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玉
每一个到过青岛保税区的人,都会被那里规划建设超前、设施配套齐全、园林绿化时尚的区域环境所深深吸引,每一个在青岛保税区工作的人,更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有序、诚信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和谐园区而心情舒畅。作为海关监管下的特殊经济区域,近年来,青岛保税区在全力抓好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断加大以“和文化”为中心的环境建设力度,努力打造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文化建设的精品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推动区域经济及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一流服务,构筑和谐的区域发展环境
众所周知,贵金属加工对生产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在青岛保税区从事贵金属加工已有五年的吉姆皮亚公司董事长任成宰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来保税区投资创业,不仅是因为这里让人动心的优惠政策,更看重的是这里优良的发展环境。”
一直以来,青岛保税区把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在进一步丰富软硬环境建设内涵的同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环境。目前,青岛保税区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地球村。如何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投资者和劳动者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青岛保税区从软硬环境改造上入手,走出了一条情感管理、疏导管理、文化管理并重的新路。在服务机制上,坚持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主任接待日制、政策公告会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零收费管理、零投诉服务、零距离接触、零障碍发展的“四零”标准,率先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三项认证,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团结奋进的舆论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办事流程上,建立“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体系,实施重大事情红灯呈报制,开展86766110服务热线品牌建设,协调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服务。
2008年,区综合服务大厅被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定为“全省标准化试点单位”,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通过标准化管理的行政单位;在规范化建设上,2002年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服务大厅,实施集中审批、综合服务,行政审批事项入驻率达到100%,审批件即办率达到80%,承诺期限内提前办结率达到98%,网上办件率达到95%;在硬环境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累计投资20多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绿地覆盖率达36%,亮化率达100%,使自然环境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展现人文精神和美学主张,让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在环境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展现出来,实现文化内涵同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山东省花园式投资精品区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
实施文化立区,搭建和谐的政企沟通桥梁
为了让在这里工作和创业的企业老板、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能有一个舒心、安心、顺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青岛保税区提出“文化大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外企党员活动中心、打工妹书屋、“姐妹心声”电话、职工活动之家和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了山东省首家外来务工女性“打工妹维权保障基金”,成立了群众性读书、文艺骨干、体育骨干三支队伍,多次组织举办了保税区精神研讨会、书法摄影展、文艺演出、全民健身运动、外来务工青年联谊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正如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怀岳同志所说:“构建和谐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保税区人的参与,也只有让每一个保税区人都享受到和谐的氛围,保税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又好又快发展。”青岛保税区现有3万多外来人口在此集聚,他们是“和谐保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他们安心工作,幸福生活,必须从细微处做起,用真诚关心、真情关怀和真实行动凝聚人心。为此,青岛保税区专门选址建设了一个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卫生整洁、管理服务规范的职工劳动公寓,以超低廉的价格租给企业普通员工居住,让这些远离家乡的“新保税区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劳动公寓的设立不仅是青岛保税区融洽政企关系的一个缩影,也彰显了和谐已经渗透到了这里的方方面面,政府彻底摆脱了“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处处为企业着想,事事让百姓放心,真正搭起了一座和谐稳固的政企沟通的桥梁。
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和谐的企业劳资关系
面对不同信仰、不同习俗、不同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众多外资企业,如何能够融洽相处、和谐发展?青岛保税区坚持以党建为主线,以工会、妇联、青年团等组织为补充,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大提高了区域和谐发展的战斗力。他们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入手,采取群团组织领导与党支部书记一人兼的“一岗双责”方式,顺利地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针对企业党员流动性大、特别是外企党员长期在国外和外地,难以组织活动的状况,他们借助数字保税区先进的网络平台,采取了“风筝式”教育方法,实行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评比的方法,使党员在工作之余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不少党员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企业发展的排头兵。同时,通过加强外企党建、工建、妇建等,有效化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和纠纷,构建起了新型和谐的劳资关系。
突破功能带动,营造和谐的区域发展空间
作为山东省乃至沿黄流域唯一的保税区,先行发展起来的青岛保税区着眼于社会整体进步与协调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政策功能优势,在保持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周边地区共同繁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到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实现互利共赢。
一方面,他们主动与周边欠发达乡镇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帮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相结合,扎扎实实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派出27名机关干部到帮扶村镇挂职,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研究发展思路,筹集资金600多万元,通过扶持发展种植大棚、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修建农村敬老院、整修进村路、建设高位水池和引水管道、联系区内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等措施,实实在在地解决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捐资助教、捐资助学等活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两所“保税区希望小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组织“爱心飞扬”、“慈善一日捐”等活动,资助贫困学生171名。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政策优势,有效整合腹地资源,在政策、功能和产业上积极对接,拓宽腹地与国际接轨的物流通道,加快腹地对外开放的进程。开展区区联动,将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辐射到全省乃至沿黄流域,与联动地区合作开发“飞地式”园区3000亩,引荐项目50余个,投资近20亿元;建设橡胶、棉花、大豆等国际商品交易市场,吸引新疆、甘肃等地棉花和东北三省大豆入市交易,形成国内专业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将逐步发展成为大宗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加快保税物流园功能开发,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吸引中西部地区集装箱量大幅集聚,园区运营两年多来,累计进出区货值400多亿元;成功获批保税港区,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按照国家“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要求,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整合邻近港口转型升级设立的保税港区,努力推动青岛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沿黄流域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物流通道,将中西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和谐才能发展,发展需要和谐。青岛保税区用和谐的理念谱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神话,已经成为胶州湾畔独具魅力的开放型经济新区,被海关总署誉为全国保税区发展的典范,并将一如既往地沿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道路,向着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目标迈进,为构建全省乃至沿黄流域高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做出积极贡献!(作者单位 青岛保税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