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大卷叶螟的年生活史与种群动态

2008-04-29 14:19建等
植物保护 2008年3期

陈 建等

摘要:经过3年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绘制了江淮棉区棉大卷叶螟年生活史图。调查结果显示,该棉区棉大卷叶螟年发生5~6代,主要以第5代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棉田幼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但发生量少,进入7月中下旬后虫量开始上升,8~9月上旬达到高峰。近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该棉区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发生大,其中常规棉田3年百株平均虫量达1 656~2 324头,并对棉花造成了较大损失。转基因棉田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受到明显抑制,3年百株虫量为619~1 358头。

关键词:棉大卷叶螟;年生活史;种群动态;棉花品种

中图分类号:S 435,622,9

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特别是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下降,棉大卷叶螟种群有上升趋势。为了更有效地防治该害虫,实现棉田害虫的全面治理,有必要对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田棉大卷叶螟的种群进行跟踪调查,把握其发生特点,为各类棉田棉大卷叶螟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4个棉花品种,分别是转CryIAc单价基因棉国抗22(GK22)和其亲本棉泗棉3号(SM3),转CryIAc+CpTI双价基因棉中抗310(ZK310)和其亲本棉苏棉12(SM12)。

1.2试验地点

田间调查在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试验田中进行。4个棉花品种种植面积均为400 m2,常规播种,育苗移栽,整个生长期内未施用任何化学药剂。

1.3田间种群发生及为害情况调查

2003—2005年连续3年,分别对4个棉花品种田间棉大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隔4~5 d调查1次,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每点10株,记录被害株数,被害叶片数以及剥查的卷叶螟幼虫数,统计棉株、棉叶被害率。

1.4年生活史图的绘制

于2004年越冬代幼虫滞育后,在室外大田及田埂上进行越冬虫态及越冬场所的调查。2005年室内越冬幼虫化蛹时,对野生苘麻及棉花进行定期调查,检查棉大卷叶螟的发生情况,统计不同时期各个虫态的发育状况。结合室内饲养情况,绘制年生活史图。

1.5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唐启义的DPS软件。

2、结果与分析

2.1年生活史

根据大田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得出棉大卷叶螟的年生活史(图1)。图中看出,江淮地区棉大卷叶螟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棉秆、地面枯枝卷叶、枯铃、铃壳苞叶、田埂草丛及棉秆根部土内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蛾始见于4月下旬,但田间此时未发现有幼虫为害。

在棉田,棉大卷叶螟幼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此时发生量极少,主要为害田外杂草—苘麻。7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向棉田大量迁移,7月中下旬的第3代棉大卷叶螟幼虫急增。如2005年7月30日在国抗22棉田调查发现田间百株虫量增至110头,泗棉3号棉田百株虫量则高达990头(表3)。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棉大卷叶螟在棉田的危害高峰期。主要是第4代棉大卷叶螟幼虫及部分早发的第5代幼虫。如8月25号调查发现,在国抗22棉田棉大卷叶螟对棉株的为害率达27.6%,叶片平均被害率11.3%,冠层叶片被害卷叶率达到37.6%,当日百株幼虫量1 700头;在常规对照棉泗棉3号棉田分别是88.0%、17.1%、87.2%和3 050头(表3)。进入9月中旬以后,棉大卷叶螟数量开始下降,此时部分幼虫卷缩身体,进入滞育越冬状态,另有一部分继续化蛹羽化产卵。田间调查发现,第6代幼虫一般只能发育至3~4龄即停止取食,且均不能安全越冬。

2.2 2003—2005年棉大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2.2.1不同棉花品种棉田棉大卷叶螟种群动态

3年田间调查显示,本地近几年棉大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较大。从表1可知,棉大卷叶螟在常规棉泗棉3号棉田造成的植株被害率平均达到83.O%,苏棉12田间植株被害率平均达到84.6%,叶片被害率两棉田分别是28.1%和26.1%,百株虫量平均为2077.1和1656.0头。即使是转基因抗虫棉国抗22和中抗310棉田,植株被害率、叶片被害率和百株虫量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如在国抗22和中抗310棉田,百株平均虫量分别为618.6和1133.0头。2004、2005年的田间调查数据见表2、表3。从棉株被害率、叶片被害率和百株虫量可见,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常规棉和转基因棉田都已经上升到能够对棉花产量构成威胁的地步。

表1~3还表明,转单价基因棉国抗22棉田棉株被害率、叶片被害率和百株虫量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其对照亲本棉泗棉3号。经LSD多重比较分析,这3个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转基因抗虫棉国抗22对棉大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抗性。转双价基因棉中抗310棉田这3项指标也都小于其对照亲本棉苏棉12。经LSD多重比较,这两个品种间的植株被害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叶片被害率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在2003、2005年2年间差异不显著,2004年差异显著。这说明中抗310对棉大卷叶螟也具有一定的抗性,但是抗性效果不及国抗22。

2.2.2棉大卷叶螟种群动态分析

图2显示,2003年棉大卷叶螟田间百株虫量从8月28日开始增长,至9月5日达高峰后虫量逐渐回落。图3显示,2004年棉大卷叶螟虫量从8月20日开始上升,至9月1日达高峰后开始回落。此时正是棉大卷叶螟第5代卵孵高峰期,所以田间幼虫数量显著增加。图4可以看出2005年棉大卷叶螟的发生有2个高峰,分别是8月12日和8月25日前后。8月12日前后正是第4代棉大卷叶螟卵孵化高峰期,形成了棉田棉大卷叶螟的虫量高峰。

3、讨论

通过3年的大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明确了江淮棉区棉大卷叶螟的年发生世代以及各世代大致发生时间。研究发现,本地棉大卷叶螟1年发生5~6代,与以往资料上记载的该棉区棉大卷叶螟一般发生4~5代稍有差异。这可能与近几年大气温度升高导致春季越冬代成虫活动提前有关,同时棉大卷叶螟有世代重叠现象,导致对该害虫年发生世代的判断也许存在误差。本文研究还发现,棉大卷叶螟第5代老熟幼虫只有一小部分进入滞育越冬,越冬滞育率仅24.43%~33.09%,其余大量的个体则继续化蛹羽化并产下第6代卵。孵化的第6代棉大卷叶螟幼虫在室内饲养后有部分个体能够进入老熟状态,并顺利越冬。而在自然条件下,第6代棉大卷叶螟幼虫一般只能发育到第3龄或第4龄,尽管越冬了,但至第2年开春之际全部死亡。

棉大卷叶螟种群动态调查发现,该害虫6月份在棉田只是零星发生,7月中下旬虫量开始上升,到8月份形成虫量高峰。田间防治时应注意7月份迁入棉田的虫源和抓住8月份第3代成虫产卵高峰期。2005年8月份田间出现棉大卷叶螟2个虫害高峰,与当年8月份雨水充足有关。说明棉大卷叶螟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能够突然暴发,生产上需密切关注。同时,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转基因棉花生长中后期毒蛋白表达量减少,抗虫能力下降,这是否也是转基因棉田后期棉大卷叶螟发生量明显高于前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