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秋
中国改革发轫于农村,而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则由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无意间揭起。
位于淮河岸边的这个普通小村庄在1978年以前只有20户人家、115口人,是当地著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穷村。当时村里农民住的基本都是茅草房,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会拖儿带女地外出讨饭。
1978年。小岗村大旱。被饥饿阴影笼罩着的小岗人为了吃饱肚子终于忍不住了,这一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严俊昌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召集全队在家的18户户主聚集在严家的破草屋内,围坐煤油灯前,臂藿违反已经坚持了20年之久的“人民公社”体制的风险,秘密商讨分田单干。尽管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很可能披定罪坐牢,但穷极了的小岗农民已经顾不了太多,在一张皱巴巴的字据上,18位农民按下了充满悲壮意味的鲜红手印。这份“生死契约”内容非常简单:“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垒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由于当时气氛紧张,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生死契约”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有错别字。
18位农民没有想到,他们被饥饿逼迫而成的这份“生死契约”竟无意间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1979年4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开始敞开农村体制改革的大门。此后不久,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全国拉开,小岗自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土地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正如人们在小岗村或其他许多中国农村所看到的那样,“土地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弹指30年已过,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涌现出很多富裕村庄。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轫地,小岗人在当年率先搞起“大包干”之后也很快发生了变化。仅仅是一年以后,小岗村家家户户不但吃饱了肚子,还都有了,余粮,纠缠他们多年的饥饿感终于被成功甩掉。但遗憾的是,当全国其他很多地区大步迈向小康的时候,小岗村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了。现在小岗村的每一位老农自己都承认:与30年前相比,我们确实变化非常大,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比,我们的确就落后了,我们是“一步跨过温饱线,30年没进富裕门”。
曾经走在改革最前列的小岗农民在此后的发展中为什么落后了?有专家认为小岗村今天的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原因之—就是受自然条件制约——靠山无山,靠水无水,除了一片黄土,别无长物。
尽管自然条件并无优势,但小岗人多年来从没停止过向富裕路的摸索,他们骨子里,是有着一股求变、敢为人先的基因的。况且,小岗村“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身份,也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不少机遇。
1999年,作为对口帮扶的姊妹村,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在捐资为小岗村筑起了一条长1000多米的水泥路后,又在小岗村的一片荒山坡上建起了一个占地80亩的葡萄种植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目前小岗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600多亩,农民们的收入因此也略有改观。
2004年起,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沈浩到小岗村任村支书,小岗的发展又有了新动力。2005年,沈浩租了两台车,带小岗所有村民到凤阳城东去参观蘑菇种植棚,鼓励村民发展蘑菇种植。由于2006年小岗村得到一笔500万元的生产发展基金,小岗村的农民只要种蘑菇,村里就会为其提供5000元的启动资金和1万元的贴息贷款。同时村里还对2006年到村里创业的3个大学生提供了每人6000元的启动资金和3万元的贴息贷款。政策如此优惠。小岗村第一年即建起了35个蘑菇棚,由于当年收成不错,到2007年,小岗村已经发展到159个蘑菇棚,村里有二十多户种了蘑菇。不过市场瞬息万变,2007年由于蘑菇价格下跌,很多种蘑菇的农民又把心提了起来,担心贴本。原本准备加入种蘑菇队伍的农民们也变成“再等等看”。
多年来,小岗村农民的致富梦想就是这样起起落落。他们虽然没能走进富裕门,但却—直在致富的路上不断求索。
现任村主任关友江认为。小岗这么多年没富起来,抛开其他各种因素,小岗村太小不成规模,无法发展企业是一个重要原因——小岗1978年时只有20户,115口人,1999年和大严队合并后,也仅仅是112户,487口人。如此小规模的村子,外面企业即便进来也很难发展。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凤阳县正计划着将周围几个村并入小岗,规划将小岗建成一个人口1万人左右的大村。记者在采访期间见到了崭新的“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这份由安徽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10月刚刚设计完成的小岗村未来发展蓝图展示,小岗村即将变成一个人口1万左右,拥有各种配套设施的大村子。
当小岗村真的变大之后,能否如愿顺利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小岗农民能否像30年前那样再完成一次飞跃奇迹?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