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没有一个专制者喜欢普通公民拥有自己的思想,公民拥有自己的思想,容易对面临的现实处境生出怀疑之心,不利于统治者进行精神操控。专制者对公众实施精神操控有两种途径:一是建立媒体审查制度控制舆论,让媒体只说自己需要的那些话;二是编造所谓的“先进典型”,鼓动大家学习。
在这里,我使用了编造一词,许多事实证明,专制者精心加工的所谓“先进典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虚假性。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他的身上往往有着许多自相矛盾乃至彼此否定的东西,这就为专制者编造道德神话带来了困难。为了使典型变得“完美”,更具政治导向,专制者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加进形形色色的谎言和鬼话。
赵刚发表在2008年第2期《随笔》的一篇文章介绍:1930年1月14日,二十三岁的纳粹冲锋队员赫斯特·威塞尔去弗里德里希海恩区一幢公寓嫖妓,不料他看中的烟花女子却另有所爱。在与其他嫖客的争斗中,赫斯特中弹受伤,在病床上挣扎了一个多月,终告不治。当时德国正在举行大选,为了使希特勒在大选中获得更多的选票,纳粹党急需塑造一个有特定政治含义的英雄。戈培尔认为死去的赫斯特正是一个绝妙的“素材”。赫斯特的利用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出身(中产阶级,背景良好)、年龄(二十三岁,对青年具有感召力)、相貌(长相英俊,容易获得同情心和好感),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对法西斯主义的不可思议的狂热,他曾经给戈培尔寄过一首诗,表达自己对纳粹政治的崇拜。为了把赫斯特塑造成纳粹英雄,戈培尔当起了“小说家”。他首先改变赫斯特的身份,把“学生赫斯特”说成“有着知识分子头脑的工人”,并把一场争风吃醋的流氓斗殴演绎成共产党人对纳粹党徒的政治谋杀,赫斯特的身份由嫖客一跃而为纳粹党烈士。接着戈培尔又在赫斯特的葬礼上大做文章。纳粹党的主要党魁和一些社会名流都参加了葬礼。在仪式的高潮部分,一群由冲锋队员组成的合唱队第一次唱起了《旗帜飘扬》,歌词用的就是赫斯特生前写的那首诗,气氛非常热烈。赫斯特神话果然产生了效果,1930年9月14日,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席位由十二个暴升到一百零七个。
我不相信戈培尔生下来就是骗子,他之所以要捏造赫斯特神话,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走上自己梦想的政治舞台,获取个人利益。因为所处位置不同,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天然地存在利益鸿沟,在民主体制下,双方通过充分博弈,可以将这种冲突降到最低限度,但在专制体制下,权力决定一切,普通民众根本没有机会表达个人意见,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他们对自私、无耻的专制者充满着本能的愤怒和仇恨。专制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各种精心包装的谎言去欺骗公众,挖空心思伪造政治典型就是手段之一。他们不愿也不屑于思考这样一个道理:真正让人放心的政治,是机制本身可以催生人的正直与善良的政治,民众对统治者长久的拥戴只能建立在政治透明和利益普惠之上。
纸糊的高塔终究有倒掉的一天,希特勒、戈培尔之流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专制者的造假冲动却始终沒有停息,臭名昭著的萨达姆不是曾洋洋得意于刀枪下的全民大选那“百分之百的支持率”吗?要让当权者消除造假冲动,靠他们的良心发现是不行的,最管用的是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美国总统沃克·布什语),让当权者只能做他们该做的事。
【选自《新浪·博客》】
插图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