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小明
回归“三维一体”
例1:一位小学艺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把一缸热带鱼放在了讲台上,并神秘地对学生说:“大家请看好,这里将会发生有趣的事情。”随即投放了几条食人鱼。只见食人鱼凶猛地扑向鱼群,顷刻间鱼缸内只剩下了断骨残骸……下课铃刚响,几名孩子做起了模仿游戏,一位扮演食人鱼的男生作势扑向另一位同学……
例2:一位初中生物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鱼鳍的功能,在上课前特意买了几条活鱼。课堂上她分别剪下每条鱼的胸、腹、背鳍和尾,放到鱼缸中,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功能。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边整理边归纳。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学习的“三元交互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共同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从环境来分析,前例是在艺术学习的环境中,鱼的残杀无法给大家带来美感;后例是在科学学习的环境中,对鱼的解剖是求真的表现,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之美。从人来看,前者是小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难以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而后者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能够用相对理性的目光来分析事物,调整内心感受。从行为来看,前例中学生有暴力的倾向,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后例中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后者在环境、人和行为上得到了充分的协调,产生的价值也较高。
回归“知行统一”
例1:某班为了开展有关交通法规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搜集行人乱穿马路的素材。于是,学生们手拿笔记本,分列在公路的两旁,冷漠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对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统计。此时,学生们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价值取向:为行人遵守法规而感到失望,为行人违反规则而感到欣喜。
例2:行知小学有一条规定,行人看到校园内的垃圾,是不能打扫的,需要弯腰捡起来。在捡垃圾的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随意的一丢带来的“麻烦”,在看到别人捡垃圾的同时体会到了扔垃圾的“不美”,原来这简简单单的“捡垃圾”的行为,在教育自己的同时,也教育了别人。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但我们看第一例中的行为,分明是让学生先去破坏,再去建构,把知识与行为看成“两张皮”。而第二例,行为与认识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循环,学生通过捡垃圾的行为,认识到乱扔垃圾这种行为的不文明;从认识到“捡垃圾”这种行为的美,来巩固这种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
回归“正面引导”
例1:某教师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读出辩论的语气,把学生分成两组朗读,教师加上提示语“煽风点火”:“一小儿跺着脚说”,“另一小儿扯着嗓子喊”,“一小儿叉着腰说”……学生果然读得兴趣盎然,有的学生喊哑了嗓子,有的学生辩得面红耳赤,课堂上好不热闹。
例2:特级教师庄杏珍是把教学和做人的价值等而视之的。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对反面人物话语的朗读是不要求进行模仿的。她说:“孩子小,模仿力强,很容易学到不好的习惯。在对反面角色的朗读上,我们要从正面人物的心理去理解,读出作者的态度来。”
前例中,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虽然辩得不亦乐乎,但只是把着眼点关注于表面的“辩”中,而忽视了作者对两小儿勤思善问的赞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肯定,在表面热闹的教学中,歪曲了对人物的理解,是一种德育价值的遗失。其实,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正面价值,还要发挥我们教者的主动性,从正面的角度去把握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在朗读、模仿中感受并逐渐树立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