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摘 要: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技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王丽萍备战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对于探索女子20 km竞走项目赛前训练的特点和规律,挖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我国竞走项目的训练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王丽萍;悉尼奥运会;训练特征
中图分类号:G821.3/20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40-04
A Study of Training Features in Wang Liping's Preparation for Walk Race in Sydney Olympic Games
WANG Li瞤ing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ducing, logical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a Chinese elite walker
Wang Liping's training process before Sydney Olympic Game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value to explore features and rules in women's 20km walk training, reveal athlete and coach'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rich training theory of walk race.
Key words: Wang Liping; Sydney Olympic Games; training features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竞走列为比赛项目,并于80年代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过去的四届奥运会上取得了女子项目两金两铜的佳绩,这其中就包括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王丽萍。为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争光,王丽萍及其教练员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科学的备战,其中历时109 d的赛前训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对王丽萍备战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探索女子20 km竞走项目赛前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挖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我国竞走项目的训练理论,进而为竞走及其它同项群项目的训练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竞走运动员王丽萍悉尼奥运会前109 d的赛前训练过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2003对相关数据归纳整理,对赛前若干阶段的训练量与强度做了统计处理,并绘制成图表。
1.2.2 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王丽萍整个运动训练的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分析了王丽萍竞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执行、控制和内容等方面,归纳出王丽萍备战奥运的成功训练模式特征。
1.2.3 个案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又称案例分析法,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法,详细分析了王丽萍悉尼奥运会前的训练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王丽萍赛前训练时间安排
2.1.1 赛前训练的阶段划分
考虑到奥运会比赛的重要性及其竞走项目自身的特点,王丽萍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安排了长达109 d的赛前训练,主要包括高原训练前的平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后的平原训练阶段以及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等四个阶段(表1)。
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训练时间长:总的赛前训练时间为109 d,远远长于传统意义上的赛前训练4~6周的时间安排。
2) 高原训练安排合理:在王丽萍整个赛前训练中,安排了33 d的高原训练,占据整个赛前训练时间的1/3,说明竞走项目对高原训练的重视和认可程度。
3) 各阶段安排连贯、紧凑、系统性强:
总共109 d的训练细分为高原前的平原阶段、高原训练、高原后的平原训练及赛前一周的训练四个前后连贯、层次清楚、相互衔接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和条件。
2.1.2 赛前训练课次的时间安排
在王丽萍的赛前训练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课全部安排在早操和下午,这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在到达悉尼后的赛前一周的训练中,由于奥运会的比赛时间被安排在上午,为了让王丽萍适应比赛需要,这种习惯被打破,训练时间被安排在上午和下午。
2.2 王丽萍赛前训练内容安排
2.2.1 王丽萍赛前训练内容的整体安排
训练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对于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至关重要。对于备战奥运会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讲,训练内容应具有高度专项化的特征。在王丽萍的赛前训练中,这一特征体现的非常明显,无论是高原训练前的平原训练阶段,还是高原训练阶段,到最后的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训练内容都非常简单、明确,就是围绕跑和专项走两个基本的内容,而且每次训练课只安排一项内容,没有交叉。其中,跑的课次与走的课次比例在不同的训练阶段略有差异(表2)。
2.2.2 王丽萍赛前技术训练安排
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为了完善王丽萍的竞走技术,保证顺利完成比赛,教练组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对王丽萍竞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1) 单步步长112 cm,步频205步/m,符合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常规参数其单步腾空时间为40
ms,符合“竞走定义”中“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技术准确标准,证明她这种技术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合理的;
2) 单步身体重心垂直位移7 cm及单步头顶垂直位移12 cm,人眼可见头顶的上下位移,容易造成“腾空”技术犯规,建议改正这种技术动作缺点;
3) 复步最大躯干仰角3°,俯角3°,符合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常规参数。其复步躯干最大左偏角8°,最大右偏角9°,躯干左右偏角较大,容易造成“腾空”技术犯规,影响向前运动的动力效果,应尽快改正这一技术缺点;
4) 左支撑腿最大髋角195°,向前送髋幅度为15°;右支撑腿最大髋角200°,向前送髋幅度为20°。由于向前送髋有利于增加步长和获得向前动力,因此她的向前送髋幅度较大是其技术优点,应继续巩固、提高;
5) 单步左支撑腿膝角从触地至垂直部位达到180°的时间为120 ms;右支撑腿膝角从触地至垂直部位达到180°的时间为140 ms,符合“竞走定义”的技术标准,应继续巩固、保留这一技术优点;
6) 左支撑腿踝角变化105°~143°,踝关节蹬伸幅度38°;右支撑腿踝角变化107°~140°,踝关节蹬伸幅度33°,仍存在踝关节蹬伸幅度较小的问题,而踝关节蹬伸幅度加大有利于获得向前的动力和减小蹬地角。这是竞走重点技术动作,因此其踝关节蹬伸幅度仍需增大。
针对王丽萍的技术特点,教练组与科研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沟通和交流,详细探讨和分析了在今后备战过程中,尤其是赛前训练中技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特别针对容易造成犯规的一些技术缺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接下来的整个赛前训练中,教练员对于王丽萍的技术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每次训练课要求王丽萍按照技术标准进行训练。2000年悉尼奥运会比赛的结果也证实,这种强调技术规范的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多名运动员被罚,紧张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王丽萍始终保持着比较规范的技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2.2.3 王丽萍赛前体能训练安排
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具体讲是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决定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此,竞走项目的体能训练重点为耐力训练,尤其是有氧耐力的训练。
通过分析王丽萍赛前训练计划可以看出,所有的训练内容都是以长距离跑和走构成,表3抽取了王丽萍赛前训练前三个阶段中的典型训练课,其训练内容安排都是定时或定量的长跑和长走,内容具体、精炼、针对性强,其主要目的就是发展王丽萍以有氧供能为主的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能力,提高有氧和无氧耐力水平。
2.3 王丽萍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
2.3.1 王丽萍赛前训练负荷的整体安排
负荷量度与负荷内容一起构成了训练负荷,施加于运动员机体,并产生相应的训练效果。对于赛前训练,整体上负荷量度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随着比赛的临近,负荷强度逐渐增加,负荷量逐步降低。在王丽萍备战悉尼奥运会前的赛前训练中,这一规律也体现的非常明显。
在负荷量方面,如图1所示,自2000年6月25日~9月28日,王丽萍的日训练量几乎每天都有变化,但是,整体趋势明显,即随着悉尼奥运会的临近,负荷量是逐步降低的,高原前的平原训练负荷量最高,下高原的平原训练次之,赛前一周最低。
在训练强度方面,王丽萍的训练也体现出由低到高逐步增加的整体趋势,反映强度变化的指标是其训练过程中专项走的速度。在上高原前的训练阶段,王丽萍专项走的速度一般控制在2 min5 s至2 min/400 m之间,属于中等强度;而在高原训练期间,速度逐步提高,尤其是到了高原训练后期,速度一度达到1 min47 s/400 m,但总体上速度在2 min至1 min55 s/400 m之间;回到平原后,负荷强度高低变化明显,既有2 min5 s~2 min/400 m之间的中等强度,也有1 min41 s的高强度,两者训练交替进行;在赛前一周的训练中,尽管总的负荷强度是降低,但是也出现了4 min48 s~4 min17 s/km的高强度。
2.3.2 王丽萍高原训练前平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
王丽萍赛前的威海集训共持续60 d,其主要目的是为上高原做好各项准备,该阶段的负荷整体上以负荷量为主,注重量的积累,其中在6月25日至而负荷强度中等。在上高原前六周的强化训练阶段,负荷量达到了最高水平,日均负荷量为22.9 km,其中7.03~7.09、7.10~7.16的两个加量周负荷量达到了172 km和174 km,平均每天25 km左右,这种负荷量对于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表4)。
具体到每一周的训练,其每天的负荷量度也呈现明显的节奏变化。以王丽萍上高原前前一周7月31日~8月6日的训练安排为例(表5),负荷量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波浪型趋势(图2),从负荷强度看,整体上表现为中等强度,节奏变化比较明显,既有5 min5 s-5 min/ km的中等强度,也有20 km1 h34 min14 s平均4 min42 s左右/km的接近比赛的强度。
2.3.3 王丽萍赛前高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
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以有氧耐力为主的20 km竞走项目,高原训练更是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的重要手段。王丽萍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进行了持续33 d的高原训练,其训练计划及完成情况见表6。
2.3.4 王丽萍赛前下高原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下高原后的平原训练对于巩固高原训练的成果,把高原训练获得的机能提高转化为比赛需要的专项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王丽萍高原训练的平原训练安排见表7。
2.3.5 王丽萍赛前一周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
在训练学理论中,赛前一周的训练被称为比赛周训练,它是整个赛前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争最好的运动成绩。负荷量度一般为降低负荷量,保持或降低负荷强度。
王丽萍赛前一周的训练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点。赛前一周训练安排见表8。
2.4 王丽萍赛前主要生化指标监控
王丽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进行了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为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本人身体状况的调控和竞技状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见图3~图8。
综上所述,王丽萍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特征主要表现为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波动曲线基本上在正常范围以内,教练员随时根据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训练特征变化曲线与生理生化特征变化曲线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说明教练员安排训练量与强度比较适合王丽萍的身体适应情况,训练计划制定的比较合理。
3 结 论
1) 王丽萍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安排了长达109 d的赛前训练,主要包括高原训练前的平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后的平原训练阶段以及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等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训练时间长、高原训练安排合理、各阶段安排连贯、紧凑,系统性强等特点;
2) 王丽萍赛前训练专项化程度高,内容简单、具体、明确,主要围绕各种距离和速度的跑和走两项内容展开;王丽萍赛前的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紧密结合,并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对训练的渗透;
3) 王丽萍赛前训练坚持“减量不减强度”的训练指导思想,负荷量度表现出负荷量逐步降低,负荷强度逐渐增加的整体趋势;在高原前的平原训练阶段,整体负荷安排以负荷量为主,注重量的积累,负荷中等强度,节奏变化明显的特点;在高原训练阶段,负荷量度呈现负荷量先逐步增加,到顶峰后高低交替震荡,负荷强度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整体负荷水平低于平原训练阶段;在高原训练后的平原训练阶段,负荷量略高于高原训练阶段,且节奏变化明显,负荷强度保持中等水平;在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整体负荷量较低,负荷强度中等,随着比赛的临近,负荷量和强度都显著降低;
4) 王丽萍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特征主要表现为波动幅度小,波动曲线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说明教练员负荷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张庆文.从我国竞走队训练析耐力项群的负荷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王林.我国高水平20 km竞走运动员技术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3] 李建臣,吴玲敏.我国优秀女子20 km竞走运动员后半程竞走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
[4] 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我国竞走运动员比赛失利的多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 乔诚.人因工程学理论在高校竞走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6] 陈亮,孙晋海.1990-2004年中外男子竞走项目发展态势及2008年成绩预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7] 王林,李建辉.竞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8] 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20 km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表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
[9] 王林,沈信生.我国竞走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实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10] 孙铁民.试析影响竞走裁判员准确判罚的消极因素与防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
[11] 聂东风,吴玲珍,王君侠.我国男子竞走后备运动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12] 李东河,申健民,王新娜,卢宝生. 对第9届全运会男子50km竞走比赛中运动员技术犯规情况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
[13] 赛庆彬.世界竞走运动(1991-1998年)发展的状况分析及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14] 李东河,王新娜. 对我国20km优秀竞走运动员犯规曲线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
[15] 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