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什尔里派是伊斯兰教(学)派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派别,该派曾于公元11世纪下半叶风靡阿拉伯东部,成为塞尔柱王朝的官方学派,其所倡导的中道主义思想曾一度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艾什尔里派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伊斯兰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而艾什尔里派的中道主义思想最终被包括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在内的大多数教(学)派所接受,更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艾什尔里派;中道主义;社会背景;政治思想
作者简介:蔡伟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200083)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6-0038-06中图分类法:G371文献标识码:A
一、艾什尔里与艾什尔里派的创立
在伊斯兰教众多教派、学派中,艾什尔里派是较为特殊的一个派别,它以艾布·哈桑·阿里·艾什尔里(Abu al-hasanAli al-Ashari,873~935年)命名,该派人士被称为“穆太凯里姆”(辩证学家)。艾什尔里派曾在公元11世纪下半叶风靡阿拉伯东部,成为塞尔柱王朝的官方学派。为传播该学派的思想,时任塞尔柱王朝首相的尼扎姆·穆勒克还下令在巴格达、内沙布尔等地的学校中传授该派的学说和主张,遂使艾什尔里派学说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艾什尔里是阿拔斯王朝中期的教义学家,其父艾布·阿里·吉伯伊(Abu ali al-Jibayi)是穆尔太齐赖派的著名学者。艾什尔里从小受到来自父亲穆尔太齐赖派教义学的影响,并对凯拉姆学情有独钟。此外,他还深受沙菲仪教法学派的影响,并在教法学和《古兰经》经注学等方面也造诣颇深。艾什尔里出生于伊拉克的文化名城巴士拉,后移居巴格达。他自十岁起接受其父关于穆尔太齐赖派学说的教诲,并逐渐成为该学派的忠实“卫道士”,不仅参与教义学方面的论辩,还著书立说,竭力维护穆尔太齐赖派的各种学说。令人不解的是,艾什尔里竟在进入不惑之年时,突然对自己为之耗费了近三十年时光、孜孜以求并不断探索乃至已被学界认可的穆尔太齐赖学说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据他自己披露,是一场梦引发了他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并最终导致他彻底修正自己的运思轨迹,产生了思想上的“革命”。而正是这次不同寻常的思想变化,才使他有可能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自成一派——艾什尔里派,并成为其领袖。对自己如何受梦启示的经历,艾什尔里曾经坦言:“有好几个夜晚,我都在考虑着有关‘信念的问题,致使夜不能寐,只能起床做祷告。我跪拜两次,请求安拉给我指点迷津,引我走上正道。接着,我再次入睡,不一会儿,我便梦见了真主的使者,于是,我便向他叙述我的苦恼,他说:‘你应按我的逊奈(言行)行事。我这才醒悟过来,并以《古兰经》和圣门弟子的言行为武器,对凯拉姆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予以反击,公开肯定其正确的,扬弃其错误的。”此后艾什尔里便由一位地道的穆尔太齐赖派的学者、斗士,变成了一位相对比较保守的赛莱菲耶派人士,并对艾哈迈德·本·罕百勒所倡导的循古思想和理论产生了共鸣。但事实上,艾什尔里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成为一名真正的赛莱菲耶派人士。对此,艾什尔里本人曾解释:“我曾经又做过一个梦,再次梦见真主使者,他对我说:‘对我吩咐你的事如今干得怎么样了?我便说:‘我已远离了凯拉姆,只遵循安拉的经典和你的逊奈。使者又说:‘我并没有让你远离凯拉姆,我只是令你去帮助传我之道的学派,这才是真理!。”
对艾什尔里是否真是因为两次梦见真主使者,并在其“梦启”的感召下修正自己的学术思想已无法予以考证。但从他本人对前后两出梦境的叙述中,却可找到艾什尔里思想转变的轨迹所在,即作为穆尔太齐赖派思想的忠实卫道士,他并没有彻底放弃该派惯用的思想方法——崇尚理性的论证方法,而是继续以凯拉姆学这一平台,通过理性论辩,阐释经典、论证逊奈,从而创立了一个介于赛莱菲耶和穆尔太齐赖派之间的折中主义学派(中道主义)——不排斥理性,使理性为经典和为逊奈服务。而这正是艾什尔里派不同于其他派别的根本所在。
二、艾什尔里派形成及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以艾什尔里的两次梦境来解读艾什尔里的思想变化或许可以使艾什尔里派染上些许神圣色彩,即艾什尔里是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授意下构建其中道主义思想体系的。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和梦的关联是无需怀疑的。那么,艾什尔里的“思”又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促成其“思”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艾什尔里四十岁时正值伊历4世纪初(公元10世纪初),此时,就阿拉伯—伊斯兰思想之主要载体——伊斯兰各教派、学派而言,它正经历过了公元9世纪时由教派、学派纷争引发的大劫难的洗礼。众所周知,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始终没有摆脱过来自宗教的影响,或者说,阿拉伯一伊斯兰思想就是围绕宗教这一主轴展开的,是各教派、学派争辩的产物,或者可以说,各教派、学派的争辩本身就是伊斯兰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自第一个教派问世起,各教派、学派之间的纷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各教派、学派之间在教理、学理等方面的分歧之大也足以让人咋舌。公元9世纪,教派、学派矛盾、纷争达到顶峰,且呈相互胶着状态,如教法学家与苏菲派、苏菲派与罕百里派、罕百里派与穆尔太齐赖派、穆尔太齐赖派与什叶派、什叶派与逊尼派、逊尼派与哈瓦利吉派、哈瓦利吉派与延缓派的矛盾等等,矛盾之错综复杂甚至连哈里发当局也难以做到独善其身。正是因为当局的介入——或支持一派,或宣布某一派为官方学派等,才酿成这一时期的教派、学派劫难。据史料记载,仅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马蒙执政至第九任哈里发瓦西格执政的34年(公元813年~847年),因教派、学派矛盾导致的社会动乱和学者被杀事件就有多起。虽然就众教(学)派而言,公元9世纪是惨案四起的年代,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正是这些由教(学)派纷争引发的惨剧却促成了各教(学)派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而这一反思客观上已构成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拐点——由矛盾、冲突、争执向中庸、温和、折中的转变。与此同时,这一有识之士的自觉反思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思想走向成熟的起点,而艾什尔里派的问世正体现出这一真实的现实。
除了以上所述教派之争外,外来文化影响也是促成阿拉伯—伊斯兰思想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9、10世纪,阿拔斯王朝正处在鼎盛时期,众所周知,阿拔斯王朝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朝代,正因为它对外族文化的宽容才造就了王朝宽松的学术文化氛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切表现形态、思想内涵都在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阿拉伯思想文化。此时,举世闻名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已进入最后阶段,外来学术文化思想,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波斯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已经开始对穆斯林文化人士产生巨大影响,以肯迪、法拉比为代表的阿拉伯逍遥派哲学家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也已羽翼丰满嘲,哲学思想日渐成熟,诸如宇宙之形成、人神关系、认识论以及安拉的行为和本体等哲学、类哲学命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论题。
自倭马亚王朝起就已热闹非凡的教派之争,虽然其争辩的焦点均以信仰、“认主独一”等宗教命题为主,然而,在外来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宗教命题哲学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占统领地位的伊斯兰意识形态,它不可能屈从于外来思想文化,从而改变、修正自己的意识追求。但面对哲学所推崇的理性思考、逻辑推理以及演绎法,唯信仰是从的宗教唯心主义方法论已经显露出它的缺损甚至无能。崇尚理性的穆尔太齐赖派与循古至上的赛莱菲耶思潮之间的争辩,乃至交替成为阿拔斯当局的官方学派,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伊斯兰教氛围中,理性和信仰、哲学和宗教孰是孰非的无奈。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艾什尔里派才终于走出思维的困境,试图在信仰与理性孰是孰非的尴尬中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并正式提出他所倡导的介于穆尔太齐赖派和赛莱菲耶之间的中道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以中道主义为特征的艾什尔里派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伊斯兰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追求折衷和温和一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种时尚,不仅是艾什尔里派,实际上在北非地区也出现了倡导折衷的塔哈维耶思潮,而在伊朗地区则出现了马图里迪耶思潮。而且,促成艾什尔里派迅速传播的原因则主要有三点:
(1)起源于巴格达的优势。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巴格达文人云集,文化繁荣,且思想比较开放,新生事物较易被人接受。任何新思想一旦在巴格达受到关注,极易成为统领思潮而得到迅速传播:
(2)重量级文人对该学派的认可。与其他学派相比,艾什尔里派所倡导的教义学理论、治学方法在学者群内得到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得到了伊斯兰教义学泰斗安萨里的高度赏识,这为该派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受当局的极力推崇和支持。公元11世纪初,艾什尔里派得到塞尔柱王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的支持,并成为该王朝的官方学派。1015年尼扎姆在巴格达创办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伊斯兰高等神学院——尼采米亚大学,并指令在该大学里教授艾什尔里教义学。自此,艾什尔里派的学说,不仅在清真寺或其他宗教场所、集会上得到传播,而且还在官方的学校、学术机构内得到教授和深入研究,从而为该派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艾什尔里的中道主义思想
1艾什尔里倡导中道主义的目的
在对艾什尔里倡导中道主义的目的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对艾什尔里时期在伊斯兰教思想界流行着的两股主要思潮予以解析:一是赛莱菲耶思潮。该思潮也被称作“经典派”或“圣训派”,该派奉艾哈迈德·本·罕百勒为师祖,全面否定凯拉姆学,认为凯拉姆学是偏离伊斯兰教正道的异端学说,对伊斯兰教理解的唯一依据就是“经典”。鉴于赛莱菲耶思潮的相对保守性,以及它对注重理性思考的穆尔太齐赖派的全面反对,和对“经典”的极端崇拜和依赖,如可借用现代通行词语予以界定的话,它则代表了那一时期的“左倾”思想;二是伊斯兰哲学思潮。艾什尔里时期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肯迪和法拉比。前者被认为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逍遥派哲学家,是伊斯兰哲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其哲学思想明显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和毕达哥拉斯哲学思想的影响。法拉比被认为是“哲学亚师”(哲学第一师为亚里士多德)、伊斯兰教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亦主要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的影响。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哲学,如细分,则可将研究目的作为界定的标准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以哲学研究为目的的纯哲学,即完全沿袭古希腊的哲学命题,并对其展开扩展性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这种研究与伊斯兰教没有直接关系,它可被认为是独立于宗教的学科;其二为借助哲学研究方法,展开与伊斯兰教信仰、教义相关的命题研究,即以维护伊斯兰教传统信仰、教义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接受来自外部的哲学论证方法,以伊斯兰教的立场、观点展开对哲学命题的讨论,构建属于伊斯兰教的哲学体系。相对赛莱菲耶思潮,这一可被称之为伊斯兰教哲学的学术思想更趋开放和前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那一时期的“右倾”思想。崇尚理性的穆尔太齐赖派属于这一范畴。
面对这样两股思潮,艾什尔里大胆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折衷主义思想,旨在表明不能因为一味强调“经典依赖”而使伊斯兰教陷于僵化,更不能在外来哲学思想、异教教义的影响下,使伊斯兰教背离正道而逐渐哲学化、异教化,尤其是防止本属于“承继”属性的信仰服从“理性思维”,进而对“信仰”产生怀疑。
2艾什尔里中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艾什尔里的中道主义,就是介于穆尔太齐赖派过分强调“理性”和赛莱菲耶派过分强调“经典”之间的一种折衷和调和。他以批判的姿态接受穆尔太齐赖派部分合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不全盘否认赛莱菲耶派的形式主义和教条化。艾什尔里中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沙斐仪。的教法学、正统教义学思想以及赛莱菲耶思潮的鼻祖伊本辱!百勒的经典主义思想。
艾什尔里曾经是穆尔太齐赖派的斗士,对该派崇尚的理性主义原则的运用十分娴熟,在他的中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理性主义的成分依然显见。与此同时,沙斐仪派的法源论原则、正统派教义学中的辩证主义以及伊本·罕百勒的经典主义原则也被有机地融入他的中道主义思想体系之中。艾什尔里的中道主义思想与其他派别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古兰经》。以穆尔太齐赖派为代表的唯理派(下称唯理派)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言语,是被创造的,因此它是有始的;以赛莱菲耶为代表的经典派(下称经典派)则认为,《古兰经》是非创造之物,是无始的;艾什尔里派则认为,《古兰经》确实是真主的言语,是无始的,而用以记载《古兰经》的文字、墨水、纸张则是被造之物,是有始的。因此,笼统地说《古兰经》是被造的,或是非被造的都有悖于事实;(2)关于真主可见与否。唯理派认为,人眼不能视见真主。经典派认为,人在清算之日可以看见真主。艾什尔里派则认为,人在清算之日是可以看见真主的,但是,至于是如何看见的,则是不可知的;(3)关于信仰。唯理派认为,信仰是有始的,经典派认为,信仰是无始的。艾什尔里派则认为,信仰分两种,一日“真主的信仰”,它是无始的、永恒的;一日“人类的信仰”,它是有始的,是被造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4)关于神启和理性的关系。唯理派认为,理性比神启更为重要,神启是对理性所能接受之物的强调。经典派认为,神启高于一切,神启是真理的唯一来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艾什尔里派则认为,神启是真理的源泉,而理性则是对神启的强调,相信神启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之一,理性的功能在于使其基本原则更趋理性化;(5)关于人的意志和行为。唯理派认为,人具有行为能力,也具有属于自身的意志。经典派(包括前定论者)认为,人的意志和行为都是由真主所创造,由真主决定的。人生来就不具备自身的行为能力,后天也不能获得这种能力。艾什尔里派则认为,行为的创造和行为的获取不是一回事,行为的创造主体是真主,人只是行为能力的获得者而已。事、物的发生和产生归结于人所获得的能
力。人所获得的这种能力也包括区分正确与谬误的能力,因此,当人在获取能力并采取行为时,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以上所列清楚地表明了艾什尔里派之于唯理派和经典派之间的折衷倾向。站在这一折衷的立场上,艾什尔里派不仅与唯理派、经典派观点相左,而且对世俗哲学也持温柔的拒绝态度。
四、艾什尔里派的政治思想
尽管艾什尔里派仅仅是一个教义学派,政治问题并不是其所热衷于研究的主题。但伊斯兰教在进入现代之前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离过,且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政权起,整个中世纪在伊斯兰地区建立的任何一个政权,几乎都是政教合一模式的,因此,教义学派在论述教义的同时,论及政治亦在情理之中,艾什尔里派也不例外。公元11世纪后,艾什尔里派得到塞尔柱当局的支持,使该派更富政治色彩。
与伊斯兰教其他派别一样,艾什尔里派的政治思想也主要体现在伊玛目理论上。艾什尔里派认为伊玛目问题属于教法学范畴,艾什尔里派教义学家巴格达迪总结为以下几点:在任何情况下伊玛目的存在都是必须的。针对什叶派隐遁伊玛目一说,艾什尔里派更加强调在世伊玛目的必要性,认为在世伊玛目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还认为,对于穆斯林而言,一个时期只允许存在一个伊玛目。然而,两个区域如相隔甚远,并确已造成管理不便,则可同时存在两个伊玛目;伊玛目是执掌国家事务的统领,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必须拥有足以创制的智慧及与之相应的丰富知识,必须公正处事,必须施政无误且善于谋划,必须是古莱氏之后裔。伊玛目应由选举产生而非指定。巴格达迪的“双伊玛目”主张虽然与该派的主流思想有分歧,但从中更可看到,作为艾什尔里派的知名学者是如何娴熟运用该派的中道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双伊玛目”主张的实质就是出于对现实的默认——即阿拔斯王朝时期在巴格达哈里发政权存在的同时,还存在着安达卢西亚后倭马亚哈里发政权。
艾什尔里派的另一位斗士巴基拉尼(al-Baqilani?~1013年)就伊玛目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更加强调伊玛目的从政能力,如将精通法律、娴熟军事也列为伊玛目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伊斯兰教、惩处暴政、为民除害、保护边境完整等方面对伊玛目提出要求。与此同时,巴基拉尼还对罢免伊玛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旦伊玛目在信仰问题上出现偏差,或因失去理智而致使穆斯林民族利益蒙受损害,或因长期患病不能施政,或不幸落入敌人之手成为俘虏,都应接受罢免。而面对伊玛目犯有诸如生活腐化、贪污或渎职等错误,巴基拉尼则不认为构成足以罢免其伊玛目职位的理由。他的这一观念对以后出现的赛莱菲耶派人士也曾产生过影响,如赛莱菲耶人士认为“腐败乃至暴虐的政权可以予以批评,也可以表示反对,但它毕竟是合法的,应该服从而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推翻它”。
从以上所述艾什尔里派的政治思想中可以看出,尽管它也强调伊玛目的必须性,但是面对现实,它所采取的态度则是温和的;尽管它对伊玛目从政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对伊玛目犯有不属于信仰、政治性错误时,却又持相对的“怀柔”态度,而这种“温和”和“怀柔”也印证了该派折衷主义的思想基调。
五、结语
艾什尔里为艾什尔里派的折衷主义划定了方圆准则。然而就该派的发展而言,并没有因为艾什尔里的谢世而停止。在艾什尔里之后,至少有四位艾什尔里派人士可被誉为该派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旗手,他们是上文提到的巴基拉尼、巴格达迪以及朱韦尼(al-Juwaini 1028~1085年)和安萨里(al-Ghazzali,1058~1111年)。
艾什尔里派的观点被逊尼派人士称为“中间主义”,即它不效仿穆尔太齐赖派过度粉饰“理性”乃至视“理性”为最高权威,可对所有事务作出裁决。同时,它也不像经典派那般一味排斥“类比”。艾什尔里派认为维护伊斯兰教并不意味着否定“理性”,相反,宗教可以在正确的理性支持下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因此,宗教和理性不应成为一对矛盾,即以理性来阐释(而非评判)经典,使理性服务于宗教。艾什尔里派的这一观点在各教派经历了公元9世纪的“动乱”后,仍得到了各教派的一致认同,尤其得到了四大教法学派的认同,这也充分说明了艾什尔里派所倡导的中道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责任编辑: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