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晓萍
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望着他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校门,几乎每个学生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担忧:面对接踵的课业,孩子的这份快乐还能保持下去吗?
也是从这一刻起,如何让孩子接受快乐的小学教育,成了家长传递给学校和老师肩头上的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学校无小事,点点滴滴都是教育。快乐教育就是从点点滴滴中寻找突破。一师附小在这条路上探索了22载,形成了自己快乐教育的“三乐”特色: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的乐教善教之乐以及学生的乐学会学之乐。
这“三乐”像一场三重奏,奏响了一师附小快乐教育的和谐乐曲。
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用一百种语言激励每一位学生
北京一师附小从1986年开始进行快乐教育实践研究,是全国首批实施快乐教育的七所学校之一。
张忠萍从1981年开始便在一师附小工作,1999年任校长。她见证了快乐教育从诞生到成果丰硕的点点滴滴。在一师附小快乐教育的和谐乐曲中,作为三重奏的作曲兼指挥,校长张忠萍感慨颇深。
有一件事情,让张忠萍至今难以忘怀。
张忠萍每天早上都会站在校门口迎候学生和老师。听到校长亲切的问候声,师生和送孩子的家长都感觉学校特别亲切、温暖。其中,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弱智孩子,每次见了张校长就笑,也不说话。
时间长了,张校长注意到了这个学生。有一次,张校长笑呵呵地问:“你见到我,也不问我好,为什么总是笑啊?”他不说话,只是笑。当问到第三次的时候,他笑着说:“因为你最美。”
这件事让张忠萍至今激动不已,而且引发了她的深思:与这个孩子的接触,不过是每天早晨的迎面微笑问好,为什么孩子的感受如此美好?这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最后,她明白了,是真、是善,是老师对孩子的那份热爱,而这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深深感受到。
只有倾注了爱,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才能够和谐。张忠萍引导教师将爱体现在尊重、理解、信任、接纳、赏识每一位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等待、期待、帮助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上;体现在“严慈相济、情理相融”的真情互动中;体现在“用一百种语言激励每一位学生,用一百种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艺术中。
一师附小的老师积极地把这样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他们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从细微的地方关心他们,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课堂上,某个孩子回答完问题时,老师们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表扬。为了培养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常用非常好奇的情绪、非常兴奋的语气,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你说的真有意思,你是怎么想的?”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也要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练习写字时,老师会帮他们把握笔的姿势摆正了,把小腰板挺直了;课间,走过学生课桌前看到谁的文具没有摆好,会顺手帮他整理一下;看到谁的指甲长了,就一边和他聊天一边给他剪一剪。教师批改作业时不会忘记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他们把特别的爱送给随班就读的孩子;他们给犯错误的孩子改过的机会,也勇敢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在一师附小科学老师郭伯慈的抽屉里,保留着几粒干瘪的玉米种子,每当看到它们,郭老师就会想起那个小眼睛、大奔儿头,一笑起来就露出两个小虎牙的小良(化名)。
小良很聪明,但有些口吃。因此,郭伯慈在自己的课上,很少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怕他一张嘴就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可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郭伯慈不忍心视而不见。
有一回,郭伯慈把小良叫起来回答一个问题,果然,从他站起来到他坐下,全班的笑声就没断过,郭伯慈也有几次忍不住扭头笑了起来。
但是,当郭伯慈再扭过头来的时候,她看到了小良眼角闪烁的泪花,郭伯慈的心动了一下。下课后,她把小良留了下来,还没等她开口,小良就说:“郭老师,我没想到您会和同学们一起笑话我。”说完转身就跑。
郭伯慈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口吃的孩子往往很自卑,害怕别人笑话,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话。在课堂上,即使同学们笑得那么厉害,小良还是坚持把问题答完,这份自信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老师,自己当时非但没想到这一层,还跟着笑,对孩子来说,打击有多大啊。
再次上课时,郭伯慈首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鄭重其事地向小良赔礼道歉,接着跟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她建议大家为小良的这份自信鼓掌。掌声中,小良的脸红了。
从那以后,郭伯慈不再担心在课堂上叫小良回答问题,慢慢地,笑话小良的同学越来越少,小良也开始喜欢上郭伯慈的课了。
在讲完《种子的萌发》一课后,小良把种子发好,拿到学校,跟郭伯慈一起栽到校园里,一起给小苗浇水,一起观察小苗。最后的收获虽然谈不上硕果累累,但在这过程中,郭伯慈和小良慢慢地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这样精心培养起来的师生和谐关系,使得一师附小的学生把老师当朋友,把学校当他们的家。教师节,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了自己制作的“爱心卡”;联欢会,孩子们为唱歌跑调的老师伴舞;生日宴,孩子们与老师一同吹灭那点点烛光……
在一师附小,不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和谐,老师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没有上下之分,大家更像兄弟姐妹。遇到工作上的困惑了,教学研究有新想法了,甚至家里出啥事了,大事小事,大家都愿意跟张忠萍说说,有时候忙,见不到本人,就发短信。张忠萍经常会收到特别感人的短信,每次,她都不舍得删,直到手机存不下为止。
虽然这只是一些细微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些活泼的小音符奏响了快乐教育和谐乐章的第一部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
教师的乐教善教之乐:用教育的智慧驾驭课堂
在快乐教育实践中,张忠萍倡导教师追求自主发展。在她看来,教师自觉主动地探索,将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地学而乐教、善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将引领着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学习成长。
如何让教师在自主发展中提高乐教善教的本领呢?张忠萍请来专家帮助教师做人格测试,引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对教师独到的见解,她总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并指导、支持教师大胆实践。2001年她提出“以研促教”的思路,帮助教师制订个人研究专题,要求老师“带题授课”,撰写教学反思,让教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工作变成一种探索。
在这种氛围中,一师附小的老师不仅把教学工作视为一门科学,更把工作看作一种教育艺术。他们运用“引入学境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激励创新策略”,力求学生在美好的境界下学习,让快乐在创新中扎根。
看一看李辉老师教学《我爱家乡的柿子》一课时的三个片断,我们也许能够理解:老师的善教是如何让学生品味到学习的快乐的。
【第一次笑】
李辉范读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引起了学生的一片笑声。李辉问一个笑得前仰后合的学生:“你为什么笑呢?”这个孩子说:“我看他们笑,我也笑了!”
李辉又问一位掩嘴而笑的学生:“你为什么笑呢?”
“老师,我觉得你和我们读书不一样。”
李辉再请一位认真倾听的同学站起来,“你为什么不笑呢?”
“老师,我在欣赏!”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学生们一下子静了下来。
李辉走到了这位同学的身边:“你真了不起!”接着,她转向同学们:“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称赞他?”
“因为别人笑他不笑!”
“因为他特别有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懂得欣赏!”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孩子们不笑了,课堂继续进行;被赞美的学生嘴角边流露出甜甜的笑意。
此时,李辉很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出精彩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的笑,李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他们从不认同到融合,再到认同。老师并没有把简单的结论———“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强加给学生,而是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次笑】
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书后,一位学生举手,主动要求对全班同学朗读。他刚读了两句,教室里又传出了轻微的笑声。
李辉问原因。一位学生说:“他这样读书,和以前读得不一样了,特逗!”
“别的同学同意他的看法吗?”李辉没有直接做出结论,而是请同学发表意见。
一位学生站起来:“我想对发笑的同学说,如果是嘲笑,那最该嘲笑的人是你,因为你不懂得欣赏;如果是赞扬,那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不要出声打断人家的朗读。”
班上又响起了掌声。
面对学生的问题,李辉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把教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因为她深知,有的时候,同伴间的三言两语会胜过教师的谆谆教导。这样的老师,便是深谙“善教”之道的老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能常常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被别人认同的快乐,一定是充满自信、勇于欣赏的学生。
【第三次笑】
李辉设计通过一场读书比赛,教给学生评读的方法。
李辉与一位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学生读,李辉评;与他们比赛的,则是另一位大家公推出来的学生,由全班学生进行评。
“我们双方不仅要读得好,还要评得好,才能算胜利。我们输了,我们认罚!同学们,你们输了,也得认罚!”李辉将了学生一军,调动起了大家的兴趣。
与李辉结对的学生读完后,李辉开始评价她的“战友”,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
评完后,李辉问学生:“老师是怎样评的呢?”
“您首先指出了戴晓轩读得好的地方,又提出了不足,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您抓住了他读得好的重点词语,体会到了他读的感情。”
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读完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点评。
下课铃响了。
“老师,不用下课!”一个学生站起来了,“咱们接着比。”课堂上笑声一片。
这一次的“笑”,是“别有洞天”的笑,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满足的笑!与老师比赛,在比赛的情境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这样的教育,便是一师附小多年来倡导的“善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张忠萍没少想办法:开辟“名师课堂”时段,使教师们目睹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育心得与成长历程;开辟“聚焦人物”时段,大力宣传校内的典型;举办“快乐论坛”,由教师自由讨论,变“一人之得”为“大家之得”。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快乐杯基本功大赛”、“专题研究课系列活动”、“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跨校跨区教研等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老师们不断探索“善教”之道。
而要让老师们“乐教”,就必须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善于捕捉老师们的心理变化。为此,一师附小每年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
一师附小女教师居多,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也搞得热热闹闹的。去年活动的主题是“做精致的女人”,今年是“做美丽的女人”———它告诉大家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把对孩子的爱从内心流淌出来,专业素养更高一些,教育孩子的本领更强一些。
有健康,才有快乐。为了引导教师们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2005年,一师附小提出“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张忠萍特意请了学校的两名职工给大家做这方面的介绍。
一位是学校的司机师傅。他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后,就开始跑步锻炼,等到7点钟,就精神焕发地去上岗了,如此坚持,十几年如一日,身体特别结实。
还有一位女老师,50多岁了,身段儿特别好,瞧着特别美。张忠萍也把她请来,讲一讲自己的“修身之道”。她告诉了大家每天要坚持“五个一”:一杯白开水、一杯奶、一个鸡蛋、一杯红酒、一杯豆浆。
小活动有大意义。张忠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给大家一个方向,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健康,让自己焕发青春活力,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不断给生活和工作增添快乐的元素,找到快乐的理由,自己快乐、健康,也给别人带来快乐。
学生的乐学会学之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快乐教育“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张忠萍和老师们一道,引领着学生: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
为了践行这个办学理念,一师附小积极实践着“五个一”承诺:让学生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发表一个不同的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获得一次成功体验。
这些承诺,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争做学习的小主人为乐,并提高他们“乐学、会学”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五个一”,一师附小把与此相关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技能,分解到不同年段,逐步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积极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班主任沙莉老师的班上,有个叫李力(化名)的学生,父母都是来自白洋淀的务工人员。他说话有口音,思维也比较迟钝,一张嘴,同学们就乐,所以他一般不说话。
沙莉跟同学们谈心,要求大家不要笑话他的口音,更不要歧视他;然后,再去找李力谈,鼓励他在课堂上张口发言。
李力刚开始有了些改变,上课发言了,同学们也不再笑话他了。但是沙莉发现,隔一段时间,如果不随时提示他,他就又不说话了。再去找他谈,就再好点,反复三次之后,沙莉发现这种办法不灵了。这让沙莉特别“头疼”。
正在为难之际,沙莉承担了学校“合作学习”的一个子课题。在课题研究当中,沙莉发现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举手的同学会大大增多,李力偶尔也举手。沙莉感觉,这或许是解决课堂发言问题的一个好切口。
于是,她开始摸索着在班里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人组成,分别担任倾听者、记录员、小组长、发言人四个角色。李力第一次参与讨论,担任的是倾听者的角色。
沙莉特别嘱咐李力组的组长:“要关注他,让他先说话。即使是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也要讓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他的意见记录下来。”
在小范围内,李力没那么拘束了,敢说话了。
一个月后,李力“轮岗”到了记录员的角色。在记录别人观点的同时,李力开始从内容上总结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有何不同。他开始把思考落在了发言的内容上,“人家说的比我说得更准一点”。
慢慢地,李力从开始记得啰里啰唆,到后来居然能归纳别人发言中的重点了。沙莉感觉,时机到了,李力可以当组长了。
当了组长后,李力的转变特别大。针对一些同学的不同观点,他会去问:“你这个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他有了组织欲望,学会了协调,也越来越自信。他逐渐融入到同学中,课余时间的学生堆儿里,时常能听到李力爽朗的笑声。
过了一段时间,李力轮换到了发言人的角色。他的任务是把小组同学的三四种不同观点总结出来。虽然他的表达有时还磕磕绊绊,语言不是特别精炼,但是他能把同学们的观点表达清楚了。
以前,他不会写作文,别人一段话,他一两句;别人一篇,他也就一两段;别人写五分钟,他得写半小时,老跟别人差一截。在后来的考试和课堂发言中,李力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不时地能爆出点新内容、新思考。
有一次,沙莉讲一篇说明文《鲸》,要求大家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根据课文的说明方法进行仿写。每个同学都仿写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那次,李力写的是《黑熊》。看完《黑熊》,沙莉当时就问:“这是李力写的吗?”当得到小组成员肯定的回答后,沙莉特别兴奋,这篇作文,结构很好,对于黑熊的身高还有与其他小动物的数字对比。后来,这篇作文还被大家推荐为仿写成功的作文在台前宣读。
渐渐地,李力性格变了,他不再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差,他变得自信、活泼、开朗。
“除了课堂,多彩自主的校园社团活动也是让学生养成‘乐学会学本领的主要渠道。”张忠萍介绍,从2001年开始,一师附小就创建了“小鬼当家服务社”、“金头脑研究社”、“心灵互动贴心社”、“快乐音符活动社”、“小能人风采社”和“小机灵总管社”六个学生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这些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是社团活动的小主人,而老师在其中的角色,只是帮助、引领、指导他们工作。
像2006年一师附小举办五十周年校庆活动时,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校徽,“小能人风采社”就举办了“我为学校设计校徽”的活动,号召所有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设计。
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的那份情感出来了,创造性也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小学生快乐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师附小学生的心中,读书是学习,生活更是学习。他们在“爱心交易会”上学习什么是关爱,在篮球兴趣班上学习什么是健康,在主持人大赛上学习什么是自信……快乐就在这点滴成长中荡漾。
快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心理特别健康,这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今年寒假,一师附小87届的学生找到自己的老师,开同学聚会。
这一届学生是快乐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他们中有的人上了名牌大学,也有好几个是复读以后读的大学。这些复读的学生,在继续努力时,他们觉得:我能行,我今年没有准备好,我来年再考。后来,他们真的都考进了不错的大学。
还有一些学生没考上大学,当了工人,但他们一样在工作岗位上做得很棒。他们见到老师时说:“那时候,您教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太重要了。”
是啊!快乐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2年的快乐教育,给了一师附小学生快乐成长的有效方法,他们在兴趣中、在自主中、在合作中、在探究中、在成功中、在创造中不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快乐体验。这,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