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萍 徐林波 路 慧
摘要对甘肃、青海地区春、冬小麦麦茎蜂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在甘肃地区的平均危害率为7.9%,在青海地区平均危害率为12.5%。调查发现,灰翅麦茎蜂天敌以镜面茎姬蜂(Collyria catoptron Wahl)为优势种,甘肃地区天敌寄生率为9.6%,青海地区仅为1.6%。有针对性地对麦茎蜂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天敌保护利用、抗虫育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灰翅麦茎蜂;天敌;镜面茎姬蜂;防治
中图分类号S 435.122
麦茎蜂(Cephus spp.)是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及一些禾本科牧草的重要害虫。该属包含20多个种,危害麦类作物的主要有4个种,即麦茎蜂(Cephus cinctus Norton)、欧洲麦茎蜂(C.pygmaeus L.)、黑谷茎蜂(C.tabidus Fabricius)和灰翅麦茎蜂(C.fumipennis Eversmann)。其中,只有灰翅麦茎蜂在我国发生,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中部及青海省东部,是上述地区小麦的主要害虫,此外,该虫在我国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麦区也有发生。
灰翅麦茎蜂是甘肃河东灌区和青海东部农业区小麦主要蛀茎害虫之一,年发生面积20万hm2以上。麦茎蜂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除成虫期外,各虫态均寄生在小麦茎部,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子粒瘦秕,千粒重降低,使麦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经济损失严重,小麦、小黑麦、黑麦等均受其害。对麦茎蜂的防治主要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虫育种4个方面进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麦茎蜂危害以来,对麦茎蜂的生物学和防治等作了较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麦茎蜂的发生与危害也一度被压低,近年来其发生又有抬头趋势。本文报道了2006年作者对甘肃、青海两省春、冬小麦田麦茎蜂及其天敌的调查情况,旨在通过调查筛选出天敌找到有效控制我国麦茎蜂发生与危害的途径。
1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点选在小麦面积大,具有代表不同类型地区的甘肃省(兰州市红谷区、榆中县、皋兰县)、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多巴县)等地海拔1600~2700m的不同小麦种植区域。
2调查方法
2006年7~9月对上述地区麦茎蜂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线路调查为主,随机采集与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被灰翅麦茎蜂幼虫危害的麦茬数、天敌对麦茎蜂的寄生率等。
采样地共涉及两省32处(表1、表2),均以小麦为主要栽培作物。不同调查地点随机挖取小麦根茬,每点取10~20株,按不同地点分装入塑料保鲜袋,带回实验室在人工气候箱内饲养观察,统计寄生率,并对剥出的麦茎蜂和寄生蜂进行种类鉴定并制作成标本。
3结果与分析
3.1甘肃省春、冬小麦灰翅麦茎蜂发生情况
对甘肃省春麦、冬麦被灰翅麦茎蜂为害情况调查,共21个点,其中兰州市红谷区调查4个点,榆中县调查9个点,皋兰县调查8个点(表1)。
共调查1323株(冬小麦498株、春小麦825株),其中被害小麦104株,麦茎蜂平均发生率为7.9%。上述调查地点中,以榆中县城关镇麦茎蜂的发生率较高,平均发生率为14.47%,城关镇乡双店村麦地麦茎蜂发生率高达34.5%;皋兰县麦茎蜂的平均发生率为7.66%;而红谷区平均发生率仅为4.15%。对甘肃地区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发现麦茎蜂对春、冬麦的危害水平存在差异,冬小麦的平均被害率为12.05%,高于春小麦的5.33%。
3.2青海省春、冬麦灰翅麦茎蜂发生情况
在青海省共调查11个点,其中乐都县5个点,湟中县2个点,西宁市、民和县、平安县各1个点(表2)。共采到64l株,被害小麦125株,平均被害率19.50%。以乐都县麦茎蜂的发生率较高,平均发生率为21.60%,其中雨润乡春麦上的发生率高达52.2%;其次为多巴县平均发生率27.7%;其余依次为:西宁市郊24.1%;民和县19.2%;湟中县13.28%;平安县11.5%。调查结果表明,春、冬麦麦茎蜂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春小麦的平均发生率为21.01%,高于冬小麦的13.28%。
综合甘肃、青海省统计调查结果,两省共调查32点,采集小麦样株1964株,平均每点61.38株,被灰翅麦茎蜂为害小麦229株,被害率11.7%。在所有32处采集地点中,23处种植作物为春麦,9处种植作物为冬麦,春麦占绝对优势。采集春麦样株1339株,被灰翅麦茎蜂为害的152株,被害率11.4%;采集冬麦样株625株,被灰翅麦茎蜂为害77株,被害率12.3%。
3.3灰翅麦茎蜂天敌寄生情况
对甘肃、青海两省的32个采集地点中灰翅麦茎蜂天敌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详见表1、表2。天敌标本经美国专家鉴定,发现在两省采到的灰翅麦茎蜂天敌2种,均为茎姬蜂属种类,其中镜面茎姬蜂(Collyria catoptron Wahl)为发现的新种,是灰翅麦茎蜂的优势天敌,其在甘肃对灰翅麦茎蜂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9.6%,个别地块寄生率高达33.3%;而在青海的平均寄生率仅为1.6%,低于甘肃,两省平均寄生率为5.6%。此外,茎姬蜂属另一种类(Collyria spp.)的寄生率仅为0.8%,且只在青海省采到1头。
3.4麦茎蜂发生原因浅析
3.4.1气候因素
麦茎蜂喜欢温暖湿度不太大的气候,寒冷干燥的气候不适宜麦茎蜂的发生,但近几年暖冬频繁出现,为麦茎蜂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越冬基数大增。
3.4.2耕作原因
根据作者调查,麦茎蜂发生严重地块均为小麦重茬地。由于甘肃、青海两省居民多以面食为主,小麦一直是当地主栽作物,大面积连片连作是引起猖獗危害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采取轻型栽培技术,免耕、直播技术的推广和机械收割的普及,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导致农田管理水平下降,地边杂草多,也增加了有效虫源。
3.4.3化学防治药剂不当,杀伤天敌
麦茎蜂整个幼虫期在小麦茎内上下串食内壁组织,老熟幼虫钻入小麦根茬内越冬,直到化蛹、羽化为成虫才爬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危害方式,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幼虫受小麦茎壁保护,触杀性药剂接触不到虫体,内吸性药剂防效不佳,一般的土壤处理方法也无济于事。加之,农民对不同农药的药理知识不了解,用药不当或滥用高毒农药,不仅防效差,还杀伤天敌,使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大大降低。天敌的减少,也是麦茎蜂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4.4适宜的抗虫品种少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向着“高产、优质、高
效”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大范围的中低产品种已被穗大粒多品质好的高产品种所代替。而高产品种的一般性状是: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根系发达,植株叶色嫩绿,茎秆粗壮抗倒伏,丰产性状好,而对病虫害的抗性相对较差。笔者调查发现,麦茎蜂的适宜寄主也普遍具备以下特点:即茎腔粗壮,纤维化程度低,节间肥大,组织幼嫩,节间生长活跃。这与高产品种所具有的特点基本一致,可以说大部分高产品种都是适宜麦茎蜂的寄主。随着高产品种面积的迅速扩大,麦茎蜂因此得到大范围扩散。选育秆壁厚或尖硬的抗虫高产品种至关重要,但多年来仍没有适合大部分地区种植的抗虫冬小麦品种。
4讨论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天敌控制麦茎蜂的危害。欧美对麦茎蜂有生防作用的生物包括:寄生蜂、蜘蛛、线虫和寄生性真菌等。寄生性天敌有麦茎姬蜂(Collyria calcitrator Grav.)、光丽小茧蜂(Mi-crobracon terebella Wesm.)等。我国黄相国报道,麦茎姬蜂对灰翅麦茎蜂幼虫的寄生率35%~51%。在青海省,有关麦茎姬蜂和光丽小茧蜂寄生灰翅麦茎蜂幼虫的报道,其寄生率分别为10.8%和16.7%。而通过作者的调查,发现镜面茎姬蜂对灰翅麦茎蜂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5.6%,在部分调查地其寄生率达到33.3%。查清灰翅麦茎蜂和国内其他麦茎蜂的天敌种类,有望更好地发挥其在控制麦茎蜂种群方面的作用。
经美国专家鉴定,此次作者采自我国甘肃、青海省灰翅麦茎蜂的优势种天敌为镜面茎姬蜂(Collyr-ia catoptron),该种为一新种。麦茎姬蜂(Collyr-ia calcitrator)是欧洲和北美地区麦茎蜂的优势种天敌,过去我国将国内发现的麦茎蜂优势种天敌鉴定为麦茎姬蜂可能有误,由于作者未与黄相国、徐培诃报道的麦茎姬蜂的标本进行对照,究竟是否与本文提出的镜面茎姬蜂为两个不同的种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选育抗虫品种。选育秆壁厚硬、适合大部分地区种植的抗虫小麦品种。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选育的抗麦茎蜂小麦品种为实心、茎壁厚,麦茎蜂雌虫不易在其中产卵,或即使产卵也会因空气和水分等条件不适而死亡。20世纪40年代在麦茎蜂危害极为严重的北美地区,以茎秆实心为特点的抗虫品种Rescue的育成与推广大大降低了麦茎蜂对小麦生产的危害。之后像Lew、Glenman等一系列实心茎秆抗虫品种相继被选育出来,在麦茎蜂发生的地区广泛种植。赵利敏报道若干春小麦品种对灰翅麦茎蜂的自然抗性鉴定,发现永粮12、高原356、阿勃、互助红和辐阿1号的相对感性值较低,具有比其他品种较强的抗虫性。
在丰产抗虫品种和有效天敌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之前,采用联片轮作、深翻等农业措施,并结合在成虫出土盛期施用农药毒沙或颗粒剂等综合防治措施也可取得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