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
江苏省苏州十中是一所百年名校,能在此担任校长,既是莫大的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上,从学校独有的文化视角出发,如何迎接时代的挑战,在继承与创新中推动学校发展,这是我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希望从校园、课程与理想这三个维度,围绕“感恩”、“感性”、“诗情”这三个主题词,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珍惜历史传统,让感恩之情弥漫校园。
72年前,适逢苏州十中前身———振华女校建校30周年,张一麐、蔡元培、于右任、竺可桢等纷纷前来庆祝。竺可桢深情地寄语台下的学生,希望他们70年后再来为母校“上寿”。就在2006年,先生的愿望实现了,苏州十中迎来了百年盛典,來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校友重新回到母校,嘉宾中有蔡元培的女儿,竺可桢的儿子,有钱三强、何泽慧的儿子,大家都为了一个承诺而来。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异常激动,她就是七十多年前曾在台下聆听元培先生、可桢先生教诲的人,成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见证。
如今的苏州十中浸润于吴文化之中,弥漫着浓浓的感恩之情,正着力营造一个灵动的学校“文化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首先从解读学校自身历史与传统入手。苏州十中坐落在苏州织造署旧址上,早年深得章太炎、蔡元培、李根源、胡适等名流贤达支持,培养了费孝通、何泽慧、杨绛、陆璀、彭子冈、李政道等社会栋梁,正所谓“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园”。因此,在学校发展规划上,我们选择了“修旧如旧”,不砍树,不拆房,以黑、灰、白为主色调,整合学校资源,把整个校园风格融入到苏州的城市风格中。遵循“修复、改造、新建”六字方针,我们用了很少的经费,完成了整个工程。
修旧如旧的校园改造,也成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重塑学校文化的过程。我们让文化气息渗透在学校每一个角落,让每一处建筑都留下教育的印记。现在,校园里每一幢楼都有楼名、楼记,相当于把校史馆拓展到整个校园。我们让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说话,说教育的话,说有文化品位的话。过去每一届学生毕业,都会为母校留下纪念物,现在这一传统又回来了,近几届学生留给母校的起步石、天涯芳草石、泰运石,都寄托着学生对学校的感恩与思念。
同时,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也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学校振华堂,我们为在职的特级教师徐思源、徐玉卿举办了教学实践研讨会,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学校的老、中、青教师一道,观摩课堂,精研学术,在一百年来学校学科教学发展的背景下,剖析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总结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学科教学特色。
二、物化学校精神,打造校本课程文化。
教育是生活,是鲜活的生活。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面对社会上一些功利、浮躁的气息,教育者应该多一份情感、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质朴,让校园成为一方净土,一方给师生安宁与恬静的净土。为此,我们确立了大课程观,让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在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同时,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我们让学校的每一物、每一景都赋予教育的意义,把学校的精神物化成时时可以用手、用眼睛、用灵魂去感触的情境。
利用学校丰厚的人文传统,我们从无形到有形,从感性到理性,全方位地构建起这样一套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校园里的石桌、石凳几乎都是原石,也没有假花假草,一切都是自然的呈现与流露,启示学生要遵从自然规律,返璞归真。校园里凡对教师开放的地方,都对学生开放,校长走近教师,教师走近学生,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师生平等的理念。校园里,各个年代、各种风格的建筑和谐并存,有明清的、民国的、现代的、欧美的……象征着文化的多元与教育的多元,寄托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相互理解、接纳、融合的希望。
这是一门不断生成发展的课程,是充满感恩与面向未来的课程。它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更是润物细无声的,体现了学校文化传统与现代课程文化的对接。有形与无形的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揭示了学校人文精神的基本面貌,这就是“以振华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以“诚朴仁勇”为校训的尚德精神;以“求人不如求己”为座右铭的自强精神;以“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古训的包容精神,等等。
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完美结合的学校教育,是我们建构课程文化的基点与目标。沿着来自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启示,我们提倡将“校园美”向“课堂美”延伸。建立起自己的好课标准,既回归常态,又要树立理想。从原始课堂、道德课堂到审美课堂,在教学领域追求真水无香的境界。
三、胸怀教育理想,做有诗性气质的校长。
在我看来,校长应该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思想家。高考、中考等任务指标固然重要,但决不应该是校长心中的全部。校长的情趣、境界与工作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师生的生活情趣与学习样式。
校长应该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我们学校一贯的使命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这12个字。我们希望校园洋溢着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我们希望教师自然自在地散发出大气、正气、高贵气。
“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我们坚持不变的教育信念,这是解读百年校史后,面对时代要求提出的教育命题。我们希望,“每一天”都美好地留在学生心灵深处,“每一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能够唤醒他们自觉的求知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场景,这种场景是师生交互的、愉悦的、充满情感又融入理性智慧的教育教学平台。
“学校的每一天”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境界。“成就”就是“教育”,就是研究、思考和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教育策略。在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在教育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在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上,都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以教师的本色人生影响学生的本色人生,以学校的文化精神锻炼学生的本色人生。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真正的学校教育行动,选择好从“学校”到“学生”的中介因素与环节。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方式来打造学生的本色人生,体现了教育者的理念、境界和教育智慧。
“本色人生”的内涵是什么?是诚实、率真、善良、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充满智慧与理性;是个性飞扬地、顺乎自然地学习、工作与生活;是平实的人生,每天都有进步的人生,这是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境界。“本色人生”的人,是一个能够终身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人;一个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的人;一个具有批判眼光、创新素质与创造能力的人。
作为校长,我最想表达的是,不要在发展中失去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原貌,没有原汁原味的优秀民族传统教育的特征,就不可能在世界教育的舞台上,充分而自信地展示自己。用现代去改造传统,可能是一种失落。把传统搬到现代的舞台上而不使之受损,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命题。
在感恩中蕴含责任、在感性中蕴含理性、在诗情中蕴含理想,这就是我对苏州十中这所百年老校发展方向的零散思考。从校园改造到校园文化建设、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文化营造、从把握教育现状到坚定办学使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幸福而艰辛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我愿把它作为我毕生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