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在传统诗人看来,盛唐取隋而代之,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穷奢极欲,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满足私欲的见证。唐诗中有不少吟咏这一历史题材的作品,李益的《汴河曲》和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其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首。
李益的边塞诗非常有名,但他写起咏古诗来也毫不逊色。《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杨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无限春”和“已成尘”对比强烈,重在“引古惜兴亡”。柳絮和春风本是令人心情愉悦的美好春光,但汴河堤柳绾结着隋代的兴亡,今昔盛衰对比,让人感慨。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也是给穷奢极欲、耗尽民膏的当代统治者的暗示和警戒,所以才有“愁杀人”的无限感慨。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隋亡为此河”的众口一词的论调切入,接着从反面设难,予以辩驳,又不悖情理。他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开凿运河的:隋炀帝连通京杭大运河,有利于繁荣经济;但其目的是为了坐龙舟到扬州去玩,就使运河成了穷奢极欲的象征。本诗以议论为主,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方面自有独到处,不失为晚唐咏史诗中的佳品。
汴河怀古(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1. 上述两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2. 上述两诗各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请分别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 李诗重在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吊古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 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