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看到一个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这个留言如此完美地体现了我的咨询思想,我简直觉得这像是我自己编造出来证明自己正确似的。但我仔细想想不是我编的。文字中的故事,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事实上我在生活中遇到的这样的朋友就很多很多——我为此还写过一本书呢——即那本“从中专到沃顿的故事”,书中主人公至少在进入沃顿的那一瞬间,获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
我从来没有贬低过学历的重要性——但我一直也在强调工作经历和能力的重要性。我的基本思想就是:有时候,请大家注意我是说“有时候”,与其拼学历,还不如拼经历、拼能力,同时,保持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努力,人人都能攀登到属于他的顶峰。
我在《邮箱里的灯光》这本职业意识启蒙著作里,曾经对过分重视学历而不重视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群体提出了一个公式:S=E+E,即“成功是学历与经历的平衡”。在这里,针对以大专为主的“低学历”青年,让我再为大家设计一个成功公式,来说明我的咨询思想,记住,这个公式,主要针对低学历青年:L+E+C=S
L代表Low,指的是低学历。
E代表Experience,指的是工作经历。
C代表Continuing education,指的在职学习、终生教育。
S代表Success,就是成功。
这个公式的中文是:低学历+工作经历+在职学习=成功。
这个公式,主要适用于大专和中专这两个特定学历阶层,当然也适用于所有认为自己学历不够的朋友们。我的许多文字,其实都是在阐述这个公式饱含的我的职场咨询思想。
在我们这个太注重学历的社会,绝大多数“低学历”青年,往往眼睛里只有L,即低学历,而忘记了还可以先经过E再经过C从而到达S——达到成功。我在新东方十几年来呕心沥血呼吁的,不过就是告诉大家,除了卧薪尝胆拔高学历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成功之路!
下面是引发我提出上面这个公式的博友留言。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不必知道。他,就是千千万万在青春期失去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但通过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努力学习进修,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当代青年。他们是中国社会大厦里一块块炽热的砖石,他们是中国经济海洋中一朵朵跳跃的浪花。他们是“和谐”乐章中一个个激越的音符,他们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和崛起高原上,一座座挺拔的山峦……
博友给我的留言:
作为一个某跨国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我的专业是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显然不是我的专业和特长。但愿我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能给那个和我年龄相仿的30岁左右的学生一点非专业的借鉴。
我的经历和徐老师描述的有点相似,但“我”肯定不是一个特例,我和徐老师素不相识,我猜想“我”只是徐老师认识的一群人的一个代表。我出生在70年代中后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考了个4年中专,失去了上县中的机会,我的大学梦就从此破灭。20出头在工厂拿着1000元的工资快乐地干着维修技术员的工作。
由于是外资企业,英语能力比较重要,我就业余参加了一家英语辅导机构的夜校学习,同时也参加了英语大专的自学考试,通过3年的学习,我拿到了英语大专证书,英语说写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工作后第四年,我跳槽到当地一家最好的外资企业去当生产主管,管理着100人左右的团队。工作了数年之后,我又发现要想管理更大的团队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又拾起10年前学的高等数学,复习参加MBA的入学考试。
在MBA学习期间,我又跳槽到一家外企当了部门经理,企业也没有因为我的初始学历是中专,当时最高的学历是大专而把我拒之门外。今年夏天我的MBA学习才结束,我又被一个知识型的企业——某跨国咨询公司录用。在这儿,高学历人才不计其数,应届生都是中国TOP5大学毕业的,不少是海归,耶鲁的也有。
据我所知,我是这个公司初始学历最低的一名员工,但是我的能力并不低,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我想说的是,可能许多人不赞同的一个观点: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能否通过持续地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说学习能力才重要。
口罗口罗嗦嗦地说了这么多,我觉得职业规划很重要(有点替徐老师做广告之嫌),一个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法),一年、三年和五年的目标(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可不应该只是一个咨询顾问才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