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与意大利产业区比较与启示

2008-01-17 05:28
关键词:产业区意大利重庆

黄 泓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产业区的小企业集群通过分工协作获得了与大企业相似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与意大利产业区企业集群相比,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在集聚度、根植性和网络化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调整和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软环境,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区;企业集群;重庆;意大利

中图分类号: F062.9;F127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6-0043-05

Comparison of Chongqing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Italy industrial

zone and its enlightenment

HUANG Hong

(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ongqing 400020, China)

Abstract: By labor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the small firm clusters in industry areas of Italy gained large-enterprise-lik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after World War II. This promoted the drastic development of Italy economy. In the recent year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ongqing also acted positively to boos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terprise agglomeration. However,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 Chongqing shows comparatively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talian ones in aggregation degree, embedment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We need to emancipate and clean up thoughts, adjust and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these zones, and optimize the soft environ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dustry area; enterprise cluster; Chongqing; Italy

一、导言

“产业区”的概念源于经济学家马歇尔外部经济性思想。马歇尔的研究证明了大规模生产的有利性同样可以通过集聚在某一地区的小规模企业来获得。这些企业专业化于生产的不同阶段,并在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劳动力的供应。产业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2)产生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3)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4)产业区理想的市场;(5)竞争与合作并存;(6)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1]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是集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这种集聚给集群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如:营造了一个协同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环境,产生技术外溢;形成多种劳动力需求和供应的区域劳动力市场,提高了劳动力供应的高效率性;共享多类、低成本的中间产品,共享生产条件和服务;企业之间的合作;等等。国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内部的协调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区和集群理论在意大利的小企业集群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意大利产业区的小企业集群通过分工协作获得了与大企业相似的国际竞争力,取得了市场份额和利润,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2007年,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 667.8亿元,占全市比例为38.6%;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489.1亿元,占全市比例为39.6%。 对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与意大利的企业集群经济进行比较,将有利于我们认清重庆特色产业园区的优势与劣势,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与意大利产业区企业集群比较

1.企业集群资源与发展的成因比较

意大利有着悠久的家庭作坊和传统技艺制作系统,这是其小企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最直接的资源。由于意大利工业革命开始较英国晚,大工业成长相对困难,小企业成为其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与农村家庭手工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小企业已逐步形成了集群状的分布,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另外,政府的支持也是小企业集群发展所必需的社会资源。在促进产业区和小企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中,意大利的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

与意大利相比,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一系列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的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乡镇企业的规模不大,但在区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全市乡镇企业户数达到7.6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25万人,实现增加值1 05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0亿元,实交税金130亿元,提供劳动者报酬330亿元,乡镇工业实现增加值660亿元。重庆乡镇企业多是依托本地历史传统和资源条件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小型化、分散化和产业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集群,汽摩、建材、皮鞋、纺织、能源、丝绸、建筑、中药等区县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运行稳健。以小企业创业基地、园区、都市工业园(楼宇)、百强镇、中心镇为载体,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已有特色产业集群75个,其中,产值超过50亿元的2个,产值在10亿~50亿元的11个,1亿~10亿元的62个。[2]重庆市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等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措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为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2007年,重庆市特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3 111户,其中市内企业2 353户,占入驻企业的75.6%。园区内投产企业户数累计已达到1 763户,园区规模形象已初步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部分园区的特色日渐鲜明。

2.产业集群商业网络化比较

产业园区中的商业网络和社会经济网络是园区成功的关键,产业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网络协同效应。在产业区内商业网络可以分为水平联系和垂直联系,前者指与网络合作者或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与竞争者之间的对抗合作关系;后者则指与前向联系(与市场和顾客之间)以及后向联系(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生产条件、社会和文化条件之间的和谐性,还依赖于与销售渠道的有效性。

意大利小企业集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集群内部的小企业与外部终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水平联系上,集群内部一般都有基于良好传统和文化、信任和承诺的协作关系。在意大利由于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平等交易为主,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为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如意大利的普拉托毛纺企业集群,当地1 400家各类企业绝大部分与毛纺有关,其中600家骨干企业为这个地区的核心企业群,在它们周围集聚了一大批精细分工的专业生产企业和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国际运托公司、客户代理、机械、原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等服务性机构,形成了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它所生产的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占70%以上。

在商业网络方面,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与意大利有所不同,主要参照了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的模式。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地由于拥有大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因此出现一些以大企业为中心、小企业为外围的集群形式。大企业处于整个企业集群的支配地位,小企业集群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专业化加工。重庆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成长起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较好的大工业基础。因此,在形成特色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各特色工业园区通过重点引进行业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链,延伸和做强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品质和品牌。调查显示,在30个特色工业园区中,有23个园区入驻了53户对园区整体发展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入驻进一步推进了园区产业集聚和延伸,加速了园区产业链的形成。目前一些园区已经入驻了各具特色、互补性较强的企业,已有12个园区建立了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链近30条。从生产类型看,零部件生产型企业、中间产品生产型企业、加工组装型企业、最终产品生产型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各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呈多元化发展。[3]

3.企业集群根植性比较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根植性的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植入(嵌入)网络与制度等社会关系之中,考察经济行为时必须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因为只有嵌入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和参与者所愿意接受的。产业集群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系统,产业集群的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构筑在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根植性的基础之上,一个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实质上是产业集群拥有深厚根植性的外在表现。根植于本地人文网络之上的企业集群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企业集聚必须扎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保证了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的根植性可以分为结构根植性和机构根植性。结构根植性是指交易活动根植于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网络直接、非直接对交易主体产生影响。交易中机构植入性越小,则交易管理中投入的成本就越大;植入性越大,则交易管理中投入的成本就越小。根植性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是指企业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是指企业通过社会机构间接与国家联系起来。机构根植性能把网络系统中离散的企业联系起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

意大利许多小企业集群的成功发展都同当地良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意大利每一个企业集群内一般都以良好的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这种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诚实和信任,地域性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行为构成了一个相当和谐、认同的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构成了产业区运营与发展的基础,并由此产生制度与规则,进一步影响产业区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如意大利的佩扎罗地区聚集着一群以生产中低档家具为主的小企业,它们的生产方式以小批量、多品种、式样新颖著称。由于当地居民具有创新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生产的家具很具时尚特点,产品远销到北欧、亚洲、南非等世界各地。

重庆市特色产业园区的基本定性为:特色产业园区是各地(区县)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对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促进资源利用、环境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3]由此看来,地方政府在重庆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初期就对产业根植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强调了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看,对老工业基地历史及现代产业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在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同与融合使优良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安排易于开展,因而与这些老工业历史和现代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园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链主要涉及与老工业历史及现代产业关联的汽摩及其配件、铝加工、皮革皮鞋、盐气化工、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模具、服装、钢加工、玻纤、羽绒、食品、新材料、新型印刷等产业领域。但这些特色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有着老工业历史及现代产业发展基础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在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圈则由于缺乏老工业历史及现代产业基础,缺乏大工业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企业集群发展氛围,企业难以找到根植性的落脚点。例如,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上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容易受到土地、能源和水资源的制约,这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库区工业园区的资源筹措与整合能力,阻碍了工业园区企业集聚的发展。

但是,相当数量的园区对特色产业园区企业的根植性未能真正重视,没有充分发掘自身不可复制的文化传统及制度优势,而是陷入了以雷同的土地低价转让和其他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入驻的误区,影响了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园区特色的形成,使企业的引进和集聚面临困境。一些园区企业集群的根植性还只停留在第一层次即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集群与当地文化与制度层面的根植性还未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与中介服务体系在多数园区内还未建立起来,大大降低了特色产业园区的资源筹措能力,园区土地、资本、人力三大要素效率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园区资金缺乏,有的企业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装备就绪,但因受贷款条件的限制,流动资金不足,企业难以开工运行。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重庆特色产业园区内入驻企业中75.6%是本地企业,“嵌入型”企业中市外企业占19.3%,外资企业占5.1%;工业园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中,市内企业占63.9%,市外企业占25.1%,外资企业占11.0%;累计合同投资金额中,市内企业占37.6%,市外企业占29.5%,外资企业占32.9%。可见,园区经济呈现出内源型经济发展特征。内源型经济是基于当地特定的环境、资源、文化等因素发展起来的,是由当地市场的内力形成的。区县许多企业是本地人在本地利用本地资源创办发展起来,以中小企业为主,有些具有较明显的家族企业特色。一些中小企业集群是以家庭个体经济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血缘、人缘、地域观念构成的网络信任关系成为专业化合作分工的基础。这种基于血缘、人缘和地缘关系的信任与了解虽然在集群发展初期增进了合作的稳定性,但这种在地缘、人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特定产业氛围,容易导致“区域锁定”的封闭系统的产生,使集群变成一个内向的系统,大大削弱区域进步的活力,成为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引进的市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合同投资金额虽然占有较大比例,但其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比例却远低于市内企业,这也反映出“嵌入型”企业的根植性不如市内企业,工业园区对“外源型”经济资源筹措的效益未能发挥出来。产业园区在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及制度的支撑,需要制度保障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及企业家精神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强化和提高工业园区企业集群根植性,促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思路

1.调整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以培育重庆“一圈两翼”核心经济增长极为目标,用科学的规划统领全市园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园区建设的总体规模和质量,提高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要加强产业布局调整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管理,确保园区建设在整体规划、产品特色、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等方面都能达到规范的要求,避免重复建设、缺乏特色和规模过小等问题。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吸引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进驻园区,做到园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布局有序,实现与其他园区的错位发展,尤其是与周边园区实现有序分工、优势互补。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业园区评价体系,以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为导向,从制度层面改变工业园区过去遍地招商的做法,通过产业链招商和引进龙头企业的办法,培育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形成集中的企业网络,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强向园区集聚企业的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推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实施主动国际化战略,以开放促进园区发展

要适应国际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集群化趋势,以块状经济整合的提升为重要基础,培育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以增强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整合市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拥有众多国际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汇聚国际一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体系,塑造区域国际品牌,尽快形成国际性产业集群,成为重庆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要运用市场化手段,不断提升项目筛选、储备和包装水平,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跟踪一批的运行流程和良性机制。[4]

建立要素资源优先合理配置机制,优先保障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优化重组形成行业龙头,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引导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配套协作关系,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园区开发运作机制,吸收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强、高度国际化、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

3.实行产业联系推动战略,推进工业园区的品牌化建设。

工业园区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占领某些产业和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形成园区品牌影响力,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种子企业入驻。以此提升园区的影响力,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同时也可以强化区域品牌,树立园区的产业特色及号召力,从而实现园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推进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链创业,大力发展与本地主导产业配套协作的企业,形成“配套带龙头,龙头带配套”的良性循环,拉长产业链条,强化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要促进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在竞争中的合作,以增强产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实现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此外,要增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功能,加强企业与区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推进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中心,促进行业规范的形成,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发展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加的各种产业集群论坛,创造促进集群与外界广泛交流的环境,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并通过博览会、研讨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改善区域发展和创新的软环境。

4.积极推进重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要尽快制定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实施意见,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指导,并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对现有的特色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布局和规划,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生态工业园的试点,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化。围绕传统行业、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构建产业生态链,将其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生态供应链,通过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不断深化工艺和产品改造。可重点选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积极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争取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要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导向机制。严格入园项目管理,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坚决杜绝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企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效益低、三废排放量大、超标严重的企业或者装置。同时,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要利用政策手段,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通过政府采购计划拉动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需求,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园区环保建设项目适当进行补助,对环保设施运行好的园区予以奖励。同时,加强对国外资源的利用,以多种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合作,利用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支持,提高我们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环保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晓屏.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69.

[2] 重庆市乡镇企业局.2007年重庆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及2008年工作意见[R].

[3]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特色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决策咨询报告[R].

[4] 课题组.基于区域协作下的重庆产业集聚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3):36-41.

(责任编校:夏 冬)

猜你喜欢
产业区意大利重庆
重庆客APP
意大利面“变魔术”
江苏打造“1+N”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推动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的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学会会长赴上海临港产业区调研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融资策略研究
在这里看重庆
产业区风貌规划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