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摘要:在论述了权力监督的重要功能、主体和主要对象之后,分别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工会监督、舆论监督这四个角度分析了腐败的权力监督方式。
关键词:腐败;权力监督;监督方式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公共权力非法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发生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危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主要动力就在于权力过剩。权力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掌权者个人或小集体谋私利。权力的两重性表明,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潜在的可能性。权力的腐败是对权力的滥用。要防止权力的蜕变和腐败,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监督的主体和主要对象
1.1监督的主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只是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意味着全体人民都是监督的主体,都有权行使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行为的监督。
1.2监督的主要对象
《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作了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为主要监督对象,是由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以及我党提高执法能力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领导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是关键角色,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是保证党和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的关键。因此,对他们加以监督,防止他们腐败变质是权力监督的重点。
2监督的主要方式
2.1党内监督
第一,认真执行党内各项监督制度。
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执行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规章和法规,全面加强实行党内各项监督制度。
第二,充分履行纪委监督职能。
党章规定: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对同级党委及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因此,各级党组织,党员以及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同时,各级纪委要充分有效地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力和职责,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第三,加强巡视监督。
巡视是我们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巡视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经常性的监督,从而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民主集中制、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干部选拔任用、重要项目或工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群众监督
第一,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群众作为监督主体的素质。因为监督主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监督成效的好坏。人民群众由于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的差异,各自的素质不一,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必须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执政理念,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纠正自身问题和错误。
第三,落实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推行政务(厂务)公开,对涉及“权、钱、人”以及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能公开的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3工会监督
第一,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工会要代表和反映职工的意愿,维护职工的利益,在企业领导体制中保证他们选出的代表以所有者和主人翁的身份出现,激发职工参与监督的热情。
第二,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凡属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应有职工代表参与,凡关系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和表决,实行民主管理,接受职工监督,使职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三,营造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认真受理、及时核查职工群众举报反映的各种问题,鼓励职工通过评议、批评、控告、检举、揭发、申诉等方式制止权力的滥用,保护自身的权力,为职工营造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
2.4舆论监督
第一,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赋予媒体一定的独立性,有利于媒体排除地方政府干扰,坚持原则,公正报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第二,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新闻舆论部门参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予以公开曝光、揭露,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第三,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注意监督方式和监督艺术。要把重点放在“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上。舆论监督报道的事实要十分明确,因果关系应符合逻辑,要对领导干部廉洁用权行为予以大力宣传、报道,确保以正面宣传为主,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