设计系列等,并按照某种秩序贯穿在全套教材中,从纵向来看,小学教材的各册课本中都安排了不同系列的内容,从一册到十二册由易到难递进,我们可以称之为教材的纵线;从横向来看,教材的每一册中又有单元的划分,每单元内容之间又有某种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教材的横线。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熟悉全套教材,既要找准某课教材在纵线系列中的位置,又要找准某课教材相应的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纵横位置中确定课文在某阶段教育中的具体位置,进而在关系中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准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进而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美术课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术课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怎样让美术课更生动有趣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