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园生活早知道

2008-03-26 05:24师至洁
21世纪 2008年3期
关键词:表妹香港学生

师至洁 梁 可

春节长假还没过完,大年初四,很多在香港求学的学子们便返回香港的大学校园,开始新一学期的课程。比起内地,港校的假期确实很短,但在其它的方面,却有很多区别于内地的地方。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同?已经在港校学习的学子们在体验着怎样的生活?带着对港校校园生活的好奇,我们走近了这些已经在港校就读的学生们。

上港校,每天都面对不同的挑战

记者联系上彭夏西的时候,她正收拾行囊准备回北京的家过春节。回忆起自己到香港上学的旅程,彭夏西的感触最深刻:

香港科技大学一年级新生 彭夏西

18岁生日那天,我平生第一次踏上香港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未来是充满未知的,但我却并不迷茫,只是隐隐感到了离家千里的兴奋。来到香港上大学是我期待已久的事情,是我高三一切努力的目标。“我想去香港读书”,也许当初支撑我度过那段岁月的,就只有这个简单的信念而已。因此,这一刻其实早已在我心中预演了千遍。

香港已不再是遥远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填补。在香港,残酷的竞争无处不在,逃避了竞争,就逃避了种种机会和可能。上港校,你可以过得很安逸,但你每天都必须面对不同的挑战。于是,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我第一次读英文原版教材,第一次做60分钟的presentation,第一次写6页的读书报告,第一次穿正装出席高桌晚宴……被迫地体验了无数个“第一次”。但正如那句话所说“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生活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如果不去探索这些可能性、发掘自己的潜能,那么即使是在如此繁华的香港,生活也是索然无趣的。

对我来说,在香港生活的最大挑战是学粤语。没有流利的粤语,参加学校内的学生会及各种组织的竞选都是很难的,也会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来香港之前,我连一句粤语都听不懂,而粤语偏偏是香港人说得最多的语言,为此,我曾一度十分头痛。第一学期虽然能选修粤语课,但练习机会还是很少。于是,或每天看TVB的新闻,或看港剧听粤语歌,或向广东同学请教,或主动与local交流……为了练好粤语,必须“不择手段”。

除此之外,如何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机会和资源也是一大难题。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图书馆借到无数书籍、杂志、报纸甚至DVD、CD,也可以通过HKALL借到其它香港的大学的藏书;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心与外籍老师练口语,也可以看场原版电影练听力;可以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也可以到游泳池里尽情畅游;可以参加各种歌唱比赛体育竞赛,也可以以一个helper的身份协助这些活动。面对如此多的机会和资源,我正尽我最大的努力从中获益……

点评:在香港上学,活动多,诱惑也多。今天“开sem饭”,明天“打边炉”,再偶尔去红馆听场演唱会,去旺角“行街”,去湿地公园郊游……自由的时间前所未有得多,如果管理不好,只会带来紧张和混乱。但只要有效平衡学习与休闲的时间,在香港的每一天都会因丰富多彩而美丽无比。总之,只有“敢拼”才能体会港校生活的精彩所在,而拥有一个“新鲜”的心态非常重要。

听表妹侃香港浸会大学

虽然没有亲自去体验香港大学,但杜克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宗兴,早已从自己在香港求学的表妹口中领略了香港大学的风采。

在难忘的高考拼搏之后,表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在开学的英语分级考试中,她发挥了传统项目的优势,崭露头角,取得了参加南大与香港浸会大学交流学生的面试资格。顺利通过之后,便幸运地打点行装,去香港读书了。

转眼已是圣诞节,我从香港取道回国探亲,见到了表妹。她便和我侃开了对浸会大学的印象。浸会大学是香港的一所新兴大学。学制三年,另加一年预料。浸会大学的学费是每年3万港币,外加1万多的住宿费。与大陆的学生不同,这4万多是香港学生自己承担。表妹的室友Lisa——一个地道的香港女孩,在课余打了4份工。既在赛马场做接线员,又在一家食品公司做会计等等。表妹介绍说,与大陆盛行到肯德基、麦当劳打工不同,香港的大学生从不去那里做工,香港人认为在那里做工的人相对社会地位较低。

浸会大学的学生不多,大约只有4000多。但师生之比很高。那里的教师有“双高”——高学历,高收入。说起高学历,浸会的讲师普遍都拥有博士学位,而且是洋博士,即美国或英国的博士学位。在大学里,最被人尊重的是教授,因为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所以香港的大学流行一句话,“博士不值钱,终身教授才值钱”。衡量一所大学的师资质量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教授的多少。现在国内大学收入最高的人就是“长江学者计划”的特聘专家,年薪可拿10万,但表妹说,这比起香港的大学教授来说,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表妹去的第一个星期,他们系的辅导员就邀请大家去他那半山腰的别墅做客,那两层高的别墅煞是美轮美奂,令大陆学生惊羡不已。

给表妹留下另一个深刻印象的是学校的食堂。以大陆学生的眼光来看,这里有两个不同。一是价格高,一顿饭一般要花30多元,西餐价格高于中餐。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一碗同样的粥,在南大只卖两毛钱,到了这里乘以40倍,变成8元。以至于当表妹临走时,我说送给她几瓶酱菜,她说那还得买8元一碗的粥来吃酱菜,引得大家一片笑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食堂里几乎看不到蔬菜,全是“大荤”的食物,高蛋白,高脂肪,这对于一心想减肥的表妹来说,无疑不是好消息。于是有一天,她和几位师姐一起去深圳大吃了一顿——当然只吃蔬菜。

在香港人人会说英语,用电脑是家常便饭,宿舍的服务人员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地上网操作,令表妹惊讶不已。

夜深了,表妹依旧神采飞扬,无半点睡意,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在浸会,花钱的地方多,省钱的地方也不少。如在公寓内拨打香港市内电话免费,上网也是免费。学生可以在QQ上和父母聊天,可以节省长途话费。由于香港属于一个市场型的城市,故而学生热衷于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那儿的学生很少有人喜欢基础学科,更不用说艰深苦涩的物理了。

新颖的体育课

“既然选择了香港,就只顾风雨兼程,实践我们青春的诺言——在香港携手打造一片我们自己的天空。”这是香港留学博客圈附言中的说明,也是名为“黑色了望”的博主创办香港留学博客圈的初衷。“黑色瞭望”是香港理工大学2006级王小龙的网名,回忆起自己在香港学校的点点滴滴,这位出自河北省沧洲学生很是感慨,下面是他对自己在香港学校一节体育课的描述:

Social Dance(交际舞),真的很难跟体育课联系起来,但这确实是我这个学期的体育课程。

要解释体育课选交际舞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一个多月前学期开始时。

新学年刚到香港,不免兴奋过度,每天因为玩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忘记了申报体育课程,等到我猛然发现,已为时晚矣——各项我能知道名字的运动均告满员。正当我伤心欲绝之际,突然惊喜地发现传说中的“social dance”还有名额,我当即猛扑上去抓住了这唯一的救命稻草。

唉,不知是福是祸……

因为当初的阴差阳错,就有了后来别样的体育课。

第一次去上social dance的课,可谓历尽艰难险阻——竟然用了半个小时都没找到上课地点(天啊,笨得可以了),最终多亏了一位香港雷锋大哥,才柳暗花明。

其实在去上课前心里有着种种的担忧——装扮(一贯的休闲装会不会不合要求?)、粤语教学(能听懂几个字呢?)还有就是自己极差的协调性(当年学骑车的“悲惨经历”仿佛还在眼前)。

不过很快,心头所有的阴霾就一扫而光。

课程其实并没有装扮上的要求,所有同学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休闲路线。

舞蹈教练是一位和蔼的中年男士,尽管身材不够高大,却是位非常优雅的舞者。每个动作,他总会反复示范并逐一加以纠正。归功于教练的教导有方,协调能力极差的我竟也能顺利地完成舞步。

本学期的体育课已经结束了四堂,前三堂学习基本恰恰舞步,今天开始基本华尔兹舞步。

经过教练的耐心示范和指导,最终,大家与各自的舞伴在一曲华尔兹中结束了当天的课程。尽管舞步也许谈不上优美,却足以称得上精彩——至少最终跳完那支华尔兹的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喝彩。

在体育课程过半的情况下,回头想想,真的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在这堂别样的体育课中,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在这门课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很客观的说,在很大程度上我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对于很多不了解的新鲜事物,往往缺少尝试的兴趣与勇气。通过自己“舞艺”的提升,我开始发现自己有很多不为己知的潜能,当再次面对新鲜事物,我开始兴奋地渴望尝试。

品味的提升则是这门体育课程带给我的另一个有益改变。向来感觉舞蹈是与自己相距太远的高雅艺术,所以很自然地加以排斥。直到自己真正地参与其中,才亲身地体味到舞蹈的乐趣与优雅。突然间,似乎理解到了舞蹈的真谛,自己会用一种很愉悦甚至是虔诚的心态去欣赏美轮美奂的表演。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门课程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度与交流能力。最开始的时候,邀请舞伴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并且自己在跟舞伴跳舞的过程中也不免拘泥。经过了四堂课后,现在我可以很从容地邀请任何一个女孩做自己的舞伴,并且能够通过跳舞时的眼神和语言交流让舞伴变得放松,增添配合的默契感。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的机会,我也许很难培养出这样的能力。

别样的体育课程带给我别样的感受与别样的收获,最终渲成了生活中别样的精彩!

点评:在别样的体育课中,学生不仅会感到新奇和充实,确实还会收获很多很多。品味的提升应该是这门体育课对学生的的直接目的。别样的体育课程能带给学生别样的感受与别样的收获。

最酷的学习方式

很多在香港求学已经一年有余的学生,在一年里面经历了太多、成长了太多、变化了太多。可以说见闻和能力都呈一种前所未有的几何速度在膨胀、在拓展。

香港城市大学杜庭婷

高三的时候,常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是去北京、上海等内地的大城市还是去香港念书。当时总以为,去香港上大学,完全是一种“度假”:可以看到很多的明星,可以去迪斯尼、海洋公园……高度自主的时间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以及每周较少的课时等等。而事实上,只有身在其中,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在我的感觉中,港校的老师、学生好象全都是夜猫子。

有次半夜两点,我打开邮箱看到系里发过来的一份重要邮件。因为对其中一些问题弄不明白,于是很自然地点开了“REPLY(回复)”,期待着第二天能够得到解答。让我意外的是,在短短几分钟之后,我就收到了老师的回复。

又有一次,因为我们系有一个“活跃学习计划(Active Learning Program)”,就是要大家多读《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之类的杂志,多听和专业相关的一些讲座,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并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应用。这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还相当欠缺的我们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开学整整一个星期之后,我才“怯生生”地交上自己的第一份功课。看看时间,当时已是半夜一点半。结果在二十分钟之后,就收到了老师的判分。第二天,老师又给我发来一份简短的评价。

夜半时分,宿舍交谊室(Common Room)可能里面还正热闹着,三五的好友,可能还在张罗着丰盛的“糖水(甜品)会”。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宿舍很多窗口的灯都还亮着。每逢考试周,学校的图书馆可以通宵开放,就连宿区的自习室,在那段时间也是开放到半夜两点……

平心而论,香港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没得说。学校网络覆盖全面,电算中心、图书馆资讯坊、宿舍底楼的小电脑房……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上网。甚至在教学楼里面的休息区,学校也配备了一些电脑,方便同学们的临时查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学校给大家提供全天候的免费有线或者无线上网服务。学校还会联系一些商家,给大家提供一年一度的“学生机”优惠。

但对这些大家似乎还并不满足。做课题时,提着台笔记本电脑到处跑,大家还是会嫌麻烦。所以一般都会从电算中心借台免费的IBM或者Dell的笔记本电脑,到池边的小圆桌或者教学楼的休息区,甚至是学校的饭堂…… 反正只要是能够围坐起来的地方,一圈儿人开会讨论。

基础年的时候,我们把这叫做“最酷的学习方式”。

点评:有人说,香港的夜生活是从十二点开始的,倒也符合她“不夜城”的形象。半夜的闹市街头,万家的灯火,闪烁的霓虹,人来人往,恍若白昼。在这样一个少有星星的城市里,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这种“朝九晚二”的作息。在香港高校,可以说是讯息四通八达,学习十分方便。而学生们要做的,就是从林林总总的爆炸性的消息之中,抽取自己最感兴趣、对自己最有帮助的那一些。

通宵达旦的公开咨询会

在香港高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校园文化,那就是“O con”文化。“O con”全称为“Orientation Consultation”,意译为公开咨询会,是任何一个社团新一届委员会上台(俗称“上庄”)之前必需的一个公开听取意见、回答问题的仪式。在理工大学宿生委员会中,这样的“O con”尤为突出——整个活动要持续超过12小时的一个通宵。究竟这样的公开咨询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又有什么样的弊端,透过下面这篇来自香港朋友Nikki的描述,让我们能够对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多一分了解。

在踏入11、12月份后,同学们大都收拾心情,准备迎接考试的来临。理大宿舍却有一班热血青年,决心为自己的舍堂出力,去加入宿生会(俗称“上hall庄”)。事实上,上hall庄是一件好事,除了增加与堂内外的宿生的交流,也能增加对所属舍堂的归属感。但是,要成功上庄,第一关就是渡过“不眠不休”的公开咨询(简称o con)。

一般来说,o con会在晚上八点或九点开始,一直进行到次日上午约11点。O con会分为多个咨询环节,以发问者数目来划分。如五个提问者者为一个咨询环节。而每位发问者又可提问两个问题,每个问题还可有三个追问(每个舍堂的规则均不同)。

O con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公众提问及意见发表,帮助新一届的宿生会收集意见以进一步改善不足,以及听取过来人的经验,增加对宿生会运作的了解。如此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舍堂上上下下基本都会鼎力支持。

点评:宿生会是维系舍堂内各宿生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桥梁。他们举行多元化的活动,处理舍堂各大小事务,目的都是希望各宿生一个舒适的“家”。不过,公开咨询会对候选宿生会来说,倒是一个难忘的经历。

八个方面吸引我们去香港求学

在QQ上,记者问“黑色瞭望”到港读书是出于何种考虑,他说,当初主要是以下8个方面吸引自己求学充满神秘的香港。

一、国际化

当今的时代,只有具有国际目光和国际触觉的人才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而香港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具有任何内地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国际化优势。在香港,能够让我们的视野与能力空前地扩展。

二、语言环境

在香港,语言能力即为“两文三语”。两文就是中英文,而三语指的是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与内地向较,在港求学除了可以享受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门第三语言——粤语。

三、永久居留权

在港居住满七年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取得永久居留证之后,前往美国外的其他国家几乎都可以享受免签待遇,为商旅一族带来超乎想象的便利。对于我们这些在香港读书的四、广泛对外交流

香港的每所高校都与境内外的众多名校保持着良好的交往,每学期都会提供众多的出外交流机会。以我所在的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与100多所名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会为大部分申请者提供对外交流的宝贵机会。

五、出国留学跳板

由于历史因素,香港社会对中西方文化兼容并包,在香港读书可以提前熟悉西方文化,为日后出国深造做好铺垫。在香港获得本科学历之后,出国深造会更加便利,香港也因此成为了出国留学的理想跳板。

六、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计

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较内地高校而言更加与国际接轨。香港高校的很多先进专业(尤其是商科类)都是内地高校所没有的。仅以我所就读的专业——全球供应链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为例,据我所知,就是一个内地名校尚未开展的专业。

七、不同于内地的教学方式

在香港,可以享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完全自主的学习空间、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高桌晚宴为代表的素质培养、团队合作与各种挑战、全球化的师资优化配置... 这一切的一切将香港的大学教育装点得无比精彩。

八、个人喜欢挑战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我渴望刺激与挑战。去香港读书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因为那里可以最大限度得满足我的渴望……终于,现在,梦已成真。

其实,“黑色瞭望”的求学香港的初衷,也说出了众多去港校就读的学子们的心声。

香港大学为何卖力抢生源

去年年底,香港科技大学一位校长刘乃强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小型沙龙上,曾透彻地分析了香港人才现状:香港现有9所大学,香港大学的校园里大概有10万人左右,最大的大学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规模有1万多人。香港的学制是英制,本科三年。内地学生去第一年要上预科(Foundation),一共要上4年。

香港政府的政策以前(回归后)只允许收2%的外地生,后来提高到8%、10%,最新的还没正式公布的是要提到20%。之所以如此,宏观的原因是香港经历过90年代的移民潮,中产的、受教育比较高的人流失很多,现在就业的人口里有2/3或60%只受过9年的义务教育。这与香港是所谓国际城市、金融中心不相称,所以香港全面地缺人才。这两年政府下定决心就立足于做教育投资,扩大大学招生,增加博士学位等,可这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现在要放宽政策,从海外找来香港工作的内地人。

以前内地生毕业后不能在香港找工作,最新的公开的政策是,内地生毕业后可以在香港找工作,并允许在香港工作一年。

微观的原因是香港的大学确实基础不错,如香港大学其实比北京大学的历史还久,是中国最老的大学之一。香港大学在整个东南亚,医科非常有名;香港中文大学也不错,科技大学建校10年左右,排名全球10名左右,EMBA全球第一;新的香港理工大学有75年的历史,出了不少人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亚洲的排名数一数二,以前在内地很少宣传。

香港现在提出的政策是做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是个产业。大学抢学生是为了在开始时就用奖学金打响港校这个招牌,吸引很多具备条件的学生过去。以充实自己的人才库,进一步提升自己名校的影响力。

学费将翻倍涨

值得关注香港求学学生注意的是,2008年,香港学校在扩大对大陆学生招收的同时,增加学费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1月初,深受内地学生喜爱的香港中文大学发布了2008年内地招生信息,将继续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在教育部指定的25个省、区、市招收内地本科生。而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将新增两个双学位专业——法律与社会科学学士(社会学)课程和社会科学学士(社会学)与法律博士课程。另外,文学院的翻译系、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工程学院及理学院的数学系都提供双学位模式选择。

另外几所在内地知名度尚不高的香港高校则选择了“集团作战”的方式,去年年底,香港教育学院、岭南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和浸会大北师大联合国际学院4所香港院校就来到上海,举行由高等院校组委会组织的2008年招生信息说明会。

不过,与更多利好消息出台的同时,香港部分高校也开始提高学费,上涨幅度在1.5万——2万港币之间。如香港浸会大学内地本科生学费从2007年的6万港元增至8万港元,增幅达33%;香港教育学院则将内地生学费增至7万港元;香港大学早在去年就宣布07级录取的学生在内地高校委培1年后,今年赴港大内地学生学费从每年8万港元调整为10万港元,而且还将内地生预缴费用从1.5万港元增至3万港元。

猜你喜欢
表妹香港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香港ifc商场
香港
“表妹”的由来
表妹姐
回本再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