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瀛 谢晓华
四、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部分
1.新课标、新考纲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差异之处在命题中的反映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有:一是在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析上,新课标彰显了这一体系与一战后“和平”局面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英法的绥靖政策及二战爆发原因留下了伏笔;二是新考纲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等具体知识点变成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与分析,增加了“非战公约”,删除了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内容。
从2005年以来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命题者因应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在试题命制上也多围绕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以2006年高考广东历史卷对巴黎和会的考查为例:
22.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本题首先创设了一个现行历史教材中没有的、历史上又确实存在的新情境:“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其次,命题者以所创设的历史新情境为基础,给出了四个分析结论,要求考生从中选择出正确答案。考生要选择出正确答案,必须综合运用现行教材中关于巴黎和会召开的原因,与会代表的希望、要求或目的,各国在和会中的地位、和会的结果与本质等相关内容才能得出结论。从本质上说,任何一个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都是有其目的的,也没有一个国家不希望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题中B、C、D选项的分析,不能从本质上解析题干所陈述的历史现象。社交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哪一个国家的代表敢因社交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议题与本国的关系不大,代表就可以不管?事关国家利益,仅靠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就能够实现?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决定因素是巴黎和会为英、法、美三国所操纵,在强权政治下其他国家没有发言权,也就只好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了。本题与新课程接轨,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点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材只是历史教学资源中的一种,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历史新课程理念。
因此,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1)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美国罗斯福新政。(2)对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我们既要关注其实质和不稳定性,又要关注其在维护一战后“和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对英法绥靖政策和二战爆发的影响;结合现实,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国际关系准则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影响。(3)结合现实,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价值。
2.人教版历史新课标教材展现的新视点
第一,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考试大纲规定要考查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有新的表述,应引起重视的有:(1)俄国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十月革命胜利“对人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2)“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3)在余粮收集制下,“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交给国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4)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一些做法,对本国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二,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相同的内容由楷体字阅读文字变为新课标教材中的宋体字正文、地位提高的有:(1)向社会主义过渡(即新经济政策)。(2)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具体内容。(3)“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征或表现。(4)英、法、美操纵巴黎和会的情况,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规定,国际联盟机构的组成和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问题。
五、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
1.新课标、新考纲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差异之处在命题中的反映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有:一是知识构建体系不同,新课标将教学大纲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纲目下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部分“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的内容简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从而为历史新课程下“一纲多本”的命题提供了灵活的空间;二是新课标、新考纲突出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新课标对这一历史时期教学内容的安排,突出了对世界大战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强调总结世界大战给人类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和平意识,防止世界大战悲剧的重演。
以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消灭法西斯史实的考查来看,2006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考查了开罗会议的内容;江苏历史卷考查了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和对中国抗战援助的问题;江苏历史卷考查了美、英、苏三国联合对德作战和国际联盟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的问题等。其中,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
从纯粹的物质的观点来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这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会自动地帮助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订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我认为,美国商船应该尽可能地被限制进入战争地带。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战争地带可能经常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地确立;具体的立法可能妨碍根据经常和急速的变化作出调节。所以,更实际的做法似乎应由国务院和行政机构采取行动去划定战争地带的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美国船只进入这些地带的目标可以通过国会予以禁止来实现;由行政部门宣布,一切此类航行概由美国船主承担其风险,实质上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参考答案:(1)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加强国防建设;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由行政部门确。(2)相同:认为取消禁运、接受订货均有利于美国经济和国防;支持英国。不同:在武器等物资的输出上,由废除禁运到采用租借的办法;支持英国的立场由隐晦到公开。(3)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4)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本题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对能力的要求上,也体现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上。从能力的角度来说,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是新的,而且文字叙述材料与表格材料混杂,阅读量较大,考生没有良好的能力基础难以做好本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考生通过解答本题,既能看到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又能认识到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战胜人类面临的挑战的重要意义。因此,本题很好地考查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所规定的“三维目标”。
因此,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1)从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的角度认识“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2)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的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3)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等不同的角度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历史经验教训;比较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异同,从中寻找世界大战的相关规律,进一步总结历史的教训。(4)注意运用已学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果关系和历史教训的知识,评析新材料、新情境、新观点。
2.人教版历史新课标教材展现的新视点
第一,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考试大纲规定要考查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有新的表述,应引起重视的有:(1)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2)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3)德意日“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这样,在30年代初,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4)不列颠之战,“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5)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6)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7)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就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在联盟内部不时产生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在战争中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8)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9)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在战争爆发前,少数国家推行绥靖政策,……未能阻止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成规,军事思想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结果有的遭到亡国的厄运,有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第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新课标中属于选修内容,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历史教材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凡是相同的内容,基本上楷体字阅读文字变成了宋体字正文,在形式上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现行历史教材中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楷体字阅读文字内容多为战争经过或对一些事件的具体描述,因此对这些内容只要适当关注就可以了,不必死记,以免加重学习负担。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部分
1.新课标、新考纲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差异之处在命题中的反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主要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有:一是新课标、新考纲进一步突出了美苏在战后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逐渐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二是新课标、新考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展现了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三是新课标、新考纲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探求国际关系的演变。在知识构建上,历史新课标围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展开,承上启下,主题突出,整体感强。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变化同样在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反映。其中,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1.下列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概述不准确的是()
A.吸取两次世界大战教训,成功避免了战争
B.社会主义运动有曲折,有发展
C.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本题从题干表面上看,是考查人们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似乎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联系不密切,但试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内容既涉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又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B、C两个选项,实际上就是世界格局的变化,虽然它本身并不是答案,然而我们要排除或否定它,就必须从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明了B项的认识是正确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证明C项的认识也是正确的。亚、非、拉美各国各地区通过民族解放运动纷纷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或民族的独立,西方国家通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证明D项的认识也是正确的。二战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则证明“成功避免了战争”是不准确的。由此可见,本题实际上考查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反映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对高考命题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史实和演变原因。(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正确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比较分析二战后苏联历次改革的异同及对苏联和世界的影响。(3)关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美苏争霸的角度,认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两伊战争。(4)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角度认识中国、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变化。
2.人教版历史新课标教材展现的新视点
第一,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考试大纲规定要考查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有新的表述,应引起重视的有:(1)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3)中国加入社会主义体系,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巨大变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4)欧洲煤钢共同体(联营)……促使了法德这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6)(20世纪90年代,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持续117个月的增长。(7)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8)“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9)雅尔塔体系“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10)华约组织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11)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也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12)以苏联出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13)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第二,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相同的内容由楷体字阅读文字变为新课标教材中的宋体字正文、地位提高的有:(1)联合国安理会。(2)欧洲煤钢共同体(联营);欧洲共同体。(3)赫鲁晓夫改革措施。(4)布雷顿森林体系。(5)“柏林墙”和“古巴导弹危机”。(6)中东战争。(7)两伊战争。
七、世界格局的变化和近现代科学技术部分
1.新课标、新考纲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差异之处在命题中的反映
这里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是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近现代科学技术,则是指整个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有:一是新课标、新考纲突出了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存在的问题;二是新课标、新考纲突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三是新课标、新考纲在科学技术方面注意突出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和深刻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及相关科学家。新课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进一步突出了主题,整体感更强。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变化,反映在高考命题上,就是加强了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考查。近年来,有多道高考试题体现了这一特点。以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对欧洲联盟的考查为例:
22.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
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的国家 B.整理实力与美国相当
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D.实现了货币联盟
从上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还是试题所设计的四个选项,其指向都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因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格局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欧洲联盟的发展或其采取的政治、经济举措,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一总的趋势下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因此,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1)从宏观上掌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原因。(2)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问题;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格局全球化的角度,关注世界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演变原因及过程。(3)分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影响;整合世界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其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4)在掌握世界重大科学成果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从纵横、积极与消极方面分析科学成果的影响。
2.人教版历史新课标教材展现的新视点
第一,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考试大纲规定要考查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有新的表述,应引起重视的有:(1)欧盟扩大、统一货币欧元和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因而具有重大意义。(3)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起了生物学的一场革命”、“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欧洲科学界,特别在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
第二,与现行历史教材相比,相同的内容由楷体字阅读文字变为新课标教材中的宋体字正文、地位提高的有:(1)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牛顿力学体系的预见性。(3)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与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