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性诱芯中不饱和十六醛的比例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2008-04-29 14:01李为争等
植物保护 2008年3期
关键词:二化螟

李为争等

摘要:作者于2006年夏季在河南信阳地区系统比较了二化螟性诱芯中Z11-/Z9-16:Aid及Z13-18:Ald剂量对2个世代的二化螟雄蛾诱捕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代成虫诱捕试验中,2个最佳配方中Z11-/Z9-16:Aid分别为9:1和8:2,而比例在7:3~1:9之间的诱芯则无引诱作用。如果保持诱芯中Z11-16:Aid和Z9-16:Aid的剂量一致且质量比控制在2:1,则二化螟诱捕量随诱芯中所含Z13-18:Aid剂量的增加而下降。所有诱芯在二化螟第一代引诱效果显著下降,但该时期组分为Z11-16:Ald(2)、Z9-16:Ald(1)、16:Ald(0.7)和Z13-18:Aid(0.37)的诱芯诱捕量显著优于其他配比。

关键词:二化螟;性诱芯;最佳配比

中图分类号:s 435,112,1

二化螟(鳞翅目:螟蛾科)系亚洲稻区为害最重的害虫之一,在中国水稻产区经常和三化螟混合发生。利用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具有经济、有效、方便、环境兼容性好、选择性强、对天敌安全等优点,但性诱捕器在越冬代二化螟种群密度较低时能收到理想诱捕效果,而在第一代种群密度高时则诱捕效率急剧下降。

鉴于此,许多人曾鉴定过这两种水稻螟虫的性信息素成分,有代表性的报道各有3个。Nesbitt等用二氯甲烷浸提二化螟处女雌蛾腹尖15 min得到Z11-16:Ald(5,质量比,下同)和Z13-18:Ald(1);Ohta等用1,2-二氯乙烷浸提24 h同样得到上述2组分,但配比65~85:100能引起雄蛾最强EAG反应;Tatsuki等用重蒸正己烷浸提0.5~1 h鉴定出6个组分,分别是16:Ald(26)、Z9-16:Ald(5)、Z11-16:Ald(48)、Z11-16:OH(5)、18:Aid(1)和Z13-18:Aid(6),其中质量比为48:6:5的Z11-16:Aid、Z13-18:Aid和Z9-16:Aid制备的诱芯具有和全组分诱芯相同的活性。从此,该三元配比的诱芯被广泛认可并用于测报、田间诱捕和交配干扰。Cork等将菲律宾三化螟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为Zll-16:Aid(3)和Z9-16:Aid(1);Tatsuki等将印尼三化螟种群性信息素成分鉴定为Z9-16:Aid(1)、Z11-16:Aid(4)和Z9-18:Aid(1);杜家纬等从中国广西三化螟种群性腺中得到5个组分,其中有作用的成分为16:Ald(18.8)、Z9-16:Ald(27.1)和Z11-16:Ald(54.1)。

按性信息素治虫传统理论,2种主要害虫三化螟和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对于高选择性的性信息素来说是不利的。但由于它们性信息素共存两种成分Z11-16:Ald和Z9-16:Ald,已有“一芯治二螟”的报道,类似情况在果树卷叶蛾类交配干扰中也取得了成功。

作者在安徽庐江试验发现,组分为Z1l-16:Ald(2)、Z9-16:Ald(1)、16:Aid(0.7)和Z13-18:Ald(0.37)的“Generic 2”的诱芯针对第1代二化螟的日均诱捕量是Tatsuki等报道的3成分诱芯的5.23倍;针对越冬代和第2代则分别是后者的1.58和1.75倍。有趣的是,“Generic 2”中Z11-/Z9-16:Ald恰好和杜家纬等报道的三化螟性信息素中Z11-/Z9-16:Aid相同。推测二化螟诱捕量与诱芯中Z11-/Z9-16:Aid及世代平均夜间温度均有关系。无独有偶,这种季节性差异现象在红带卷叶蛾和杂食卷叶蛾诱捕试验中发现。为探索更广阔的十六碳烯醛比例及Z13-18:Ald的剂量对诱捕效果的影响,作者制备诱芯并在与安徽庐江纬度相近的河南信阳进行了系统田间筛选。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诱芯

Z11-16:Ald、Z9-16:Ald、Z13-18:Ald和16:Ald购于日本神户化学株式会社,配制诱芯前用Florisil硅酸柱纯化。绿色天然橡胶塞(北京顺义橡胶厂)作载体,用重蒸石油醚(北京金星化工厂,沸程60~90℃)洗涤24 h,并在室温下干燥。

表1所示各组配方的诱芯制备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04年5月1日制备了4种诱芯,“RS-BL”为Tatsuki等(1983)报道的3成分二化螟诱芯;“YBL”为杜家纬等(1987)报道的3成分三化螟诱芯;"Generic 1”=“RSBL”+56.4μg 16:Ald;“Ge-neric 2”=“YBL”+30.3μg Z13-18:Ald。2006年3月20日制备下述两组诱芯:(1)A-I系列:每诱芯有效成分总剂量保持在300μg且Z13-18:Ald含量稳定在30.3μg,而Z11-/Z9-16:Ald从A到I则依次调整为9:1、8:2、7:3……1:9;(2)J-L:保持诱芯中Z11-/Z9-16:Ald为2:1,Z13-18:Ald含量分别调整为60.6、90.9μg和121.2μg。供试配方用石油醚分散后浸没在橡胶塞上,不加任何抗氧剂。室温下挥去溶剂后密封于PE袋,贮存于-10℃冰箱备用。

1.2诱捕器

绿色水盆诱捕器(d=24 cm)用竹制三脚架固定于试验田埂上,间距约25 m,保持盆口高出水稻顶端20 cm左右。诱芯用大头针穿透后悬挂于盆口正上方距水面0.5~1.0 cm处且每晚补充清水至既定水位,水中加入0.5%普通洗衣粉。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4次,同口径不放置诱芯的水盆用作对照。诱芯、水及洗衣粉每15天彻底更换一次并重新随机排布诱盆,妥善处理废弃诱芯。

1.3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于2006年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5月10日至6月10日)和第1代成虫盛发期(7月10~30日)在河南信阳农科所试验园区进行,诱捕区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半隔离条件,北临市区故设50 m缓冲带。供试水稻品种为嘉育143。

1.4数据分析

诱捕数据经SQRT(X+1)转化后进行方差分析,如在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则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供试诱芯对越冬代二化螟雄虫诱捕效果比较

16种诱芯对信阳地区越冬代二化螟的诱捕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配方Ra和其他所有配方的日平均诱捕量之间达到显著差异,配方Rb与Rd、Re、Yc、Rg、Ri、Rf、CK及Rh的诱捕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尽管Ya、Yb、Yc的诱捕量

差异不显著,但结合图1给出的剂量和成分配方表仍然可以看出,在保证Z11-16:Aid(162.3μg)和Z9-16:Aid(81.3μg)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随着诱芯中Z13-18:Aid剂量的增加,诱芯日平均诱捕二化螟的数量逐渐下降。可见,Z11-/Z9-16:Ald(双醛比)越接近二化螟性信息素的自然比例即10:1的诱芯诱捕效果越好,例如Ra(9:1)和Rb(8:2),而7:3~1:9之间的所有诱芯诱捕效果都很差,RSBL的诱捕量不如Ra和Rb可能是由于其制备时间较早的原因。这与作者在安徽庐江稻区的报道相矛盾,而与Tatsuki等对二化螟性信息素的鉴定结果是吻合的。

2.2不同性信息素处理对第1代二化螟雄虫诱捕效果的比较

16种性诱芯对信阳地区第1代二化螟的诱捕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所有供试性诱芯在第1代诱捕效果大大下降,Generic 2与其他所有配方对第1代二化螟诱捕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作者在安徽庐江稻区的报道是一致的。而除了该配方外,其他配方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说明它们不能诱捕二化螟雄蛾。这可能是由于诱捕区相对隔离,在越冬代该区域的二化螟雄蛾的种群密度被抑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当然,最可能的原因是Kondo等指出的野生雌蛾对诱芯的竞争性影响。

3、讨论

作者采用系统的配方设计,比较了性诱剂中Z11-/Z9-16:Aid及Z13-18:Aid的剂量对越冬代和第1代二化螟诱捕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越冬代诱捕试验中最佳的两个配方是Ra和Rb的Z11-/Z9-16:Ald分别为9:1和8:2,其他配方引诱作用非常弱,可见Z11-/Z9-16:Ald越接近性信息素自然比例(约10:1)诱捕效果越强。当前得到认可并应用的RSBL在本试验中未表现出理想诱捕效果,可能是制备时间较早,在保存过程中失去了大量活性物质。在Z11-/Z9-16;Aid=2:1的条件下,诱芯诱捕二化螟的数量随Z13-18:Aid剂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尽管Ya、Yb、Yc的诱捕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因诱芯材料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性信息素原始装载配比往往并不等于自然条件下各成分的释放配比,故仍需借助室内试验手段进一步研究。

从诱捕数据可以看出,在二化螟第1代发生期Generic 2的诱捕量最大且与其他诱芯的诱捕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诱芯基本上不能诱蛾,这与作者在安徽庐江的试验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田间野生雌蛾竞争的原因,也可能是诱捕区隔离状况良好,二化螟种群密度在越冬代即得到抑制。

总之,本试验系统筛选证实河南信阳稻区二化螟性信息素中最佳Z11-/Z9-16:Aid和日本水稻产区相似,却和安徽庐江试验结果有极大不同。但信阳的气候应是更接近于庐江的,因为两地纬度相近。进一步弄清该现象对二化螟性信息素地理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二化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二化螟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初探
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效果分析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平湖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二化螟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