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与出身

2008-04-27 08:44
文史月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炎帝寒门朱元璋

丁 杰

门第是古时候区分家族地位高下的标志。钱多的或权大的显贵之家称为“高门”,没钱的或没权的卑庶之家称为“寒门”。“高门”自然在社会上的地位就高,而“寒门”自然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低。出身虽然也与门第有些联系,如某某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是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经历,如某某人是“木匠出身”。此处的出身偏重于后一层意思,是指出生的经过,或某人的来历。

其实更早的时候是没有门第之分的,因为那时候人们都没有钱,还没有产生显赫的家族,所以也就无所谓门第。到了后来,有些人有了钱了,另一些人则有了权了,有了权自然也就有了钱了,于是慢慢地就有了差别,于是就出现了门第。

因为“高门”不光拥有高贵而优越的社会地位,而且在某些时候还能拥有“寒门”从不敢想望的特权。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员的时候,同样的条件,甚至出身“寒门”者比出身“高门”者素质更高、条件更优秀,结果出身“高门”者可以顺利当选,而出身“寒门”者则连应选的资格都没有。

就连相互通婚也要受到门第的影响,“高门”是不会娶“寒门”的女儿做媳妇的,而“寒门”的女儿自然也就嫁不到“高门”里去。甚至彼此之间正常的来往,大家一块坐一坐聊聊天吃吃饭,那也是要显示出区别来的,出身“高门”者可以坐在上位高谈阔论,而出身“寒门”者是没有资格随便发言的,他们只能在下位“谦虚地”聆听来自高门的“高论”或“教诲”。

所以处在“寒门”里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跳出“寒门”,跨入到“高门”的行列。而有些人家虽然处在“高门”里,但是他们的钱不是很多、官也不是很大、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这些人家则更想改变自家的门第,成为更加显赫的“高门”。

有些人虽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他们的门第不高;有些人虽然门第并不算太低,但是高得还不够,对于他们的事业帮助还不够大,于是门第问题便会成为他们事业上的一种缺憾,便会成为他们难以启齿的一块心病。

为了弥补门第的不足,同时也为了消除他们难以启齿的那块心病,于是他们便去编造一个离奇的出身,或者说编造一个特殊的来历,说他们并不是老爹的亲儿子,而是自己的老娘与什么“神”呀“龙”呀野合之后生下的,企图用出身的特殊来掩盖门第的低下。我的门第不是不高吗,可我的出身却是一般人比不了的。不信你们可以问一问,你们哪一个是你的老娘与“神”、“龙”野合生下的。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其父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我不知道有熊国的国君在有熊国里的地位有多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能叫得出名来的官,哪怕是个村委会的主任,那也要优越于一般的平头老百姓。但是作为轩辕黄帝,肯定对他的这个门第不满意,或者别人认为他的这个门第高得还不够,于是便有了轩辕黄帝出身的传说。

据说轩辕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有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后那颗枢星就从天上掉了下来。掉了下来就是离开自己的岗位,与附宝野合来了,那附宝由此而怀孕。怀孕24个月之后,附宝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轩辕黄帝。北斗枢星是天上的星神,这样说来,轩辕黄帝就是“人神混血”。既然轩辕黄帝是“人神混血”,那轩辕皇帝所干的,自然是在执行“上天”的旨意,那还能有人敢反对吗?

轩辕黄帝是神的儿子,是“人神混血”,那神农炎帝则是龙种,是“人龙混血”。据说炎帝的母亲名叫任姒,是少典国君的正妃,按说他和黄帝应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应该说门第已经不低了,但是他和黄帝一样不满足。也许是他自己并没有说什么,而他的追随者们,觉得他目前这个门第,对于他成就大业的帮助还不够大,说服力还不够强,于是炎帝便成了龙种,成了“人龙混血”。

相传有一天炎帝的母亲任姒去华山浏览,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了反应,回来以后就生下了炎帝。于是炎帝自然就成了龙种,成了非同一般的“人龙混血”了。这么一来,那出身自然也是十分了得,当领袖自然也是没得说。

细细地想一想,炎帝成为人龙“混血”的过程似乎过于简略,炎帝的母亲只是看到一条神龙,身体马上就怀孕了,而且也没有说明怀孕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只说回来就生下了炎帝,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太简单太容易太不可思议了。在古代,妇女怀孕应该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这样如此重大的事情,如果太简单太容易太不可思议了,其可信程度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与炎帝比起来,尧帝成为“人龙混血”的过程可就漫长得多细致得多复杂得多了,自然那可信程度也就大为提高。

据说尧的母亲名叫庆都,是伊耆侯的女儿。这年春天,伊耆侯老两口带着庆都,坐着小船在小河上浏览。玩到中午时分,忽然刮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他们的小船之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龙卷风里还有一条赤色的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可是女儿庆都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而且还在冲着赤龙发笑。

傍晚时分,风消云散,赤龙也不见了踪影。等到第二天,伊耆侯一家三口坐着小船返回的时候,途中又刮起了大风,又卷来了红云,又出现了那条赤龙,只是那条龙的形体似乎比昨天小了点。因为那条赤龙昨天并未加害于人,今天也没有看出有加害于人的意思,所以今天老两口并不害怕,顺利地回到了家。

晚上,老两口睡着了,可庆都睡不着,她闭着眼睛仍然回想着白天的事,心里充满了兴奋和幸福。朦朦胧胧之中,窗外阴云四合,乘着那片阴云,赤龙来到了庆都的门外,钻进了庆都的房间。就在庆都朦胧之际,赤龙扑到了庆都的身上,于是庆都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到庆都醒来以后,发现身上还留着赤龙的涎水沫子,身旁还留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人像的旁边还写着“亦受天佑”4个字,庆都便将画保存起来。从此以后,庆都就怀孕了。14个月以后,庆都生下了一个儿子。庆都将赤龙留下的画拿出来一对照,儿子生得和画上的人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尧。

这么漫长曲折的恋爱过程,这么细致逼真的细节描述,听了以后还能不相信尧是庆都和赤龙交合以后生的吗,还能不相信尧是赤龙的儿子吗,还能有人怀疑尧是“人龙混血”吗。

其实后来,宣扬自己是“人龙混血”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只有炎帝和尧。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也曾宣扬自己是“人龙混血”。

据说刘邦的母亲名叫刘媪,有一次在大泽旁边歇息。可能是劳作过后身体比较疲乏的缘故,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刘媪睡着以后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做得非常奇怪,因为她在梦中居然与一个神幽会。

就在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泽旁边睡觉、在梦中与神幽会的时候,人间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当时正置电闪雷鸣,刘邦的爸爸刘太公,以为马上就要下大雨了,而自己的老婆下地干活还没有回来,这时候大雨要是下起来,老婆肯定是要被大雨淋个透湿的。老婆身子弱淋了雨得了感冒,受几天罪不说,岂不是还要耽误好几天的时间不能出工吗。

刘太公出于心疼自己的老婆,也为了老婆不耽误出工,便趁着大雨还没有下来,找了件蓑衣之类遮雨的东西,急急忙忙地出了门,想把老婆接回来。令刘太公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当刘太公来到大泽旁边的时候,正看见他的老婆躺在地上,身上盘着一条蛟龙。更令刘太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老婆因此而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刘邦。

刘邦的出身再一次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母亲与蛟龙野合生下的,是“人龙混血”,自己那个平平凡凡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甚至是窝窝囊囊的老爸,是绝对生不出我这么优秀的儿子来的。不知道这些号称是“人龙混血”的人,他们的老妈老爸活着的时候听到过这种说法没有,如果听到了,那么这些老妈老爸又会作何感想呢。

其实这些人把自己说成是“人神混血”或者“人龙混血”,出身是多么多么的特别,恰恰说明他们的门第并不高,起码说明他们对自己的门第不满意,或者他们的追随者们对他们的门第不满意。

比如汉高祖刘邦,如果不是普通的平头百姓人家出来的,那他的母亲刘媪,怎么能连一个丫鬟佣人都不带,去跑到荒郊野外睡觉呢;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看到天上要下大雨了,为什么不派人寻找他的老婆,而要自己亲自冒着大雨去寻找呢?

其实刘邦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普通得连个名字都没有,所以人们才管他们叫作“刘老头”和“刘老太”,因为古书上记载的“刘太公”“刘媪”,就是今天的“刘老头”“刘老太”。刘邦的母亲与蛟龙野合之前,也是在地里干活呢,刘邦的父亲看到天要下大雨了,是去接老婆回家的,或者是去给老婆送蓑衣去的。而刘邦的母亲与蛟龙野合,是刘邦自己,或者是他的追随者们故意编造的。

不管是刘邦自己编的,还是刘邦的追随者们为了讨得刘邦的欢心主动编的,反正按照这个说法,刘邦成了“人龙混血”了,其出身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我觉得还是这些“混血”们比较聪明,因为他们知道无法改变门第不高的事实,既然自己特别的出身能够起到弥补门第不高的作用,那还不如编个故事去强调个人的出身。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刘备,可就没有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聪明了,所以他最终也没能当成大一统国家的皇帝。他从一开始计划起事的时候起,就到处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门第是如何如何的高,只有他才是刘家天下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其实人们岂能不知,中山靖王也是刘邦的后代。如果追溯到刘邦那里,他的这位老祖宗,父母不过是最最普通的农民,而刘邦自己则更是一个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无赖罢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门第,还不如编个出身特别的故事更有号召力。

实事求是地说,门第高贵,出身特别,对于上述这些人起事、创业、安邦、定国,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不然他们就不会这么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攀附去炫耀自己的高贵门第了,也不会去编造去强调自己的特别出身了。

其实历史上也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把门第或出身当回事,或者说虽然他们也很注重门第出身,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攀附“高门”上下很大的功夫,也没有在编造出身上动很多的脑子,后来他们同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与刘备同时代的曹操,就不像刘邦那样绞尽脑汁地去编造自己是“人龙混血”的来历,也不像刘备那样到处喋喋不休地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

说起曹操的门第和出身,应该说是很难定论的。如果说曹操出身名门,自然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因为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而且他的老祖宗曹参,又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其门第不能说是不显赫。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曹操并不是曹家的正宗子孙。曹操本来姓夏侯,只是他的父亲曹嵩过继给大宦官曹腾当养子,所以曹操才成了曹家的后人。

不管是亲子也好,养子也好,但总是儿子,说是曹家的后人并不为错。但是更为可惜的是,他的父亲是过继过给曹腾当儿子,而曹腾则是个宦官。作为宦官的子孙,在相当重视世家大族的东汉时期,那是很被人看不起的。所以说曹操的门第也好出身也好,都很难说是高还是低。

然而曹操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门第出身难以定论而一蹶不振,相反,从他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以海洋般的胸怀、鹰隼般的警觉、领袖般的气魄、虎狼般的凶狠、圣贤般的手段、狐狸般的狡诈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

也许是曾经受到过门第限制的缘故吧,曹操当政以后,决心冲破世俗的束缚,打破门第出身的局限,发布了“唯才是举”的教令,决心把那些虽然门第不高、名声不好、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以及“才异质”的文吏,同那些“高门”子弟一起选拔任用。

曹操死后,曹丕当政,他基本上遵循曹操的选人主张,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政府按品第选用。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初行之时,仍然保持了曹操“不计门第”的原则,基本上能够选出一些比较有才干的人,用来充实官僚机构。

然而不久,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就变了味,选用人才的原则仍以门第为重,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恐怕是曹氏父子生前所没有想到的。从此以后,九品中正制便正式成为名门望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了。隋文帝以后,朝廷改行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才得以废止。虽然九品中正制不复存在,但是门第区别并没有消除,唐代以后,无非是改成了以官职大小为区分门第的标准罢了。

还有一个被人们称为平民皇帝的朱元璋,他不仅没有什么高贵的门第,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出身。他既不像刘备那样有一个可供炫耀的老祖宗,又不像曹操那样有一个可供依靠的爷爷,他的出身经历甚至比刘邦还要凄惨。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做和尚要剃头,脑袋自然是又光又亮。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周围谁的名字里有“光”字有“亮”字的人,那可就倒了霉了,因为朱元璋忌讳这个。皇帝的忌讳可不是儿戏,那是绝对不允许在世上存在的,所以他们稀里糊涂地便都被朱元璋给“咔嚓”“咔嚓”地结果了。

据说有一位名叫徐一夔的大臣,本来是想巴结巴结歌颂歌颂这位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于是写了一道奏章,赞扬朱元璋是“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然而徐一夔大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句话到了朱元璋那里,竟然能理解为“光头之下,天生僧人,为世做贼”,是恶毒讥讽和咒骂朱元璋的。作为受制于人的臣子,胆敢讥讽和咒骂一代天子当朝皇帝,想想你那脑袋能不被朱元璋“咔嚓”吗。按说徐一夔大人身为大明王朝的大臣,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而一味地溜须拍马,死了也是活该。只是可惜的是,徐一夔大人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死的。

从朱元璋这一系列的做法中可以看出,朱元璋低下的门第和卑贱的出身,给朱元璋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说明朱元璋的门第观念也是很重的。

不用说朱元璋,就是五六百年之后的现代人,虽然人们不再编造什么特别的出身,但是时不时地还要念叨念叨祖上曾经做过什么什么,爷爷曾经当过什么什么,父亲曾经干过什么什么。祖辈父辈有这么大的名气,不用说自己也算是出身名门了,也是应该受到照顾或重用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里,你的祖辈父辈名气再大,与你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也没有人因此而照顾和重用你,所以夸耀和骄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门第和出身,与你的成就和贡献并不成正比,何必非要像刘备那样,到处去喋喋不休地炫耀自己的门第与出身呢。

(责编 牛伟)

猜你喜欢
炎帝寒门朱元璋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寒门如何出“贵子”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草莽皇帝朱元璋
炎帝插上“微时代”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