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零系数的城市化阶段探讨

2008-01-17 05:28朱传冲

朱传冲

摘 要:批零系数是指同一时期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的比值,其变化反映了生产企业产品流通渠道长短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批零系数也不断提高;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的高度,批零系数会呈下降趋势;而到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社会经济基本达到稳定的状态,批零系数也逐渐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城市功能、区位条件等的不同,不同的城市批零系数与城市化率的具体对应关系也有所区别。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批零系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销售额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6-0099-04

Discussion on urbanization periods based on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ZHU Chuan-chong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is the ratio of wholesale sales to retail sales at the same period and its change reflects the length of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 of production enterprise. At the initial period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owth of urbanization rate,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is increasing. When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s certain period,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is decreasing. Whe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gets to mature period, society and economy reach stable state,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gradually gets to stable state. Because urban functions and regional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and urbanization rate of different cities are different.

Key words: urbanization level; wholesale and retail coefficient; social consumable total retail sales; wholesale sales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1.城市与贸易的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结果。社会分工促进生产部门不断扩张,同时,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之间形成了商业部门,城乡间、地区间以及国内外间的贸易(商品流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著名城市学家帕克认为:有两件事情对发挥人类的潜在能力最有贡献,一件是工业竞争,另一件就是劳动分工,而这两件事情唯有在有集市存在、有货币存在、有发展商业贸易的其他条件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发展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这一关系,国内外的不少学者都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阿瑟·奥沙利文(Arthur OSullian)明确指出,“城市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区的比较优势使地区间贸易变得有利可图,所以地区间贸易促进了市场城市的发展。生产上的内部规模经济使工厂生产商品比个人生产效率更高,所以工厂生产商品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在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规模经济促使公司聚集在城市里,这种促进群聚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聚集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哈里斯(C.D.Harris)在其著名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中,列出了零售商业城市、批发城市、运输化城市等以流通活动指标为标准的城市类型。杨小凯(1998)应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比较完备地构造了一个用于城市形成原因及城市化过程的完全均衡模型。城市的出现可以使工业中的分工加深而不增加或增加较少的交易费用,从而促使工业向城市聚集;而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则使农业只能分散布局。因此,当交易效率不高时,所有的人都自给自足,并无工农业之间区分。当交易效率稍有提高时,只有农业与少量的工业品生产之间的分工,其他工业品仍是自给自足。为节省交易费用,每个卖工业品的人都尽可能地住在农民家附近,所以这种低分工的模式仍不会有城市的出现。只有当交易效率进一步上升,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工变得有利可图,而为了节省这些专业之间的交易费用,所有的工业都向城市集中,于是城市出现,并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晏维龙(2004)认为,如果从商品流通(包括产品流通)的角度来看,消费和生产集中而形成城市的原因,主要在于密度经济的效应;并且在深入探讨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基础上,主张实行“流通先导”战略,认为这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需道路。[1]

2.城市化进程与批零系数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所谓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务工经商对中国流动人口有着巨大的影响。[2]R.库克斯(Reavis Cox)把城市化理解为“流通组织”,并将城市的产业划分为两种,即“形成城市的产业”(city-forming industry)与“服务城市的产业”(city-serving industry)。前者是指城市通过与外部进行交易来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后者是指向城市内部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业的产业。一般来说,“城市形成产业”的产出能力越大、越发达,则该城市的规模也越大、越发达。但是一个城市的“城市形成产业”的产出能力及发达程度又会受到该城市的“城市服务产业”的产出能力及发达程度的制约,因此,“城市形成产业”与“城市服务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库克斯,1965)。

在流通产业中,零售商业属于“城市服务产业”,而批发业属于“城市形成产业”。显然,一个城市的发展既不仅取决于批发商业的发展,也取决于零售商业的发展。如果批发商业发达,则说明该城市向城市外部的组织与个人提供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强,即该城市的产出能力强,因此,该城市的影响力与贡献度也就比较大。同样,如果零售商业发达,则说明该城市向内部的组织与个人提供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强,即该城市的投入能力强,因此,该城市的发达程度和竞争能力也就比较强。从各国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批发商业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批发商业不仅通过广阔的商品流通网络将城市内部与外部相连接,而且还通过信息与金融功能的强化使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层级关系;同时,批发商业的集中程度也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各国城市发展与批发商业关系的历史来看,城市发展过程基本上也就是批零系数不断扩大的过程(夏春玉,2006)。[3]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批零系数的变化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所谓的批零系数,是指同一时期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的比值,其变化反映了在城市工业化下生产企业的产品流通渠道的长短。近年来,我国的批零系数处于波动循环状态,在3~4之间,但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这表明了整个社会商品流通环节的减少,同时也表明批发业的发展慢于零售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4]那么,批零系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基于批零系数的“城市化三阶段”假说

本文认为,在城市化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批零系数变化与城市化率的提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和互为因果关系的机制(如图1所示)。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城市人口不断积聚,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格局发生变化,城市发展(产出能力和服务能力)对城市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流通产业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发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城市化和批零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提出“城市化三阶段”发展的假说: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这一时期也是批零系数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的高度,批零系数会下降;到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社会经济基本达到稳定的状态,批零系数也逐渐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P(见图2)。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对于上述“城市化三阶段”假说,从理论上讲是成立的。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化率较低,城市对外的产出能力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而且对外的依赖性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自身的发展要向城市外部提供大量的商品以获得资金进一步发展自身。在这一时期,批发商业发展速度要快于零售商业,批零系数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如图2中A点之前所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镇居民数量增多,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商业资金)可以由城市自身内部的流通网络(零售商业)提供,对外部的资金依赖程度有所减轻,所以,批发商业发展速度降低,其规模的增大变得相对滞后,批零系数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如图2中A点到B点所示。在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由于城市外部和内部的关联基本趋于稳定,商业关系发展稳定,城市的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发展长期处于均衡状态,批零系数基本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如图2中B点以后所示。在第三个阶段,稳定的批零系数的数值是不能固定的,因为它受到每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市与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网络条件、地区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城市化三阶段”假说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由于批零系数统计数据的不完整,要从实证上验证其准确性是困难的。这里,仅依据我国可获取的统计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率水平,用同一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的比值作为批零系数,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批零系数的变动不大,1998年为4.10,2006年为3.74,处于不断循环波动的状态。这表明,我国的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之间已经处于基本的平衡,城市化发展与批零比之间的关系已经接近B时期之后的稳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由于研究区域大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且不同的城市由于城市功能、区位条件等的不同,其城市化率与批零系数之间的关系表现各异。比如,处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市和长江下游的上海市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自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化率已由直辖初期的31%(1997年)上升到2006年的46.7%,但批零系数却仍然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上海市的城市化率在2006年为85.8%,其国内贸易流通批零系数要高于重庆,而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1999年的2.43增长到2006年的5.48,这说明,其城市形成能力处于增强时期。与上海相比时,重庆的发展处于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其批零系数还处于低位徘徊,2006年为2.32,要低于全国和上海的批零系数。这表明,重庆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形成能力还要需要增强,并且伴随着城市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重庆的城市批发商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综上所述,现阶段重庆零售商业发展处于相对强化态势,这与上海市的发展是不一致。

说明:《中国统计年鉴》和对我国批发零售业的批发和零售额的统计是从1995年的年鉴开始的,故1994年以前的中国批发销售额和零售销售额查不到,本文只能采用1994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2004年以后的《中国统计年鉴》对中国1998—2003年的批发零售贸易额的统计数据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

说明:为统一口径,重庆和上海两市的批零系数都采用了以上年鉴中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批发和零售额”数据进行计算。

四、小结

本文基于已有的关于城市与商贸流通关系的研究成果,从反映社会商品流通环节的变化的“批零系数”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基于批零系数的“城市化三阶段”假说。虽然该假说很难从实证上进行验证,但理论上是符合逻辑的。因此,该假说的提出,拓展了城市化及商贸流通研究的视野,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晏维龙,韩耀,杨益民,等.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76-83.

[2]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448、459.

[3] 夏春玉,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 晏维龙,韩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2,12:89-92.

[5] 陈柳钦.产业发展与城市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22.

[6] 向欣.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前瞻[J].中国经贸导刊,2000(18):31-32.

(责任编校:夏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