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军 罗建华
摘要:阐述了什么是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5种策略:①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大胆发问;②让学生掌握提问方法,科学发问;③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发问;④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⑤完善教学评价,考查学生提问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缺乏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1问题意识及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1.1问题意识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升,问题意识越来越淡漠。
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会考生物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某班同学在12月中旬用活蚯蚓观察外部形态结构,同时观察在粗糙纸上及玻璃板上的运动,实验后放回土壤中,但第二天却发现这些蚯蚓均死在土壤表面。(1)作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员,你认为首先应研究的问题是______。(2)针对你的问题,你作出的一种假设是______。(3)针对你的假设,写出你的简要研究思路。本题是一道集开放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题,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情境提出新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并针对假设写出简要的研究思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抽样结果:36%的学生围绕蚯蚓的运动提问,如蚯蚓在粗糙纸上和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一样吗?蚯蚓的运动情况是教材中实验要求解决的问题,而在本题仅是一个背景,显然不是要求研究的问题。这说明这部分学生死记教材、死背实验,缺乏问题意识。
1.2传统的教学方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怎样学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控制的,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学会回答问题,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有研究数据表明:课堂中的有效交际90%来自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10%来自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回答,问与答严重错位。另外教学评价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指标,或只注重学生解答问题的结果,而忽视解答问题的过程。这样,问题意识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又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学生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如考查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时,如果出这样的题:“根据你的经验,应将蚯蚓饲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学生就能轻松应对。
2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在面临某一生物情景时,会自主地“提出问题”、“设法去解决问题”、“思考还有没有新的问题”,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学习品质。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2.1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大胆发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叶茂枝繁的大树,教师就必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以和悦的态度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教师对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甚至离经叛道的问题也予以合理的肯定。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去除了紧张、自卑的心理,轻松愉悦,自由呼吸。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2让学生掌握提问方法,科学发问
学生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生命现象和基本理论心存疑问,但大部分学生缺乏提问的技巧,想提问不知怎么问,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
2.2.1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6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如为什么菊花秋天开花,而桃花是春天开?(受日照时间的影响)这是知识提问;日照时间是怎样影响植物开花的?(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分析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2.2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质疑的方法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1)因果质疑法。如手触含羞草其叶片合拢了,这是应激性的表现,而手触仙人掌却没有反应。是否有的生物有应激性,而有的生物没有应激性呢?(2)比较质疑法。如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加入蔗糖作为能源,而动物细胞的培养为什么以葡萄糖作为能源呢?(3)推广质疑法。如糖尿病是因为血糖浓度过高所致,可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治疗,那么对于低血糖病人为什么不用注射胰高血糖素的方法治疗呢?(4)反向质疑法。如长期较多地摄入高胆固醇食物是高血脂、高血压的主要病因,那么人体没有胆固醇提供能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呢?
2.3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发问
2.3.1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发现问题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时,出示完整的蚕豆和剥去种皮的蚕豆,有的学生就能提出“剥去种皮的蚕豆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吗?”利用生动、鲜活的谚语、民俗设置问题情境,如“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在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会这样?”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如很多人认为“夏季晨练越早越好”,而研究表明“夏季晨练不宜早于6点”,通过这2个观点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
2.3.2从生物实验中提出问题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不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通过剖析实验原理、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舌和牙齿在消化中的作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有的学生提出:唾液淀粉酶起作用的温度条件一定是37℃吗?于是又设置了0℃、100℃2个实验组,对探究活动进行了拓展。
2.3.3导致悖论,引导学生提问
在知觉中由于人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相对稳定性。当解决某个问题时,常会用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学中通过对同一问题推出2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使学生处于思维矛盾状态之中,在比较中必然会发现问题。如人在海水中不能获得淡水而只能喝海水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因为醛固酮分泌减少,人体排出的水要比喝入的海水多。有的学生认为醛固酮分泌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排尿量就会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相反的结论呢?
2.3.4提供案例,激发学生思考
高端的生物科学技术,如克隆技术、湘云鲫、湘云鲤培育技术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如非典、禽流感等,生活实际中的这些实例都是很好的生物教学案例,用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富有现代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长沙城郊的很多居民将楼房顶部改建为一个小花园或小菜园,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些小花园或小菜园容易发生虫灾,其原因是什么?
2.4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教育是一种“去问题”的教育:学生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离开教室。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种子萌发与光的关系”,或上网查询或设计对照实验,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发展问题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2.5完善教学评价,考查学生提问能力
将学生的提问技能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教师开展提问竞赛,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布置提问作业,要求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全班评比,看谁的问题有深度、有价值。在考试中可采用提问题的题型,近几年高考、中考试卷中已出现这类题型,无疑对基础教育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其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