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绍城生平述略

2008-04-28 10:12方印华
纵横 2008年4期

方印华

如今知道金绍城这个名字的人恐怕并不多,只是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因屡有金绍城的作品出现,且价格又一路看涨,这才引起了一些收藏家们的注意 。2004年11月20日,北京瀚海拍卖会上,他的一幅《江南春》最终以99万元人民币成交,而在2005年11月7日的一场拍卖中,他的一幅《仿李营丘雪图》以14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使得一些收藏家想了解金绍城的有关情况。

金绍城,又名金城,字巩佰,又字拱北,别号北楼,又号藕湖,1878年出生于湖州一个书香门第,1926年9月6日病逝于上海。金绍城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即嗜好丹青,其画作常被乡绅士人所收藏,被誉为“动笔即深得古人旨趣,山水花鸟,无一不能”的天才。他是晚清时期官派的留学生之一曾到英国的铿司大学攻读法律。回国后,因为既通晓法律,又精通英文,被朝廷派到江苏省上海道,任公共租界会审官员。

租界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史上耻辱的一页。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根据当时有关不平等条约,英、美、意、日、德、法、奥等国可以在中国他们认为需要的地方租用地皮,供这些西方列强建造房屋、修筑马路、开辟码头,中国政府无权干涉。同时还规定,在租界内发生的刑事案件或民事纠纷,如涉及外商或外籍居民的利益的,领事有最终裁决权,这就是租界内所谓的“领事法庭”。如果系中国公民之间的案件或者中国公民触犯法律的刑事案件,其管辖权属租界的巡捕房,审判权则由会审公廨,但在开庭时除了中国的主审官外,必须由领事馆指派外籍陪审员到庭参审。金绍城就是当时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主审官之一。在这种丧权辱国的大框架下,中国的主审官往往屈从于外籍的陪审员,或者干脆依照外籍陪审员的意图胡乱判决。在这种制度的约束下,即便中国公民受了冤枉或错判,也是申诉无门,只能自认倒霉。

1905年12月,英国巡捕又凭空制造出了一起“黎黄民拐卖人口案”。黎黄民原为广东人,作为随官眷属与丈夫客居四川。不料丈夫英年早逝,黎黄民收拾行囊,随带10余名女婢,从四川经上海回家。就是这次极其平常的回归之旅,却遭到英国巡捕的无端责难,指控其拐卖人口,在上海码头登岸时遭巡捕拘押,并由会审公廨开堂问案。当时的上海道台袁树勋派出两名官员担任此案主审,一个是关炯之,另一个就是金绍城。英国领事馆派出了副领事德为门担任陪审。开庭的那一天,德为门故伎重演,要将黎黄民判罪,但关、金两人认为证据不足,无法定罪,于是在公堂上与德为门发生争执。德为门指使巡捕殴打主审官,还撕碎了他们的衣服。事件发生以后,以虞洽卿为首的宁波帮联合了在上海的广东帮及大部分中国商人,举行了罢工罢市,最后迫使租界当局将黎黄民无罪开释,并将德为门调离上海。自此以后,金绍城在上海市民中已成为一个正义的代表,名声也由此而大震。经此事件之后,虽然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但金绍城深感政体弊端积重难返,如不改革,受洋人凌辱将有增而无减,于是递上辞呈。虽经多方挽留,但其去意甚坚,终于离开政坛,致力于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为达师古而创新之目的,金绍城除了游历山水外,与社会名流交往日多。他从一些达官贵人、王公大臣处观摩古人作品,受益良多,这是他的学术和艺术得以长足进步的基础。除了绘画外,他还研究书法和篆刻,考证古代词章之学,并根据自己的心得,撰有《画学浅议》、《北楼论画》和《藕庐诗草》等著作。

1911年辛亥革命后,金绍城认为旧体已经结束,新政业已开始,怀着一腔美好的愿望,金绍城又开始涉足政界。他先后担任过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虽身在政界,但他依旧不忘弘扬国粹。当时清帝虽已逊位,但仍居住在内宫。金绍城提议在宫内辟一场地,开设古物陈列所, 批准后,他又维修场馆,在宫中选择了部分展品,向社会上发出征集号召,得到各界的响应。他从这些送展的文物中仔细遴选,终于使展览如期举行。为使外宾能读懂这些文物,他首先提出在陈列品的说明中用中、英文表示,深受观众的赞赏。

继这次文物陈列后,金绍城又着手筹办中华博物馆。这一构想一经提出,由于花费巨大,而当时的政府又因财政困难不予支持。金绍城约定中外名士,在北京组织了一个中华博物院董事会,以筹措资金和文物的功能事项。正当筹备工作顺利进行之时,发生了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闹剧,一时政局动荡,战火四起,中外董事认为时机尚不成熟,纷纷退出,使他苦心经营数年的筹备工作被迫中止。从此以后,金绍城便不再过问政事,潜心于美术的创作。他的书画创作和研究的成绩为逊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所赏识,亲书“模山范水”匾一方以相赠,在美术界传为一时之美谈。

从1918年起,金绍城在北京着手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创办,并提出“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其本能”的创作主张。在他的广泛发动和悉心指导下,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会员发展到200余人。对于那些初涉画坛的新秀,金绍城都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指导,有的成了画坛的大家。如他的儿子金开藩以及陈缘督、惠孝同、赵梦朱、陈少梅等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为了不忘师恩,这些弟子都有一个带“湖”字的别号,如金开藩号荫湖、陈缘督号梅湖、惠孝同号柘湖、赵梦朱号明湖、陈少梅号升湖等。为奖掖后辈,金绍城还自己出资让一些学生去名山大川写生。研究会成立以后,得到了日本画界的高度评价,他们纷纷前来北京,与金绍城切磋技艺。经过几次交流,金绍城提出了中日举办联合画展的建议,得到了日本方面的积极响应。初步议定,中日画展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日本举办。这对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无疑是一有效的举措。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以“文治总统”自命,对金绍城的研究会和对日交流活动深表赞赏,并以“提倡国粹,奖掖后进”条幅相赠。金绍城曾自书对联一副,以表明自己不懈追求艺术的心志。这副对联是:“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1926年8月,中日书画第四届联展在日本举行,结束后金绍城在归途中忽得疾病,回上海后因医治无效,于9月6日逝世。噩耗传出,各界人士莫不同声哀悼。一年以后,由周肇祥、齐白石等人组织发起的“东方绘画协会中国本部”在北京成立,为纪念这位于书画界有杰出贡献的先辈,把东方绘画协会改名“湖社”,并经与会人士一致推荐,金绍城为湖社的首任会长,以表示对他的追念。1927年11月15 日,《湖社日刊》正式出版,扉页上印有金绍城的遗像,而在首页上则有一篇《金绍城先生事略》的文章。到1936年3月1日,在《湖社月刊》第100期上,也专门刊发了金绍城的遗像。

金绍城不仅是艺术大家,而且还是鉴定大师,其过手作品,都能一一辨其真伪,足见其功底之深厚。

责任编辑:韩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