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亮”起来

2008-01-21 05:28翟莉梅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2期
关键词:责任语言作文

翟莉梅

[教学缘起]

高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基本上可以写出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结构较完整、思路较清晰的议论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文章的干瘪、无力。如何使学生的议论文生动、丰满起来,一直是高三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节作文讲评课,希望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使有较好写作基础学生的作文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二我们曾经学习过金开诚先生的《漫话清高》,初步了解了说理散文。说理散文同时具有议论文与散文的双重特点。作为议论文,它通过严密的论证来阐明观点;作为散文,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在说理散文中,如何体现其文学性,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

二、组织活动

请同学们分组阅读、讨论同学的范文《责任》,从中挑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给文章增色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例1、不负责任的人说责任是负担,有了它自己便无法高飞;有责任心的人说责任是动力,拥有它我们的生命之旅才能达到更远的地方,让生命在天地间绽放光芒。

[师生讨论与评析]

运用对比手法。强调拥有责任心的重要性,语言隽永,富有哲理。“天地间”给人顶天立地之感,有责任心的人的形象一下高大伟岸起来。

例2、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能让一个民族觉醒、复兴。中国古代就有谚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近代涌现出的许多杰出人物就担起了这样的责任。如伟大的革命家鲁迅,面对帝国主义蹂躏中华大地的铁蹄,他毅然弃医从文,呼唤民族精神的迸发,一句,“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深沉地表现出了他对祖国承担起的责任。愈多仁人志士的灵魂苏醒了,于是,一场场社会变革风云涌现。责任心就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砥柱。

[师生讨论与评析]

鲁迅诗句选自《自题小像》,其前两句为:“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化用《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荐:献,进献祭品。轩辕:代指中华民族。译文:心灵是没有办法躲避爱神之箭的,狂风暴雨像巨石当头一样使祖国处于黑暗之中,虽然我的一片爱国之心不能得到朝廷的理解,但我将为中华民族献出我的热血!是鲁迅对国家一片赤诚之心的高度概括,引用确凿,内涵丰富,情感真挚。

例3、当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华沙屈身长跪,于是,全世界就看到这样一个反差:跪着的德国总理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正是因为勇于正视历史,德国总理敢于用他的双膝承担历史的责任,于是德国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理解与原谅,使德国再一次成为受人尊敬的经济大国。但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其右翼势力猖獗,小泉首相也一次次参拜供奉二战战争狂魔亡灵的靖国神社。他们不顾在中国人民伤口上撒盐的后果,无视历史,无视责任,终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小丑的角色。可见,承担责任可以冰释前嫌;逃避责任,则招人唾骂。承担责任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自身灵魂的升华。

[师生讨论与评析]

①运用对比手法。“跪着”“站着”,两国元首的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同样面对曾经犯下的错误,一个是满怀歉意真诚忏悔,一个是气焰嚣张,趾高气扬,场面耐人寻味。承担和逃避责任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冰释前嫌”和“招人唾骂”大相径庭,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②递进关系的复句,将文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丰富了文章的韵味。

例4、是否记得那个走入大山深处、那个忍受贫穷孤独的人?对,他就是徐本禹。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社会的责任,他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备感苦楚,但他拥有了大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是否了解NBA火箭队中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篮球巨星?对,他就是姚明。他用他平和的心承担了连接中西方变化的责任,他要世界尊重中国。这份责任使他比别人更具有包容、自强的精神。

是否记得那位敢于踏上大陆的台湾政要、那位 国民党的领导人?对,他就是连战。他不轻言恢复海峡两岸关系、重振国民党威望的责任,而是把责任付之于行动。由于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他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他可以无愧于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悔于心了。承担责任,使他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师生讨论与评析]

用反问加排比的形式,列举出三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事例。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篮球运动员,再到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事例角度丰富,语言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5、学会去承担责任,让我们的生命尽显价值;学会去承担责任,让我们的精神在历史的洪涛中击起高洁的浪花。

[师生讨论与评析]

长短句错落,语言更富有韵味和哲理,耐人寻味。化抽象为形象。

三、教师提炼与归纳

1、前面同学的分析都非常到位,大家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在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几个关键词:描绘、语言、诗词佳句、修辞、句式。在说理散文中,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应该在上述五个方面下功夫。那么,具体来说,这五个方面各自具有哪些作用呢?

2、请同学们讨论,仿照老师所给的句式,将其扩充成一组排比句,概括说理散文中增强文学色彩的规律。

[例]用生动形象的描绘阐述抽象的哲理

同学讨论得出:

用含蓄隽秀的语言凸现文章的韵味

用深沉优美的诗词丰富文章的意蕴

用灵活多样的句式调节文章的节奏

用丰富恰当的修辞增强文章的气势

四、现场口头作文训练(《包容》《说“安”》任选其一,注意运用上述方法中的两种)

[训练步骤]

1、自我准备(教师温馨提示:要求学生口述的文段有观点,有例子,重表达)

2、炼语自述(基本思路:请学生先将自己组织语言的策略作一陈述,意在重温表达规律,在“学”与“用”之间搭起桥梁,强化语用意识)

3、即席展示(操作方式:以口头作文为主,也可根据学生情况采用纸笔辅助的方式)

4、教师例示与小结

范文1、一朵紫罗兰被践踏,它却将芬芳留在那双脚上,这就是包容。

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看一看那些海洋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在颇不宁静中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上?他们承受了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唯有如此,才能在颠倒的乾坤间仍然挺直脊梁,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能等到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

范文2、说到“安”,我的脑际和耳边,马上回荡起的是一千二百四十四年前那个凄风苦雨的秋夜,在成都郊外浣花溪一间破败的茅屋里,诗人杜甫发出的那句悲怆的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一个“安”字在逼问后一个“安”字:怎么办?怎么给天下苍生一份安定的生活?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世上疮痰,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面对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乾坤浮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代“诗圣”也只能“怅望千秋一洒泪”,几多感慨,几多悲苦,几多呼号!怎么办?薪火相传,他试图效法屈子比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物淳”,但无情的事实宣告了这份进谏求安之心的天真。

五、课堂小结

我们每次在读那些优秀考场作文时。一方面为优美的文词深深折服,另一方面又总是觉得自己差距太大,似乎难望其项背。其实,作文语言的提升也是有技巧可以借鉴、模仿的。今天的分析,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思路,还需要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进而慢慢形成写作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本次的作文,在修改过程中注意运用课上所归纳的方法,有意识地提升语言。

[课后反思]

高三作文讲评容易流于形式,无非是从审题人手,先分析讨论可以选择的立意、中心,再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最后朗读分析范文。学生往往会被范文折服,但继而产生“高不可攀”的感慨,下次写作文依然如故。所以,作文讲评需要尝试不同的做法,且每次明确一个训练点,或审题,或材料,或语言,给学生一些可用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这节课中,我将其定位为“体会、实践”。以同年级学生的考场作文为例,让学生细致分析其语言中的亮点,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模仿,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编后絮语:

当学生的作文初具规模时,如何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本课选择了语言提升这一生长点。当学生作文讲评课趋于单调之时,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本课将讲评课与训练课结合起来,使之动态化、立体化。当语言训练有目的地铺开,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时,如何不落入“唯形式”“唯表达”的境地?本课在训练过程中始终抓住了“言须及意”“任何修辞均为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服务”这一理念。希望这一案例对广大高三一线教师具有借鉴作用。

冬日来临,2008年已至岁尾。《案例平台》这一小栏目诞生也恰满一岁。“请老师们到这里来听课”“在切磋中提高课堂效益”是本栏目的策划初衷。在具体课例的选择中,我们不求课程设计的漂亮光鲜,只看重它的常态化、操作性及这背后的探索精神,一句话:希望这里推出的每一节课,都是动过脑子且较为扎实有效的,甚至是可以复制、即看即用的。就2008年所推出的这些案例来看,尽管情态各异,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向难点开战”是我们的勇气。语用、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等教学训练难点成为主攻方向,鼓励大家都来积极地想办法。《架设“桥梁”,有效指导——“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计与训练》(第10期)即是一例。

“重视思维训练”是我们的理念。教会学生动脑子,从而严谨地、周全地、灵活地、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是我们格外看重的。《提升思维品质,谋求表意深刻——作文立意训练的探究与实践》(第2期)即是一例。

“构建训练序列,探索操作方式”是我们的任务。变散漫的、随意的、浅尝辄止的复习课为集中的、理性的、有序的、扎实的备考课,《由言揣意分解整合——古诗阅读理解训练指要》(第5期)即是一例。

“于继承中发展”是我们的态度。应试备考课应该怎么上,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且个性化较强的问题。但我们深知,不“温故”无以“知新”。实际上,在我们推出的这些课案中,有些属于回归——向一种曾经存在的高地攀登。《诸因互解——古文阅读训练的探究与实践》一课(第1期)。从立意到取材,均借鉴了北京语文名师王俊鸣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王老师的《为了使学生更聪明》一书给了授课者颇多教益,我们由衷感叹:“这么好的东西为何沉默了那么多年。”在向前辈致敬中获得新的教学生命,理应成为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不断迈上语文教学新台阶的源泉。

《案例平台》期待更多的耕作,请您来听课,也请您来上课。

2009年——我们课堂上见!

猜你喜欢
责任语言作文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