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同仁 钱 杰
(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41)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出了借助北京奥运会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20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01-05
On the Influence of 2008 Olympic Gam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JIANG Tong瞨en, QIAN Ji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Anhui China)
Abstract:Adopting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Olympic Gam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ost city and discusses the enormous power of 2008 Olympic Gam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Moreover,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alize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with the help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2008 Olympic Game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hina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我国“京津冀”地区“十一五”期间承办的一项全球性重大赛事活动,其形成的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秦皇岛等城市的赛事合作网络,无疑将为该地区的飞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怎样利用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带动“京津冀”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新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影响力研究
1.1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
1.1.1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由于产业效益的差异,各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不一致,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这些行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就成为增长极。增长极对广大周围地区有一种辐射扩散效应。凭借这种辐射扩散效应,增长极成为一个地区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向心力的作用使得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四周聚集着日益增多的其他相关部门、行业和辅助性厂商。其增长势头又把技术、资金、组织、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经济腹地的发展速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带动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均衡快速发展,这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关键。
从奥运会历史上看,能够申办、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般都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基础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表1),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而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最重大的体育文化活动,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制造业、体育产业等优势主导行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能促进这些行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使举办城市成为增长极。增长极会对其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发挥较强的辐射力,并能凭借这种扩散效应,使举办城市成为资本大量集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和企业相对集中、第三产业逐步完善的区域中心,并将其发展势头通过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举办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国民经济一般由总需求确定总产出。在这样一个由总需求确定总产出的经济中,如果某个需求部门有一个较小的变动,就会影响到整个经济部门中其他部门,从而使整个经济的总产出在各个部门都发生变动。这个变动的总和就是“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乘数效应的计算公式为:オ
K=11-[b(-t)-n]
在式中,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t表示税率,n表示边际进口倾向,三者都介于0和1之间,且b 远远大于t和n ,所以K是一个大于1的数,即乘数效应值。例如当b=0.9,t=0.3,n=0.1时,K=2.13。其含义在于投资、政府支出、消费、进出口等项每变动一个单位,就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变动2.13个单位。产生这种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某一部门产生的投资首先会增加本部门及本地区的收入,这是首轮或直接经济影响。首轮的投资产生的收入会进一步通过投入产出链,在其它部门或地区诱发第二轮、第三轮乃至若干轮的新的投资并产生新的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它部门的收入,即派生性影响或间接经济影响,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奥运会投资作为一种机遇性投资,同样遵循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投资乘数效应在奥运投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奥运会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各方面都要协同发展,对环保、交通、通讯、科技、场馆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巨大的集中的进行投资(表2),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总投入50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90亿美元、1984年洛山矶4.69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51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9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3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26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115亿美元。[1]这么大的投入,必然会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研究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经济影响趋势的结果显示:奥运会的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并不完全与投资同步,奥运会投资发生的当年,其乘数效应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累加的奥运会投资引发的乘数效应也逐渐增大,乘数效应往往在奥运年达到最高点;奥运会结束以后,尽管奥运会直接相关的投资基本结束,但奥运会投资引发的乘数效应仍能持续5年左右,因此奥运会的经济影响一般持续12年左右。[2]通过分析发现,奥运会投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1) 奥运会投资能够给主办地区域带来长期的经济影响,影响的时限约为12年左右;2) 奥运会投资的乘数效应后劲很足,具有明显的后发性特征。
1.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综观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呈现的主要趋势是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从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都有所下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在发达地区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则空前发展,极大地吸引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其转移,从而形成了劳动力产业分布的“三、二、一”格局。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看: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先升后降,这必然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演化为“三、二、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既反映了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过程,也代表了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方向。
从历届奥运会发展来看,奥运会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推动力,有关资料显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吸纳就业人数达23 199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达37 924人,1984年洛山矶奥运会达73 375人,1988年汉城奥运会达336 000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达355 900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达77 026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达75 000人,[2]2004年雅典奥运会达445 000人。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以第三产业为主,奥运会对这些产业都产生持续的影响(表3)。这必将带动奥运会主办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增速;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商业服务、现代流通和文化体育等一批体现区域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持续上扬,并逐步成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带动一批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其转移,推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次序向“三、二、一”转化,从而促进奥运会主办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1.2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1.2.1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总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奥运经济的辐射扩散效应是巨大的,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奥运会主办国相关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1984年奥运会给洛山矶所在区域南加利福尼亚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主办地所在区域加太罗尼亚州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受奥运会的影响,加太罗尼亚州经济增速明显高于西班牙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1996年奥运会为亚特兰大所在区域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其中直接和间接效益23亿美元,诱导性效益28亿美元,奥运会前后乔治亚州GDP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2000年奥运会对悉尼辐射区域新南威尔士州的生产总值在12年内增加63亿美元,其中前期(1994-1999年)增加38亿美元,赛期(2000年)增加12亿美元,后期(2001-2005年)增加13亿美元,[3]增长的总产值相当于新南威尔士州2000年GDP 的2.8%。从近几届奥运会来看,都给主办地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助力。
1.2.2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奥运会与许多行业密切关联,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相关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其发展,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198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从中受益匪浅,其中旅游业出现长期持续增长势头,1990年比1986年增长了60%;奥运会为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创造生产诱发产值13.2亿美元、22.5亿美元、21.7亿美元。[4]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主办地区域乔治亚州的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财富,从经济结构内部来看,受奥运影响较大的产业部门如酒店和交通业等赛前增速较快,并在奥运年实现了最高增长率。住宿娱乐、商业性服务、餐饮、零售、运输五大行业的收益分别是6.78亿美元、5.96亿美元、4.12亿美元、3.21亿美元、2.35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437%。[5]2000年悉尼奥运会,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多的行业,1997-2004年吸引的旅游者总计达到1 600万人,收入42.7亿多美元;其中会展业为悉尼所在地区新南威尔士州的旅游贡献了35%的收入,悉尼是该州会展业发展最快的城市,1999年收入达1.17亿美元。[6]
1.2.3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奥运会加速了主办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汉城奥运会,韩国政府对主办地所在区域许多关键性的基础设施长期项目建设加快了步伐,扩建了金浦国际机场,清理了汉江河道,净化了城市给水系统,兴建了一大批贸易中心、购物中心。这不仅使本来默默无闻的汉城一跃跻身于世界都市之林,而且形成了以汉城、釜山、大田、大丘等城市为依托的、空前开阔的都市经济圈,推动了主办地区域的现代化发展。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基础设施投入较高的奥运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占整个奥运会投资的73.8%,建成了巴塞罗那的环路并进一步建设了巴塞罗那周边的3个卫星城;1992年与1989年相比,巴塞罗那地区新建道路增加了15%,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17%,绿色带和海滩增加了78%,计算机交通管理系统和飞机场得到扩建,从而大大改善了巴塞罗那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使该区域的加太罗尼亚州由一个欧洲二流市场一步跃到欧洲旅游的热点地区;1986-1991年间,共有200多个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加太罗尼亚州落户。在悉尼奥运会筹备过程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投资7亿澳元修建了连接机场和悉尼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投资20亿澳元对悉尼机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改建,并修建了一条机场轻轨道路,由于“千年网络”的建设,悉尼奥运会极大地提高了新南威尔士州的通讯设施及现代化水平,其地区形象进一步提升,2001年成为吸引国际会议及相关活动最多的区域。
2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
2.1 我国“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口6 700万,23个县级市,有物产丰富的大平原,有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横作屏障并孕育出林地、草原和水流,有渤海湾漫长的海岸线和若干港口,还有北京、承德、秦皇岛等城市所拥有的众多名胜古迹。但就是这么一个应该很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整个区域发展中却面临种种危机。主要表现在:
2.1.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初期,以北京、天津及周边河北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地区,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东北辽中南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重心区。经过改革开放后从“六五”到“十五”五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经济重心在区域竞争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动。珠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与长三角一并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没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2005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仅为“长三角”的50.56%,增长速度落后于“珠三角”10.07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仍远远低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2.1.2 产业结构不完善
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3省市的第一产业GDP中的比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京津第二产业比重也渐趋收缩,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三省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稳步提高趋势。目前,北京呈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三二一”型结构,天津与河北则仍属于第二产业占主要比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二三一”型结构。“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结构,1995年三产业比值为150∶472∶377,2000年三产业比是107∶470∶423,2005年三产业比是83∶450∶467,从三大产业的变化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减一退二增三”的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第三产业尤为突出。据1998年5月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欧盟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8%,第二产业302%,第三产业679%。我国“京津冀”经济圈目前的产业结构显然直接影响了该区域的整体快速发展。
213 区域影响力较弱
世界区域形态发展的趋势:一是连绵化,即许多城市经济圈将部分功能扩散,多沿交通干线或滨水地带向外辐射,与附近城镇形成密集连绵的网络;二是环境优化,即重视区域自然条件的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目前“京津冀”地区空间分割破碎,交通问题突出,没有形成连绵的合作网络,扩散和辐射功能相对较弱;另外由于“京津冀”是中国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到绝大部分(表6),其中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占主要成分,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加上外围沙化产生的沙尘暴的影响,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影响了整体的投资环境,远没有形成有如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区域影响力。
2.2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的推动效应
2.2.1 刺激经济增长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成为“京津冀”经济圈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北京奥运会目前是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总额达到2 787.555亿人民币(约合382.38亿美元),其中用于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是279.88亿人民币;用于宏观经济规划中的计划内的间接投入是1 438.2 975亿人民币;用于奥运会需要新增加建设的直接投入是1 068.7亿人民币。[7]从投入分配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投入集中在北京地区,这对北京相关产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通过外部经济与产业间关联的乘数效应,这些行业整体实力将得到飞速发展,进而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有关统计显示,2003-2008年期间北京奥运会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将对北京地区GDP直接经济拉动达到1 499亿元;间接拉动794亿元;GDP增量总计达到2 293亿元。[8]奥运会强有力的经济拉动,将使北京成为“京津冀”地区资本大量集聚、技术创新能力最为突出、产业和企业更加集中、第三产业较为完善的增长极,并通过扩散效应,对其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将中心城市的发展势头通过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2.2 优化产业结构
2008年奥运会将给“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绿色奥运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奥运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文奥运则能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三种申办理念所带动的产业又恰恰是新世纪“京津冀”地区经济要优先发展的行业。二是2008年奥运会将加速“京津冀”地区“退二进三”的步伐。“退二进三”是“京津冀”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京津冀”地区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渐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既是既定方针,也是历史必然,奥运会作为该地区的一项机遇性事件无疑将进一步加快“退”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奥运会能有效地拓展“进三”的空间。现代奥运会对承办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拉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方面。奥运会要求举办奥运会地区在交通、邮电、通讯、旅馆、餐饮等方面提供一流的硬件和优质服务,同时还对金融、保险、医院、中介机构、文化设施有相当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具体承办比赛的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要想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就必须把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而能否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建立和完善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关键取决于投资和需求,举办奥运会恰恰能解决持续需求和巨额投资这一对瓶颈制约。所以,举办奥运会在拉动该地区现代服务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将客观上为“进三”的产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
2.2.3 提升地区影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力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财富。影响力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地区的发展需要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张扬,奥运会的举办能快速而有效地做到这一点。1) 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大规模环境治理,对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将使“京津冀”地区“天更蓝、水更清、行更畅、居更宜”,城市风貌将更具神韵,城市魅力原有的特色会更具影响力。2) 奥运会将推动“京津冀”地区的连绵化。2008年奥运会,为了将赛事具体承办地——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在空间上连成一片,北京最近修编的城市规划蓝图,以“两轴两带多中心”为依据,投资近百亿建成铁路专线,实现公交一体化,为三地对接留出了发展的结合点和建设接口,进一步提升了地区的影响力。3) 在传媒强权盛行的现代社会,地区影响力不仅取决于魅力的本原,还与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推介有直接的关系。举办奥运会将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全球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且这种效应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会达到极至。而这样的强势宣传在提升主办地区域的形象和魅力方面所取得的效应,恐怕是无论出多少广告费都无法办到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奥运经济既是一种“眼球经济”,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和借势经济。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我国“京津冀”地区“十一五”期间承办的一项全球性重大赛事活动,将对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京津冀”地区应该借助奥运这块平台,统一规划,凝神聚力,全面实现该区域的加速发展。
3.2 建议
1) 树立科学理念,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利用“绿色奥运”,持续提高环境质量;二是利用“科技奥运”,推动高新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人文奥运”,强化人们的深层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加强政策导向,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京津冀”地区应该借助奥运会这个平台,推动三地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区域内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从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协调与合作中寻找突破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该区域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地区也应当加快本地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作为三地之间的“接口”,最终形成一个大市场,成为中国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3) 加强防范措施,避免奥运会后的负面影响。奥运会是短期超大型事件,奥运经济表明,前期投资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为“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和地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低谷效应”的影响,必须做到未雨绸缪,防范在先,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充分的预防。例如控制基本建设的规模,搞好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城市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对经济收益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宏观调节等等。只有这样,奥运经济才能兴利除弊,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进入快车道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同仁,陶于.奥运会投资风险与北京奥运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5.
[2] 林显鹏,虞重干.现代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1-7.
[3] 陶冶.北京奥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4(3):32-35.
[4] 翁飚.承办奥运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增刊:1-3.
[5] 田雨普.奥运经济两面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5-26.
[6] 后奥运经济研究[EB]. http://www.bjoe.gov.cn/hayjj,2006-11-02.
[7] 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28-31.
[8] 周毅,辛利,熊焰.第29届奥运会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3:8-14.
[9]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34-37.
[10]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1] 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