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课程中科学、技术、人文的融合

2008-04-30 04:19曹俊军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2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人文技术

曹俊军

[摘 要]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必须通过课程来体现。在设置高职课程目标时,应先厘清科学、技术、人文三者在课程中的关系,然后按照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构建多元整合型课程,将科学、技术、人文三者衔接沟通,恰当地融合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高职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三者辩证统一。

[关键词]高职课程;科学;技术;人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2.0063.03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使高职课程既不同于普通高校课程,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又区别于中等职教的课程,有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课程改革有较大的难度。虽然拥有可资借鉴的职教课程模式,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北美和英国、澳大利亚流行的“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德国“双元制”中“项目与应用性课程”;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黑龙江省伊春职业学院的“就业本位板块课程”,以及其他职业学院开发的“职业群课程”、“生计群集课程”,等等,但这些课程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不能照搬。应当按照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构建有特色的多元整合型课程。这种课程既能摆脱传统课程观的消极影响,又可避免单一“本位论”的片面观点,辩证地对课程三要素(知识、技能、态度)统筹兼顾,追求价值的多元化,达到育人的全面性。

学术型人才,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科学是由学科组成的,因此,侧重科学教育的普通高校强调依据学科的内部逻辑设置课程。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通过技术教育来培养。技术是直接应用于职业劳动的,因此,侧重技术教育的高职往往依据职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受培养目标制约的课程目标,使高职课程与普通高校课程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是,这并不能将两类教育课程截然分开,这两类课程并非各不相干,因为科学与技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需要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的总和。科学着眼于“知”,呈观念状态;技术着眼于“做”,属行为领域。前者侧重于理论,后者侧重于实践,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明显的差异是具有应用性、可操作性、直接效益性。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并不排斥它们的关联性,人的行为总是受观念支配的,技术实践都受科学理论的指导。完整的技术过程包括无形的技术和有形的技术,无形的技术之物化形式就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材,有形的技术是高职的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中对技术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

普通高校课程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课程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但不能据此而认为高职教育就无学术。蔡元培讲过:“学术一词可分为二个名词,一是学,二是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二者并进始可。”[1]无独有偶,波耶夫在“学术水平反思”一文中论析:“大学的学术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2]由此可见,普通高校课程侧重理论,并不排斥应用;高职课程侧重理论的应用,也是学术的应有之义。

可以这样说,科学属于人类文化的理性认知领域,具有理论知识性品格,技术属于人类文化的感性实践领域,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又是一种理性认知与感性存在的关系。在高职教育课程中要正确定位并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则既要二者并重,又要二者并进。二者并重就是对科学和技术同样重视,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扬此抑彼、甚至顾此失彼的现象。根据特定职业的现实需要和近期发展需要,选择包括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内容,恰当地安排课时和学分,合理地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体的教学安排中的比重。二者并进就是用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实践,在技术实践中应用科学理论,二者双向联系。正如黄炎培所说:“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也像陶行知所讲:“教学做合一”,“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3]。其中,特别要重视的环节是实习实训。因为实习实训是科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和分割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西方理性主义科学观强调除自然科学外,并不存在其他科学,另一方面是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把人文归纳为非理性主义,如康德把“人类理性的法则”分为“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这就造成了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和分割。这两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科学本身蕴含人文精神,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追求人类道德的进步和生活艺术的发展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4]。科学教育应有人文精神的支撑,应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渗透哲学理念、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应与人格的完善融为一体[5]。早在1997年全国高教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有教育专家就提出警示,我们不能重蹈有些国家的覆辙,而应努力使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协调发展,使高科技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据了解,在国外,有些掌握高科技或者生活在高科技社会的人,往往由于素质上的重大缺陷,个性发展畸型,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所谓“科学奴隶”、“智能强盗”,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6]

高职课程特别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要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一是在课程开发领域,构建一门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诞生了一门交叉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这对我国高职课程开发不无启示。党的十六大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此,高职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开发一门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努力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在课程实施领域,各门专业理论课都应结合科学知识教育,介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宣传国内外科学家在相关研究中表现的人文精神,如华罗庚的自学精神和居里夫人的坚韧精神、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诺贝尔的奉献精神等。不但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也要搞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三是在课程管理领域,使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调动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扩大选修课的课时、学分比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树立“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现代教学理念,把教学过程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在课程评价领域,把塑造健全的人格摆在首位。既要评价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更要评价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方面的人格完善程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者批判技术是“病态社会”的根源,如马尔库塞说:“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奴役的加强。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奴役人、控制人,这种技术异化实际上也是人的异化,即人的物化。”[7]西方人本主义者对技术的批判并非无稽之谈,但其归因是错误的,技术本身无罪,罪恶在部分人的道德沦丧,对技术进行灭绝人性的滥用。如果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是福是祸,取决于握剑的人,正如舒尔曼指出:“技术越发展,欲以把握这种发展的社会问题就越是伦理和精神问题。”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课程侧重技术教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技术教育不是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集和技能的提高。”[8]巴萨拉认为,技术实践不是对科学理论的简单应用[9]。的确,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实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开拓与创新、直觉与灵感,涉及大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承担失败的风险。技术过程充满人文精神,高职课程怎样处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呢?有四个要点:一要面向技术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弘扬前人在技术革新中焕发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振奋创新精神,防止和克服只讲结论,不讲过程;只传技术,不传精神;只求继承,不求创新的偏向。二要阐明社会技术原则,强调学生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落实规章制度,在技术实践中贯彻执行经济效益原则、与人适宜原则、环境生态原则。三要提高技术档次。技术型人才的产生缘于理论技术的发展,高职课程应使学生具备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与普通高校课程培养的能力不同,不是技术方案的设计能力,而是技术方案的实现能力。四要改进技能训练。高职课程侧重创造性智力技能和创造性动作技能的训练。因此,高职技能训练有相当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具备主体意识、进取心、成就感和愉悦的情绪体验,避免简单地重复劳动以及与机械、电器的运转同步带来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这是高职课程体现高等性,与中职课程的不同之处;也是高职课程不同于普通高校课程,体现职业性,用人文精神支撑技能训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68.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

[3]黄中益.职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05.

[4]唐斌.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1997,(11):22-25.

[5]赵甲明.论实现科学教育与德育的统一[J].河北师大学报,1997,(4):99-103.

[6]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27.

[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

[9]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0.

(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theCoexist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in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O Jun.ju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Abstract:The doubl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presented by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hen setting the objective of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clarifyfirst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We should construct, according to the doubl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 multi-curriculum system to make a good harmony coexist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and cultivate talent with high-quality.

Key words: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science;technology; humanity;harmony coexistence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人文技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人文社科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