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抗雪灾

2008-03-26 01:19
老友 2008年3期
关键词:灾情灾区劳动力

宗 和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近期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罕见的。这场灾害给煤电油运造成了重大影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情牵动中南海,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部署,各地各部门紧急应变、迅速行动,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团结协作。辽阔的中华大地,打响了一场抗灾救灾的攻坚战!

灾情牵动中南海

“现在灾情还在发展,电煤供应仍然十分紧张。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心急如焚,寝食不安!” 1月31日,在山西大同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主持召开座谈会,同山西省和煤炭、铁路系统有关负责人共商电煤生产、运输大计。总书记谈到灾情时所说的这番话,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场罕见极端天气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截至2月12日,持续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十几个地区不同程度受灾,造成各类基础设施损失达1111亿元,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成千上万的车辆和人员被困旅途中,许多地方断电、断水、断通信。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打好这场抗灾救灾的攻坚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部署,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受灾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坚决打好抗灾救灾这场硬仗!

2月1日,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抢险抗灾和煤电油运保障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

1月28日至1月30日,温家宝总理赶赴湖南和广东两省,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灾救灾工作。2月1日,离开灾区44小时后,总理再次重返灾情最为严重的湖南,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抗灾救灾工作的措施。

历史,应该记住这样一些细节:

2月5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乘坐专机刚抵达桂林,就在机场亲切看望了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官兵。总书记脱下外套,大声说:“来,我也参加!”说着,就同官兵们一起干了起来。一包包沉甸甸的救灾物资通过总书记和官兵们的双手装到了直升机上。

温家宝总理春节前夕前往贵州,不顾山陡路滑,攀登上山,看望正在山顶上抢修电路的工人们,工人们急得喊起来:“总理,危险,不要上来!”温家宝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向山顶上攀登,并向工人们表示慰问和感谢。他说:“贵州遭灾很重,我放心不下。”农历大年三十上午,温总理结束贵州的考察工作,又立即赶到江西灾区。他一下飞机就先后赶往南昌发电厂和江西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进行考察,下午驱车100多公里到抚州市临川区农村看望慰问受灾的村民;晚上6时赶回南昌,他又到江西财经大学,与因雪灾无法回家的160多名同学一起吃年夜饭,共度除夕夜。

“深入抗灾救灾第一线!”中央领导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垂范——

1月30日,从清晨到傍晚,6架飞机从北京起飞。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同一天里分赴安徽、湖北、贵州、四川、江西、河南,深入灾区一线,查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几天后,国务院领导也率工作组,分赴各地指导工作……

齐心协力抗灾害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灾斗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千里冰封的灾区大地上,当路断车阻人滞时,当电停水停粮缺时,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一支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冲锋在前,一名名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无论是高耸的高压线铁塔,还是冰封的高速公路,哪里最紧急,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

在河南新蔡县,孙召乡袁庙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春带领以共产党员和基干民兵为主的100名突击队员转移群众和粮食。他刚刚背起年近古稀的五保户朱三离开不到百米,土屋就被雨雪压塌了。老人老泪纵横:“我这条老命是共产党给捡回来的!”在贵州省凤冈县,电力公司9名党员突击队员冒风雨,战严寒,一夜步行30多公里,抢修故障线路,保障了国网的正常运行。

经过冰雪灾害的考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执著;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品格更加崇高。不少地方,群众自觉把他们比喻为“冰雪中的一团火,黑夜里的一盏灯”。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子弟兵在这次抗灾斗争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勋。

数十万跃动的迷彩服,构成了白皑皑冰雪天地中最壮阔感人的图景。在南北大动脉的咽喉——京珠高速韶关北段,在南京长江二桥,在大雪封山的井冈山地区,在飞行条件恶劣的恩施机场,子弟兵无不是冲锋在前,铲冰除雪,运送物资,转移群众,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发挥着关键作用。

截至2月12日,包括180多名将军在内,全军和武警部队已累计出动官兵66.7万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188.2万人次,累计清除冰雪道路3.2万公里,运送物资4.2万吨,疏散群众721.7万人。这次用兵数量,是自1998年抗击特大洪水灾害以来最大的一次。

历史不会忘记,亿万中华儿女在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舍“小家”保“大家”,在灾害面前,人们顾全大局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春节期间,南方电网近4万人的抢险大军依然搏击冰雪一线,后方人员也纷纷坚守岗位。仅在贵州,抢修一线的电网职工已达到24000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在江西的“保电之战”中,武警水电二总队等部队的近千名武警官兵投入了电网抗冰抢险;陕西和辽宁的近500名送变电专业抢修人员相继抵达江西,紧急支援受灾电网抢修。为了一时难以修复的重灾区的春节用电,浙江的移动电厂来了,陕西的发电机到了。

灾情牵动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各界群众自发对灾区的帮助非常活跃:长沙义工组织为露宿街头流浪者送衣物、食物,北京的慈善机构紧急启动“慈善阳光救助行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短短两天内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4100余万元。从南美到西欧,从非洲到大洋洲,海外华侨华人踊跃募捐……

灾后重建看行动

在天气逐渐好转的情况下,2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抗击冰雪灾害将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尽快恢复重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尽快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重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尽快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三“早”八“尽快”,乃灾后重建当务之急。灾后重建急需什么?除了依然需要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抗灾精神,需要这种精神在灾后重建的新战场上继续激励民众、鼓舞斗志之外,还有一个迫切、现实的需求——劳动力。

记者在江西灾区采访,听得最多的一个成语,就是“刻不容缓”——高速公路上除雪保畅通刻不容缓,疏散受阻列车刻不容缓,抢修电力设施确保重要机构用电刻不容缓……如今,天气转好,气温回升,面对量大面广的抢修任务,面对灾区恢复生产的繁重任务,如何组织足够的劳动力投入其中,成了新的燃眉之急。

比如电网抢修。电力成为现代社会的神经和血液,恢复工农业生产和灾区正常的社会秩序,首当其冲的就是恢复电力供应。而眼前的困难是,南方災区大面积受损的电网,受损点大都分布在无法机械化作业的偏远山区,修塔架线,都得靠双脚一步步走,手提肩扛一件件地往山上送,因此,有没有足够的强劳动力,成为能否尽快完成抢修任务的关键。由于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小孩,加上节前大雪阻断了许多务工者回农村过年的路,导致目前各地电力抢修所需劳动力奇缺。万幸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目前已有成千上万的子弟兵奔赴灾区,缓解了电力抢修劳力不足的问题。让子弟兵支援地方参与灾后重建,固然是中央在全国范围运筹帷幄,解决灾区劳动力紧缺问题的战略性决策。但灾后重建点多面广,时间长任务重,仅眼下而言,除了电网抢修,被毁道路修复、成片被冰雪折断林木的清理等,都急需大量劳动力,仅依靠子弟兵的力量,恐怕远远不够。从这个意义上看,尽早关注并解决劳动力问题,是灾后重建中的急中之急。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首要因素。面对灾区劳动力紧缺,今天我们不能像以往搞大水利一样大动员大调集,在流动性日益增强、公众自主性日益增强的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我们会遭遇一些体制性障碍,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湖南、江西、贵州等灾区,本身就是劳动力输出省份,面对灾区重建的课题,地方政府是否可以有一些引导性政策,让这些劳动力回流参与家园重建?能否未雨绸缪建立一些紧急预案?有备无患,这样三“早”和八“尽快”就能更好地落实。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猜你喜欢
灾情灾区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灾情”
1917年天津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