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生
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良好的记忆方法对记忆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记忆对于生物学知识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的种类繁多,在中学教科书中分布的知识点多,也较为复杂。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的效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有意记忆法
有意记忆法指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在中学阶段必须进行有意记忆。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任务明确,就能积极调动大脑的主观因素,全力以赴地实践记忆的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就越好。例如观察蝗虫外部形态(图1),了解昆虫纲的特征:蝗虫的体表包着1层坚韧的外骨胳,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3部分;在头部的前端有1对呈丝状的触角,从基部到顶端一样粗细,能自由运动,有嗅觉作用;在头部2侧,有1对大眼睛,是由许多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构成,叫做复眼,它能观察较远的物体……。
其次,有意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 视听记忆法
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3 概括记忆法
这种记忆是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把较多的内容概括加工成1组或几组能熟记的重点字、词,再现相关内容时,通过重点字、词来联想、回忆识记内容的一种记忆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内容既能做到精简熟记,又能做到拓展成篇。如细胞有丝分裂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多、复杂,要求全部记住并能准确表达这些内容是很难的。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内染色体变化及特征的基础上,把它缩写成“两个出现、两个消失;着丝点排板(赤道板);着丝点分裂,染单(染色单体)均分两极;两个消失、两个出现,子细胞的形成 ”等。“两个出现、两个消失”是指前期特点:染色体、纺锤体的出现,核膜、核仁的解体消失。“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指分裂中期特点。“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向两极移动”指后期特征:每个着丝点分裂,使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细胞内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组向两极移动。“两个消失、两个出现,子细胞的形成”指末期的特点:染色体纺锤体的消失,核膜、核仁的重新出现及由1个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再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概括成“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等等。
4 表格式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对比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易混的概念往往意思相近,实质有区别。相关的生理过程,虽实质和特征不同,但也异中有同。这些知识宜以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和归纳,以防混淆,如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光反应和暗反应等。
5 联想记忆法
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在生物学教学中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如对组成脱氧核苷酸的4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的缩写符号A、G、C、T的记忆,可以把“A”想象成“矛”,“G”想象成一个鸟(G-鸡-鸟),“C”可以根据读音想象成“苞米地”,“T”可想成“盾”。在碱基配对原则中,可通过联想“矛盾”在一起,故A与T相配对;鸟(鸡)是动物,鸟(鸡)吃米,故G与C配对。
6 绘图法
绘图法指把需要记忆的资料通过各种手段转化为图像编码来进行记忆,它多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来描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其信息量远远超过文字的叙述,而且能把抽象的问题直感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让学生把学过的插图汇集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行分门别类,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图形网络,这样便于学生的记忆。图形虽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更形象,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如物质进出细胞的3种方式、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植物胚的发育与动物胚胎的发育),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理解和组织语言的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实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物质进出细胞的3种方式见图2。
在平时教学中将一部分记忆方法融合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广阔性、创新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