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 唐丽雅
要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华民族主体的管理性格,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结合个人从政经历创立的儒学是面对社会动乱提出的治国方略,20世纪以来,不断有国家把孔子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作为孔子的故乡,更应该吸取孔子有效的治国经验进而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来。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凡管理都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硬件”的管理科学,二是作为“软件”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科学来看,科学无国界,具有世界性;从管理哲学来看,由于管理思想和文化不同,所建立的管理哲学又不尽一致。正是管理哲学上的差异性,造就了管理类型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作为“软件”的管理哲学比作为“硬件”的管理科学更为重要。目前绝大多数管理理论都产生于西方,但这些理论不一定适用于东方,因为无论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还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内、外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都与西方有很大不同。
中国管理哲学创建的基础,一是“得德相通”、“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二是理性管理理念和人性管理理念相结合。(引自王文波的《中国管理哲学的创建》)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这段话中,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因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因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的管理思想,已深深融入了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渗透到民族的心理、伦理、风俗、审美、艺术等各个方面,因此,要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华民族主体的管理性格,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自尹砥廷的《论孔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从而影响到生活在该地域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以及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态,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
任何当代中国企业都应当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总体面貌具有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务实性等特征,因此当代中国企业也具有这些特征。
落实到企业管理方法中,人文性体现的是管理者重视员工价值的自我实现;包容性体现了管理者兼容并包的胸襟;伦理性体现的是管理者首先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强调员工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和谐性体现的是团队思维上注重人和人、人和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矛盾统一、和谐发展;务实精神体现的是管理者不拘一格降人才,学必有用的理念以及员工勤勉的工作态度。
孔子结合个人从政经历创立的儒学是面对社会动乱提出的治国方略,20世纪以来,不断有国家把孔子的思想应用的企业管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作为孔子的故乡,更应该吸取孔子有效的治国经验进而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来。
人文性
体现管理者重视员工价值的自我实现
管理者是企业和公司这座金字塔的塔尖,居高临下,无论该企业或者公司有着何种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能够把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实现最佳整合。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要的前提是必须让有让各具其能的员工各居其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
樊迟问到仁,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
作为管理者,虽不能说人人都是伯乐,但是如果不能知人善任,何谈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呢?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意思是对于君子或者人才而言,不能在小事情上去考验他或者与他斤斤计较,虽然他们在小事情上往往表现得不好或者糊涂,但是他们自身的胸怀、品德和能力却足以担当大任;那些普通或者平凡的人,虽然气量狭小或者能力不足,不能够承担重任,但是他们也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往往在小事情上可以接受考验。
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知人善任——能力大的人挑选出来委以大任;能力小的人也挑选出来,虽任小职但也可以在小事情上考验他。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也。”(《述而》)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里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同理,聪明的管理者在向员工下达新课题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集中员工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员工的思维。最终谁能举一反三,把问题解决得最好,就成为管理者心目中称职的员工了。
再者,作为管理者不要对员工进行过多地干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迪也,无莫也,羲之与比。”(《里仁》)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安排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这也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管理者,尽管作为企业的高层,但是对某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不应该约定俗成、一成不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这是说: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性格不一,在业务处理的风格上也就不同。这就告诉管理者不要以一种眼光来界定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这是说: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去解决。
这是管理者发现员工价值自我实现优劣的途径。干练的员工,总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在关键时刻帮助公司打胜仗。
包容性
体现管理者兼容并包的胸襟以及和谐的管理模式
当今,西方管理模式主要宣扬理性、崇尚科学,但对于面对“有人参与”且面临复杂多变环境的当今企业而言,这种理性、线性、确定的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出控制困难的局面;而与西方理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非理性模式主要主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合、社会的稳定、人与大自然是“天人合一”。鉴于此,管理领域正在从纯理性的科学管理转变为关注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引自李桂华的《企业和谐管理的研究价值》)
管理者是企业内部和谐的主旋律,如果主旋律急躁、不稳定,那么也就很难成就企业的和谐管理。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普通人,温与厉不能兼而有之,威又必然带猛,恭敬便显得拘束不安。孔子不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有威仪,但不凶猛。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
管理者不能孱弱,可以“恃才”,但万万不可“傲物”。否则就会对员工或者尖酸刻薄、或者威严凶猛,这样不利于“得人心”。
子曰:“宴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
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尊重别人、平等待人。要做到能长久地和员工保持友谊,长期地尊重员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一是“毋意”,这是说孔子为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二是“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
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四是“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之处。
管理者自身要具备宽容的心态,不能固执,遇到好的建议要接受;要预见到每一件事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行为处事对事不对人。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法语”是古圣人所说的话,“之言”是根据“法语”所说的言词。这些言词都合正道,不能不听从。但是听了以后,要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才可贵。
“巽与之言”是恭逊称许的话,谁听了都会喜悦。但是听了以后,要寻绎其中的意思,然后自省自勉,千万不能骄傲,这才可贵。
假使听了巽与之言,只是喜悦自傲,而不自勉,听了法语之言,虽然当面顺从,而行为不改,像这种人,就是圣人也无法教化他。
对管理者来说:法语之言,指出其错误,改之方能获益;巽与之言,令其心情愉悦,但千万不能太当真。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大众厌恶某人,某人不一定可恶,必须考察某人确实可恶,然后恶之。大众爱好某人,某人不一定可好,必须考察某人确实可好,然后好之。众好之、众恶之,都必须进一步审察之。既明其因,又慎己行,凡事有自己的判断,不人云亦云。
管理者要有宽宏博大的度量,这样才能不被表面现象的好与坏蒙蔽了眼睛。
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人道感化的心治主义。(引自尹砥廷的《论孔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企业和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就是倡导和谐、以人为本、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重点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有益探索。(引自李桂华的《企业和谐管理的研究价值》)
和谐性
体现的是团队思维上注重人和人、人和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矛盾统一、和谐发展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管理者,对员工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事的话,难免招致他人的怨恨。告诫世人处世要以忠孝仁义为重。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不在这个地位,就不要管这个地位上的事情,免得侵犯他人的职权。假使他人来问,只能在理论上提出意见,供他参考,不能说详实的办法。例如哀公问政,孔子只对哀公讲为政的原则,不在政治实务上替他出主意。
作为管理者,要各司其职,各守本分,明了边界,不可越权而行。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
鄙夫,是一个没有品行的人,他贪图名利,行为卑鄙。孔子先提疑问,鄙夫可以事君吗?然后解答,这种人不可以事君。
务实性
体现管理者不拘一格降人才、学必有用的理念,以及员工勤勉的工作态度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器是器具,一器一用。舟行于水,车行于陆,各限其用。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
管理者在招揽人才的时候要有不拘一格的风度和大气。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不应该完全按照专业和性别来录取,这样只会流失更多的人才。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子贡设一个比喻问孔子,有美玉在此,是放在匮中而藏之欤?还是求能识货的贾人而卖之欤?孔子答复时,连说两句沽之哉,加重语气,有卖的意思,但不卖,随即自加注解,我只能待贾者来买。
“沽之哉,沽之哉”,是有愿。“我待贾者也”,一为重道,一为待机。机缘未熟,妄动无功。
管理者对于人才要看准看好,及时收购“绩优股”。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仲弓为季氏的邑宰,因此请问为政之道。孔子答复仲弓:“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有司是邑宰之下各司其事的群属。办政治,必须先分配有司的职务,使其职掌分明,办事有序。赦小过,人民有小过失,可以饶恕。诸注以赦小过为赦有司的小过,恐非经义。贤才是有德有能的人,要特别举用他,始能将政治办得好。
仲弓又问:“焉知贤才而举之?”问意是如何知道贤才。孔子说,举你所知。你所不知,但有他人知道,“人其舍诸”,他人岂舍之乎,意思是他人会推荐给你。
为政在人,所以仲弓问政的意义归结在举贤才。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孔子以为,读了三百多篇诗,应该会办政治,会办外交,如果把政事交给他,而他不能通达,派他到国外办事,在辞令方面,又不能专对,读诗虽多,又有何用。
这就告诫管理者,在录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只看学历,而应该多方面考察。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宪问篇,孔子曾说:“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就荐举他。
管理者虽不以言举人,但也不以人废言。因为没有品德的人,有时也会说出有道理的话。只要言语可取,就不要因人而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一个人即使博学,也必有不明之理,不解之事。若妄下论断,则必自取其辱,失信于他人。一个人即使多有见地,亦须敬慎行事。若恃才傲物,肆意妄为,则必贻误大事,后悔莫及。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谨言、慎行的品德,那么禄位不求而得。因为谨言,故能取信于人;因为慎行,故能承担重任。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位,是官位。立,是在官位而有建树之意。勿愁无官位,但愁如何建树。勿愁我不为人知,但可求其可以为人知之之道。建树不必有位,立德立功皆是。求为可知,学仁义可耳。
尽心尽力,做好自己本分的事,福禄自在其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这句话可以提醒员工,见到有能力和好品德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没有人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作为下级必须勤奋工作才能获得上级的赏识。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
骥是千里马,一日能行千里。骥所以被人称之为骥,不是称赞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称赞其具有优越的品德。下级要实干,不浮夸,要用自己切实的业绩来赢得好评。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质——凡事要存好心。利他的仁爱之心,就是义的本质。礼以行之——不但存好心,还要以好的形式、以能够让人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孙以出之——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心存恭敬,专注,细心,绝不苟且。信以成之——言而有信,方见其诚,才能得到众人的相助而成就事业。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他自己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眠,独自寻思,但无获益,还不如读书求学好。也就是说:作为下级,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思考;可能是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了,要赶紧补充营养,找准机会继续学习和深造。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居家居官,都要办事。办事就是行。员工无论办任何事,自始至终,都要把心放在当中,不能偏私。这就是忠。
孔子曾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推销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然而却没被诸侯们接受。据此,不少人论定孔子和《论语》是“不合时宜的道德说教”,“表现了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的守旧态度” 。
总之,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突出人的地位,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为政以德”加强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期收到“无为而治”的最佳效果对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无疑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为首都文明工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许倩xu.qian.198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