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解析]
(1)送别诗的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挚爱深情,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感,有期待等。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但也有例外),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对照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从这两句诗中可读出一种“不舍”之情,从“水送无穷树”、“云埋一半山”又可看出朋友此去是山长水远,作者的情感已从这两句写景中流露出来,即寓情于景。(2)题干中已暗示,这首词在下片写出了两层“新意”,既是新意,就意味着不流俗于一般的送别诗只是抒发离愁别绪,这里只要读懂下片中的两句,就不难看出两层新意分别是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和嘱咐。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命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对宋词是关爱有加,2007年,除了上面例子中的江苏卷外,全国Ⅰ卷(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及上海卷(苏轼《阮郎归·初夏》)都考查了宋词。因此,加强对宋词的备考十分有必要。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王国维曾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自序)宋词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上,它虽不具备先秦两汉的纵横捭阖,建安的古朴苍劲,两晋的深沉婉丽,盛唐的雍容繁华,但它却和谐的兼容了以上的诸多优质,并以其自身的独有特性将其化而为己用。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柳永等人的词前承唐、五代词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对宋以后词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晏殊、欧阳修之作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有“鄙亵之语”,留有“花间”余绪。如张先创制出宛转典丽的慢词,为词体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则在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而至柳永,北宋词则更是进入了繁荣期,其词更是被视为婉约词的代表。婉约词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学术界通常认为,柳永具有“三创”之功: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容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二是创意,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写景则清新自然,抒情则富有个性;三是创法,柳永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事情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当然,柳永词虽因其通俗而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如果说,因为一味囿于狭隘领域之内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词,能称得上又打入仅属于诗的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就应该数“豪放派”开山鼻祖的苏轼了。苏轼词作,在风格上一扫传统的婉丽、细致的藻饰与雕镌,在题材上也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一改艳情、离恨、客愁等传统题材的束缚,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念奴娇》)、傲世、咏怀、送别等素材都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唱出时代的最强音。也正因为如此,苏轼以其光耀千古的光辉为整个宋代文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独有的文学实践奠定了宋代文学的文学史地位,以其特殊的人格魅力观照了整个宋代文坛。
综上所述,经过词人艺术上的探索、实践,到了宋代,填词的艺术技巧愈益成熟,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艺术达到高峰,特别是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使宋代词坛呈现出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恢宏景象。
[训练设计]
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答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
(1)请赏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妙处。
(2)试选择本诗中的一处用典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1)前人评价这首词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请赏析“小阁重帘有燕过”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赏析“一霎好风生翠幕”一句中“翠”、“生”二字的妙处。
(3)请分析“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参考答案]
1.(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2)示例:“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诗人借以表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乐土,由此可见,千古关情,异代同心。(此外,还可从“杜鹃”、“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等用典进行分析。提示: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
2.(1)“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人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帘外整个庭院呈现出的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其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2)“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3)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3.(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