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君
有“浪漫”就有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一二单元的古典诗歌当中,有几首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有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有了一幅幅人间少有的美丽画卷。所以,我们可以跟着“浪漫”去寻美。
那里有峻洁纯美的人格力量
——《离骚(节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赏析
还得从这个作品的写作背景说起。楚国当时的政局非常黑暗。楚怀王昏庸无能,既不能励精图治,又不擅择贤用人。在他的周围,聚集的是一批误国奸佞:上官大夫、靳尚、子椒以及儿子子兰、王后郑袖。怀王曾一度任用屈原,但听信谗言,疏远甚至放逐了这个真正为楚国富强尽心尽力的臣子。此时,屈原已到了非常绝望的境地。他的情感和思想只能熔铸在《离骚》中。《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节选)》写屈原本是“帝高阳之苗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但还不止于此,他还有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具备如此多美好的品质,已经凸显出诗人超越流俗的高洁形象。然而,诗人的光辉人格,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未悔;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衷不改。理想最终破灭,他便以死殉国。《离骚》塑造的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已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屈原精神表现于古代,也发扬于当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一种精神。屈原之后,如北宋的杨业,南宋的岳飞、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南明的夏完淳,清朝的林则徐、邓世昌,到中国共产党的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他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让站在他们面前的刽子手吓得发抖。屈原长眠九泉两千多年后,居然在20世纪中叶“活”了过来,登上“波音”漂洋过海。潇洒地走进号称文明国度的西方世界,闯进神圣的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书斋,磁铁般地吸引他们拥抱他、崇拜他、研究他。
这就是峻洁纯美的人格力量。
那里有甜蜜美好的不朽爱情
——《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赏析
《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逼他们离异。兰芝被遣回家,哥哥不顾兄妹之情,逼妹妹改嫁。她知道娘家也呆不下去,便内怀死志。最后兰芝仲卿双双殉情。可以说是焦母、刘兄导致了兰芝仲卿的爱情悲剧。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刘兄趋炎附势、冷酷无情。这两个反面人物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
现实中,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会受到封建礼教的破坏,所以创作者们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想象中的美丽画面。那里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兰芝和仲卿,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这里再没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无理压迫;再也没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冷酷质问。在这里,兰芝和仲卿的爱情可以不朽。
由此可见,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实际上是对叛逆者的歌颂,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我们知道,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夫妻殉情的故事中,这类优美的幻想是颇不少见的,如韩凭夫妇、陆东美夫妇,以及晋以后流行的梁祝化蝶等。
一对对有情人,因为有了“浪漫”才能长相厮守。
那里有幻化美丽的神仙世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浪漫主义表现手
法赏析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同时,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他在这种情况下的发愤之作。
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幻化美丽的神仙世界。那里有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那里有啼叫的猿猴,奏乐的老虎,拉车的鸾凤;那里有连云的石阶,半壁的红日,缤纷的山花;那里有青青的云天,蒙蒙的水面,弯弯的山路;那里有熊咆龙吟,电光霹雳,洞天石扉,空中楼阁,如麻仙人,霓衣风马——画中景物幽雅恍惚、光怪陆离,诗人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难怪杜甫这样评论李白:“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里没有朝廷的腐败、权贵的排挤、难消的块垒。这里只有浪漫主义带给我们的神仙世界。
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作者不是为了写幻想而写幻想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尽管这种情绪里也有感伤和逃避,但“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幻想在这灯里才生动起来。
这种神仙思想,唐代许多文人都有,如王勃、白居易、李商隐等人。这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唐诗里还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如李白笔下的泰山、莲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形象。
一个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因为有了“浪漫”才得以鲜活。
有“浪漫”就有美,这也正是我们跟着“浪漫”去寻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