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勤 孙世伟 桑利伟
摘要番荔枝斑螟是近几年在海南新发现为害番荔枝的蛀果害虫,受该虫侵染的番荔枝被害率高达85%以上。本文报道了该虫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番荔枝斑螟;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 436.67
番荔枝(Annona squamosa)是世界五大热带名果之一,果大质优、风味香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营养成分,因具有早结丰产、反季上市、经济效益高而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首选。我国以台湾栽培最早,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目前,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均有栽培。由于海南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均适合番荔枝的栽培且植后较一般果树回收快、通过产期调控能实现一年两收、市场价格较高、经济效益好等原因,近年来在海口、文昌、定安、琼山、澄迈、琼海、万宁等地正在推广种植,出现了由零星种植向成片栽培的发展局面,成为海南省新兴经济特产果树。但因栽培生长期间,病虫害种类繁多,不仅为害果实,降低产量及品质,而且影响树势生长。苏恩川等报道为害番荔枝的害虫主要有红蜘蛛、介壳虫、蓟马、木蠹蛾、柑橘小实蝇、天牛、铜绿金龟子等。谢进来报道台湾番荔枝害虫有25种,其中斑螟蛾被列为具经济重要性的害虫之一。番荔枝斑螟蛾(Anonaepestis bengalella Ragonot)为台湾新记录种,其分类地位为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斑螟亚科(Phycitinae)。2005年下半年以来,该虫对海南番荔枝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兴隆地区,该虫发生时,若不进行人工防治,为害率高达85%以上,严重发生时甚至达100%,整个果园绝收。2006—2007年,笔者对该虫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基本摸清该虫在当地发生危害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1危害特点
该虫主要为害小果和中果,以幼虫蛀入果肉和种子为害,被害果实初期呈局部黑化、干枯,轻者果实畸形、变黑,重者受害部位扩大至整个果实由黑变干枯僵化,但仍留在果树上。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略大于雄蛾。雌蛾平均体长14.1mm,翅展30.1mm;雄蛾平均体长11.6mm,翅展23.4mm。触角线状,复眼大而圆,赤褐色,下唇须向前上方明显突出。雌雄蛾体色基本一致,前翅狭长灰褐色,基部和外缘颜色较深,散生大量暗绿色鳞片,中部至亚外缘灰白色鳞片逐渐增多,并有红褐色鳞片点缀,缘毛长,黑褐色;后翅深灰色,三角状,缘毛灰白色。足外侧灰褐色并被有暗绿色鳞片,内侧灰白色。
卵:椭圆形,长约1.8mm,初呈乳白色后转为淡土色,表面粗糙。
幼虫:初龄幼虫头及前胸背板淡黄色,体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红褐色、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平均为18.4mm,头宽2.46mm,头部及前胸背板红棕色,胸、腹部黑褐色,腹足趾钩双序环状。
蛹:淡黄色至红褐色离蛹,头部钝圆,尾部尖,平均体长10.14mm,宽3.52mm。腹部略向背部弯曲。
3发生规律
番荔枝斑螟1年可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被害果实内越冬,每年5~6月第1造果及10~11月第2造果生长期为幼虫发生盛期。4~5月越冬蛹于夜晚或凌晨间羽化为成虫,羽化后即进行交尾,当日傍晚或夜问开始侵入果园并产卵于果实鳞沟间,少数产于果柄近果蒂处,卵散产或2~3粒成堆,经7~9 d孵化为幼虫。孵化后幼虫若在小果上,可咬食果皮,并蛀入果肉取食;若在中、大果上,初期幼虫咬碎果皮以口吐丝粘成隧道状,幼虫即在其中,待2龄后再侵入果实内,并钻成隧道,同时将粪粒排出粘于果皮外呈长形囊状。至老熟幼虫时则移至最外层的果皮或果蒂下,吐丝作网化蛹于果肉或种子内。田间温湿度、降雨量等对斑螟种群消长几乎没有影响。越冬羽化后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产卵于番荔枝幼果果蒂或鳞沟间,幼虫孵化后即开始为害早生第1期幼果,至6~8月间达为害高峰期。剖开被害果实,每个果内有5~12头幼虫不等,有的幼虫在果肉为害,有的在种子内化蛹。8~9月进入第1造果采收期,果实被害率因采果及清园而下降;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由于正值第2造果幼果期,斑螟幼虫亦因食料充足其为害达另一高峰,至翌春采收第2造果,被害果率再次下降。
4防治措施
根据番荔枝斑螟的发生规律,作者认为其防治时机应把握在5~6月第1造果和10~11月第二造果生长期即幼虫卵孵盛期且未蛀食果肉前采取全面防治,以抑制为害高峰期。
加强果园管理,保持果园清洁,消灭虫源。通过每年8~9月第1造果采收后实施夏季修剪和2~3月第2造果采收后实施冬季修剪,彻底将被斑螟幼虫为害的果实于春季或冬季修剪时剪除并清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掩埋,将残存于被害果内之幼虫杀死,减少虫源,防止生育期入侵为害。
进行果实套袋。于5月中下旬及10月中下旬,雌成虫未至果实产卵、果径2~3cm时进行果实套袋。套果前应全面喷一次杀菌剂、杀虫剂,待药液干后在3d内进行套袋护果。套袋前要进行疏果,疏果时间宜在小果果径达2cm时进行。袋子要求抗水透气,可用泡沫网袋套果,外加塑料薄膜袋套护,塑料薄膜袋底部要留漏水小孔,亦可自制20cm×30cm的报纸袋或用牛皮纸袋,套果后扎口用细铁丝将袋子固定在果枝上。套袋可完全避免斑螟的危害。
把握适当、正确的施药时期。斑螟对一般常用药剂相当敏感,必须把握正确施药时机。每年6月中下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于斑螟卵孵化盛期,幼虫未蛀果前即落花后幼果果径2cm左右时进行喷药,每10天喷1次,连续施药3次。可选用的药剂及浓度有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8~12月,第1期果逐渐采收而第2期果又正逢生长期,若遇斑螟蛾发生危害,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等药剂全园喷施。
5讨论
番荔枝生产成本中病虫害防治费用占40%以上,今后利用或开发生产技术及病虫害管理对策,以降低生产成本,是发展精致农业、建立区域性特产的目标,从而使果农收益增加,促进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实施果实套袋技术有利于减少果实受病虫危害,能有效地改善果实的商品外观,提高品质。果实套袋对番荔枝果实品质包括果长、果宽、果重及糖度等均无不良影响,但其成熟较不套袋果园晚。果实套袋可免除恶劣环境伤害、减少农药使用量且能延后采收卖得更高价格,不失为产期调节、增加果农收益和维护消费者健康的有效措施。
番荔枝斑螟以幼虫蛀食果实内果肉或种子进行为害,若无法把握适当防治期,往往造成滥施农药,增加防治成本。因此对番荔枝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乃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