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先生和她的情境教育

2008-03-18 08:20
天津教育 2008年2期
关键词:吉林情境数学

冯 琪

李吉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首批“五一劳动奖章”,三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李吉林先生1956年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富于开拓性、独创性的贡献,丰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她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堂”,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使情境教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18岁属于人只有一次”,诗人是在强调青春年华的可贵。可对一名教师来说,28岁更为可贵,因为此时的她开始理解人生,开始告别青涩,走向成熟,那是鲜花盛开的年华。然而李吉林的28岁迎来的却是一场“浩劫”,充满工作热情的她被一次次打入谷底。那样的日子延续了十年,在那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李吉林没有低头,没有放弃,她用顽强的意志抗拒着人在逆境中的脆弱和碌碌无为。

1978年,40岁的李吉林开始了人生和事业的“不惑”之旅。这一年,她主动找到校长,放弃已经轻车熟路的高年级教学,打算在一年级进行教学改革。“你想改革,学校当然支持你,只是你自己要多吃苦了。”“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是吃苦,心里也是甜的。”李吉林此时一心希望能将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为小学语文教学多做点事。

此时的李吉林清楚地意识到以往语文教学的弊端,但是对于如何克服那些弊端,如何开辟出一条新路,并无头绪,于是她终日沉浸在苦苦思索当中。1979年“五一”前夕,李吉林出席南通市劳模座谈会,巧遇中学英语教师蒋兆一先生。谈话中,蒋老师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似乎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鉴,并向李吉林推荐了相关文章。李吉林如获至宝,悉心研究,反复揣摩,深受启发。她想到,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是一种交流工具,那么情景教学就不仅适用于英语教学,也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学生学好母语的方法。李吉林没有满足于单纯的“模仿”,她从英语情景教学联系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所谓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李吉林认为小学生作文与诗人作诗也有相似之处,她想通过创设情境,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突破当时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李吉林首先选择了大自然作为典型“情境”,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孩子天然地愿意接近自由美好的世界。上课前,李吉林骑上自行车到田野、公园去寻找理想的场景。上课时,她带学生们登高望远,了解美丽的家乡;她带学生们来到花园,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她带学生们来到田野,寻找秋风爷爷的脚步……当李吉林把学生们带入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她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兴致勃勃,他们带着喜悦的情绪去观察、去体验,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极强的表达动机,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儿童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有时作文课的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学生还在埋头疾书。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李吉林在通常的作文训练之外,还增加了“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真、善、美记录下来。1980年春天,由李吉林他们班的学生的习作结集的《小学生观察日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文教学的成功促使李吉林进行更深入的思索,如何改革阅读教学,使学生们像喜欢作文课那样喜欢上阅读课呢?李吉林认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作者蘸着情感的墨水写成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小学语文本身就是美的。于是,她提出“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的设想,拉开了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序幕。如何使“语言”这种抽象的符号为小学生真切感受?李吉林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其中包括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会画画儿的李吉林向美术教师请教,勤学多练,上《月光曲》一课时,她已经能迅速地用简单的笔画传神地勾勒出波涛汹涌的大海。没有当众演唱过的李吉林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时,充满感情地哼唱起相关歌曲,那富有力度的节奏感和低沉的旋律,似乎每一拍都伴随着纤夫沉重的脚步,让学生感受到纤夫愤懑的情绪。李吉林自编、自导“情境剧”,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春晓》的写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时间意蕴。

1983年,李吉林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已经五年,实验班的学生们也很快就要升入中学了。一位领导说:“李老师,你课上得不错,报告也做得不错,文章也写得很好,现在就看你的学生考得怎么样了!”这时李吉林才醒悟到,当升学考试还是选拔学生的主要手段時,就无法阻止人们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标准,尽管她自己对此并不认同。李吉林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阅读能力强,作文也写得不错,但是李吉林没有对他们进行过集中的应试训练,在最关键的时刻也没有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五点钟一定放学,保证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在八点钟前能够完成。

在这一年的盛夏,李吉林和她的学生们迎来了“丰收”的快乐。作为五年制的学生,他们和六年制的学生一起参加统考,班上43人中,考入省重点中学的有33人,其余10人考上了实验中学。全班55.8%的学生的作文成绩达到优秀,是城区小学平均比例的12倍。此后的一年,学校没有给李吉林排课,让她将整个五年的实验进行总结。那段日子,李吉林独自一人每天在学校镜心楼的三楼大厅里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回顾了情境教学五年的探索历程,终于完成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后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积极投身教育改革,1988年至1997年,李吉林连续当选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荣幸地成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建国四十周年的时候,又从北京传来喜讯,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在首届全国教育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教育优秀图书评选中获一等奖。这一年,李吉林51岁。年过半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亲朋好友们都为李吉林感到高兴,但同时又觉得她应该“见好就收”,多享享天伦之乐。李吉林能够理解大家的好意,但是她实在无法离开这条教育探索之路。十年的实验历程,让她感到情境教学是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既然找准了方向,怎么能不一路走到底呢?李吉林的这种情绪状态用“欲罢不能”来形容,是最确切不过了。

1985年秋,李吉林到武汉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这段时间,她一直在思索着情境教学的发展问题,借着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她去拜访了当时主持会议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顾先生言词不多,但是给了李吉林很大的力量:“你别担心,情境教学的前景是很好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用在语文教学,在国外还运用到了理科和数学教学中去。你应该充满信心地去做。”第二年,李吉林到上海宝山参加全国教育整体改革会议,刘佛年先生在会上说:“整体改革是一个相对的改革,你可以在全校搞,也可以在你的年级里搞,甚至在你这个班,和你的数学教师两个人一起搞。”李吉林受到很大启发,原来整体改革并非想象中的庞然大物,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多大可能办多大事。情境教学同其他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一样,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超越某一学科的趋势,李吉林很早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她没有能在第一时间将这种整体改革付诸实践,这也是她很长一段时间引以为憾的。这一次的宝山会议打消了李吉林的顾虑,情境教学顺乎自然地开始向情境教育拓展。这一次,李吉林不仅要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构想,还要从学校管理者的操作层面上思考,在1990年4月,她悉心策划了详细的实验方案。

情境教学首先向语文的相邻学科——思想品德课延伸,然后又拓展到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由于这些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因此比较顺利地迈开了情境教育的新一步。让李吉林感到棘手的是数学,与有着丰富形象、蕴含着各种情感的语文相比,数学显得更加抽象,那么多的概念和符号,对小学生来讲,似乎也更加难以琢磨。数学需不需要情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数学情境教学和语文情境教学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数学情境教学需要更长时间的摸索。

四年级的数学教师顾文彬很年轻,他当时要执教一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他和李吉林商量,怎样才能把这样一节课上出新意,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一开始,李吉林也没有什么想法。那时,学校刚好举行“爱书周”活动,号召各班做图书箱,建图书角。那天,李吉林经过总务处,无意间看到一个一个新的图书箱,她眼前一亮,一下子就想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长方体不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吗?李吉林马上找到小顾老师,他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了在“爱书周”里做图书箱的情境。上课了,顾老师让学生扮演总务处主任,让他们计算给学校36个班配备图书箱要多少张三合板。“总务主任”用尺认真地测量着图书箱的长、宽、高,再计算图书箱的表面积,算出制作1个需要多少三合板,最后计算出制作36个图书箱需要多少张三合板。在直接源于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就弄明白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又巧妙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始终兴趣盎然。

从这节课的成功想开去,李吉林感到数学其实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就在每天的生活之中。从这个角度出發,李吉林找到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那就是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五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百万、千万、亿这些多位阿拉伯数的读、写,但那些数字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起来难度很大。李吉林带领数学教师们收集报纸上关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各种数据,让学生们将那些庞大的数字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们成了“祖国经济大发展展览会”上的讲解员,学习的热情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那些枯燥的数字仿佛也充满了感情色彩。一年级有一课是“认识重量克”,当时教科书上的例题是称手榴弹、图钉。在教学设计时,李吉林和数学教师们改成了称一称苹果、鸡蛋、杏仁这些常见的东西,让学生们真切感受1克的重量。面对情境教育在数学学科的进展,李吉林认为,数学情境教育特别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情境教育的“情”考虑,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有数学的乐趣伴随,就要让“数”与“形”结合起来,以“形”激趣,进入探索的情境。

1992年,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发表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李吉林参加,并请她在大会上发言。这个契机促使李吉林开始整理思路,回顾工作。从1989年策划,1990年启动,再加上这两年的尝试、摸索,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李吉林又积累了不少新经验。她已经逐渐从空间、主体、距离、目标四个方面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1996年12月11日到13日,“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召开。教育界的高层领导、资深学者齐集南通,七十多位贵宾、三百多位教师代表,大家在二附小童话楼里欢聚一堂,到处洋溢着热情和喜气。大会上,李吉林作了《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的长篇报告,坦诚地讲述了自己18年来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历程。李吉林的报告获得与会领导、专家的诚挚鼓励,此后,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关注情境教育的热潮。《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江苏教育报》对研讨会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冯琪)

猜你喜欢
吉林情境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吉林卷
吉林卷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