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伟
(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3)
摘 要:探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选项课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潜力,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通过挫折教育,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承受力,加强心理健康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对实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体育课程目标;羽毛球选项课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82-04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WU 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Shaanxi China)
Abstract:Exploring scientific paths and methods to realize objectives of PE curriculum is an urgent need for PE teachers.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pplying
sports education model to s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shows that this model has good effects on students'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and does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otential to master sport skill. It also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endurance, participa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team spirit and social adaption. As a result, sports education model take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talents.
Key words: sport education model; objectives of PE curriculum; selective course of badminton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为我们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实现体育课程的五个基本目标及其发展目标;教体艺发2005年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目标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和实现的,而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这种多元化,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操作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陕西理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羽毛球选项课各随机抽取2个班,80名男生。按学生的羽毛球知识、技术、身体素质均衡分组,两校各出实验组和对照组1个班,每班40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实验对象经体检合格,无病史。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高校体育教育专家,一线体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访谈对象构成: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一线教师(讲师职称以下)30人。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选项课的现状,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相关问题以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与交流,收集意见、建议,修订并确定实验研究的内容和实验设计。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信度采用重测法;结构效度采用评判者评价法、内容效度采用专家审核法。
采用集体发放的方式,实验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实施时间2006年4月-2006年11月。
1.2.3 教学实验法
1.2.3.1 羽毛球选项课运动教育模式的设计 “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西登托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以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1]“运动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有运动热情的体育人、运动者。”[2]运动教育模式的强调“健康第一”的本位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运动中去,不断提高运动技术,在合作学习中担负起责任,在多重角色中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定位,得到不同发展。“运动教育模式重视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运动体验,重视运动的情景性,重视适合学生的是最好的,重视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这几点都是基于终身体育为大背景的,不仅看中学生的当前利益,而且看中的是学生的发展,兼顾着学生的长远利益。”[3]
运动教育模式将教学单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练习季;季前赛季;季后赛季;庆典活动。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超大教学单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注重学生对运动文化的全方位学习;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对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改造;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多种效应。
在陕西理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羽毛球选项课各随机抽取2个班,80名男生。按学生的羽毛球知识、技术、身体素质均衡分组,两校各出实验组和对照组1个班,每班40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如表1所示,将整个教学40个学时划分为五个阶段:练习前期;练习中期;比赛期;练习后期;决赛期及颁奖。以实现体育课程多元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羽毛球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定各阶段教学内容任务(对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竞赛的科目和竞赛的范围以及各阶段的学时分配。在比赛期和决赛期每次课只进行比赛。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固定教学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班4个组,每组5~6人,每组轮流做裁判,其他组成为参赛队。各队及裁判组在进行细分,下一次比赛,位置进行轮转,另外,确定一名负责人,专人负责平时比赛及表现并进行记录。
如表2所示将每堂课划分为五个部分:准备部分、比赛部分、讲授部分、答疑部分、总结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地、丰富的运动体验。
1.2.3.2 实验控制及实施 1) 实验前对两个实验班及两个对照班9项指标测试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均没有参加过羽毛球项目的训练及学习,上课条件相同。2) 对照班由其他教师按传授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遵守常规教学计划,每周2学时,完成40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它的教学目标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并掌握相关知识、技术。实验班由本人按设计的羽毛球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以实现体育课程多元教学目标为依据,每周2学时完成40学时的教学任务。实验日期:本实验从2006年4月开始,开始前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共9项指标进行测试,2006年11月底结束实验,持续20周。
3) 实施策略开始时,选择熟悉的运动项目,教学班数尽量少,实验因素要易于控制,在熟悉了运动教育模式后可以逐渐加大难度,为了更好的设计运动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通常将设计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运动教育模式的顺利进行,例如公平分组、营造节日的气氛、学习运动礼仪、制定比赛规则与策略等;第二部分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运动专项能力的开发,教学目标包括技能、战术、合作行为、责任感、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运动教育模式的设计不仅依靠这两个部分,还要依靠教师对各个方面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1.2.3.3 效应指标
1) 选取身高、体重、脉搏、肺活量、5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远、握力、引体向上等9项指标检测,测试方法及仪器均按照国家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要求进行。
2) 技术技评、技术达标,参照《羽毛球选项课考试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3) 依据《指导纲要》课程目标的具体细化目标为主要评价内容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行分析评价。
1.2.4 数理统计法 实验数据用(X±s)表示,将收集的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当前课程目标实现的现状
在教学中我们观察发现: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原因是学生认为体育课单调、枯燥,缺乏娱乐性。“有学者对全国12.6万大学生作过调查,显示约有20.23%的在校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休、退的学生中50%是出于心理疾病。学生在择业、工作中害怕竞争,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较差,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些与我国在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4]
90.5%的体育工作者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亟待改革;93.2%的体育工作者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偏重运动技术、身体素质、理论知识,而未能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91.4%的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肺活量、脉搏、体重指标上与实验前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班与实验前在肺活量、脉搏指标上与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班实验后比较在肺活量、脉搏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4),这说明由于运用运动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集体利益驱使下,竞争意识增强,在互相帮助下自我锻炼能力增加,课余锻炼的时间明显增多。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机能。
2.2.2 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5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表5)。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能够促进课堂内外的更好衔接,通常以最终比赛来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初期就将比赛规程制定出来,使学生们为了最终比赛而积极备战,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并且能够主动在课外进行学习。而且以小组形式进行集体练习,更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致,能够很好的使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衔接起来。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效果更明显。
2.2.3 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实验后在后场击高远球技评指标和吊球技评指标上实验班与对照班p≤0.01差异具高度显著性,在发球技评指标上p≤0.025实验班与对照班有显著性差异,两项达标指标上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有显著性差异(表6)。这是由于运动教学模式是以比赛始终贯穿教学当中,以小组为单位,团队意识增加,差生已不能代表自己个人了,个体的落后代表着小组的落后,差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以维护小组的竞争能力,使学生拼搏意识增强,主动学习机会增多,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更为浓烈,所以实验班在课外小组练习较频繁,技评、达标成绩优于对照班。说明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2.2.4 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锻炼意识上有明显差异(表7),这是由于运动教育模式把运动看成是一种游戏,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强调学习的主体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决策者,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和相互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对差的学生不仅可以享受教师的指导同时还有同学之间的帮助,以及课后小组练习时的单独辅导,同学之间以强带弱,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5 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挫折承受能力、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定位指标上有明显差异(表7)。这是由于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比赛贯穿始终, 多数以小组为单位,所以学生可以很好的给自己定位,个人在每个小组内部有竞争,在组与组、班与班比赛时又有合作,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在竞争中承受着失败的痛苦,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有激情。同时在学习中尊重运动规则、礼仪、传统习俗有欣赏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说明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的教学目标。
2.2.6 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自我定位等方法面指标明显差异(表7), 说明在运动教育模式中, 将学生进行分组,担任领导角色时具有责任感,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比赛阶段都有其固定的角色扮演和责任分担,并进行定期轮换。不同于以往的机械形式的分组教学,他们共同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每个学生都本着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学习,学生之间有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信念。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及制定运动策略与管理运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将羽毛球进行教学改革后,以比赛为引导,使学生学习、练习的目的更明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高,自我锻炼的意识及能力得以提高。学生课余小组进行羽毛球练习的时间明显增多,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
2) 运动教育模式以整体、系统的观点看待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体验的规律。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内外的更好衔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每个人都得到了重视,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 运动教育模式对教学条件、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运动教育模式所要求的条件适合在普通高校“三自主”教学形式中运用,有助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实现。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完成大学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为探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新途径和方法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4) 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运动教育模式中,对于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不是一律的,而且是从具体实际出发,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这种组织方式能够体现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课程体系要求,使运动教育模式中具有更大范围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不能拘泥于统一的体育组织教学模式。
5) 运动教育模式为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Siedentop,D.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1994.
[2] 西登托普.关于运动教育的讲稿[R].2004.
[3] 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3):92-94.
[4] 杭兰平,刘新民等.多元体育教学模式对实现体育课程多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7):964-965.
[5] 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76-81.
[6] 周宏室.运动教育学[M].台湾:台北书苑出版社,2005.
[7] 高航,吴铁桥.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6-48.
[8] 王涣波.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共体篮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院报,2006,22(4):120-122.
[9] 刘江,陈嵘,等.普通高等院校改善大学生体质最优化模式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38.
[10] 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8(1):85-87.
[11] 邵伟德,等.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5-87.
[12] 魏勇.普通高等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251-1252.
[13] 邵伟德,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47-949.
[14] 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36-237.
[15] 李克凯.体育教学原理与教学模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