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风(美国)
怀才不遇的苦恼
许多从国内来的优秀留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界工作,虽然“武功”(技术)高强,但是常常感觉施展不开,有怀才不遇的困惑。相反地,那些同是从亚洲来的印度同事们,倒是颇能得心应手,表现卓越,甚至平步青云。
当然,这中间肯定有语言的因素,因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就是英语。况且,位子爬得高并不等于工作成绩好。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诀窍呢?
职场上竞争激烈,每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们以为表现优异的人,大概都是天生异禀。但凯利教授的研究(注)却发现,工作杰出与否,与能力往往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有趣的例子
莱莱和亨利两人,都是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他们的背景非常相似,GPA平均(成绩数点)都是3.8(4.0是满分),都是名校电机系毕业,都在计算机公司作过暑期实习生,都有耀眼有力的推荐信。在新进公司的六个月训练期中,他们也上相同的课程。
但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却是南辕北辙。
亨利总是勤勤恳恳,安静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好像是在做毕业论文,或是在准备律师资格考试。为了熟悉新观念,他收集了许多技术性的资料。除非上洗手间或是开会议,他足不出户。用中国人的眼光,他真称得上是标准的劳模了。他当时告诉自己:“到头来,最重要的是向同事证明,我在技术上是多么的杰出。”
莱莱每天花三个小时作指定的作业和技术训练。她使用余下的时间,与亨利完全不同。她尽量找机会与同事交往,介绍自己,询问他们工作的内容。如果有任何人因为赶进度,受到压力,她都会主动地去帮忙。因此,她赢得了普遍的好感。
有一次,一个复杂的软件包,每台个人计算机上都必须安装。这向来需要每个人自己耗神安装。莱莱在作实习生时,曾做过这费力的工作。为了不让每个人都经历一遍这样的苦恼,她自告奋勇地替所有的人安装。
然而她发现,安装比她所想象得更艰难,本来预计四天完成的工作,竟然花了她两周的时间。当时她有很多借口放弃,但她坚持到底。而且,为了不延误份内的工作,她有好几天都在加班。
六个月以后,他们都成功地完成了训练和指定的作业。在技术上,亨利可能还稍微领先。但是同事们认为,他虽然是个好人,却独善其身;虽然技术熟练,却不懂与他人分享,他好像还生活在学校里,只注重个人的表现。
莱莱可就不一样。她积极解决全组难题的主动性受到了肯定。仅仅六个月的时间,她已经像识途老马。经理们也注意到她的突出表现,打算培养她作中坚干部。
极大多数人都以为,能否成为明星雇员,取决于先天的认知能力,或是社交能力,或是组织能力。其实,明星是塑造的,不是天生的。如何将才干转换为成果,关键是恰当的工作态度。
优秀的专业人士
要在工作上有杰出表现,当然必须具备一些先决条件,这人必须有志向(企图心),重视成果,而不只求作好公关;他必须目标清楚,做事有计划,不被外界主导日程;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胜任工作。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才能讨论如何有杰出的表现。笔者参照凯利的九大策略,加上个人的经验,浓缩出下面四点,以供参考。
主动助他人
有人或许会为亨利抱不平,认为莱莱占了个性外向的便宜。真是这样吗?其实,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主动性方面。
一般人观念中,采取主动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或是自告奋勇,做些小区服务(如参与公司年终的慈善募捐)。亨利就认为自己非常主动:“为了在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我主动地收集了许多最新的技术资料和软件工具。”
但是,莱莱了解,主动不只是做好事,也不只是自我进深。优秀工程师的主动是,在不影响份内工作下,寻求超越份内工作,但又与业务有关的责任;为了同事或整体业务的进度,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当一些重要而无人负责的新任务出现,在暧昧的职责夹缝中,主动地投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论形势如何为难,坚持完成起初的承诺。
人人都想中大奖(例如发明新产品),却常忽视点滴的累积。在现实生活里,大成就多是小成就的累积。在小事上有担当、肯冒险,为了完成计划,肯主动担负责任,这正是每个公司最需要的雇员。
扩大影响圈
与顶头上司的关系无比重要。因此,保持畅通的沟通管道,得到上级的支持,是成功的要素。另一方面,只重视这种直线关系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今天公司决策上的复杂性,和关系上的多面性。
国人有个观念,认为“武功”越高强就越不可露相,高人应当“封剑归隐”,而不是在“江湖”争名夺利。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不善于沟通可能还是一种美德。
问题是,“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这种观念若照搬到海外,就行不通了,必得改变才行。
例如,我们若要推展一个新的构想,就不能满足于国人式的孤芳自赏,认为你们若是不能欣赏,那是你们没有眼力。这在海外职场上,铁定是行不通的。况且,多数人对新想法都有排斥性。且任何改变都会影响一些既得利益的团体。要是说服了顶头上司,他可能还是孤掌难鸣。要是说服了大老板,他可能还是缺乏基层的支持。
所以,如果期望构想受到重视,必得扩大影响圈子。不但要说服自己所在系统,还要说服所有相关的部门。所以,与各部门实力人物(例如有专业知识者)培养良好的互信关系,事前和事后的征询,都是很重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对方的立场和对方关心的问题。人容易具有“隧道视野”,只能从自己狭窄的角度来看问题。优秀的专业人士则可以跳出自己的框框,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思维,我的顾客会如何想?我的对手会如何想?我的同事又会如何想?
建立这种征询网,具有多重的价值。它不是为了传递谣言,而是得到专家意见。现在分工细密,一个人不可能具备所有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或数据。这个征询网可以补足我们的漏洞与盲点,帮助我们事半功倍。
为了做到这些,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我们应当针对沟通对象的角色和背景,准备我们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不要对任何人都一通台词用到底。为了了解对方的问题是什么,就要学习主动聆听的艺术。不会聆听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把握不住别人思考的重点。
我们一方面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构想,一方面又要能够不执着一己的立场,知道如何取舍交换,造成双赢。欠缺这种能耐,可能是华人最大的弱点。
这是一种大处着眼的办事方法。大处着眼可以帮助我们不急功近利。许多人恨不得坐直升机上腾,为了急于推行自己的构想,不惜“过关斩将,鲜血淋漓”。大处着眼使我们平心静气,不至于因小失大。
跟随与领导
在职场上表现不良,不能发挥,大部分是因为人际关系出问题。而其中最尖锐的,莫过于上司与下属间的关系。
一般人心目中好的下属,是一个凡事听命,对领导不造成威胁的人。优秀的雇员却知道,如何作个更积极的跟随者。他甘愿居于次位。他的着眼点不是自己出头,而是如何解决团队的问题,使得老板更为成功。
在另一方面,一般人所佩服的强势领导是,具有伟大的远见,慑人的魅力和耀眼的履历表。然而这样的人多半才华出众,有膨胀的自我,精于权术,喜欢发号施令,操控他人。
可是,执行任何一个业务,若是有个人英雄主义作祟,必定会困难重重。反之若是整个团队都能有拥有感,那推行起来就顺利得多。优秀的专业人士是一个没有大牌姿态的人,不会自以为高人一等。工作目标、时间表、各人的职责和工作成绩,都应当是全体共同拥有的。
优秀的专业人士的领导方式,必须建立在内行和感化的基础上。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用权势压人也远不如用影响力服人。领导的目的,是要说服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而团结一致。领导的作用则包括协助团队建立清楚的目标和方向,建立互信,提高工作热忱,并发掘足够的资源以完成任务。
优秀的领导者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他不会只关心自己的构想、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他必会把队友的需要、才干和抱负,作为考虑的因素;在与队友并肩奋斗中,在共同挑灯夜战中,他拥有了凝聚力。
他会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承认未必充分了解队友的能力。因此,他不会只按照自己的假设去作决定;他会客观地、主动地去发掘队友的兴趣和专长;他能够把成功和荣誉归给整个团队,而把失误归于自己。
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喜欢找自己的舒适区,专做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专心当然是件好事,不专心很难有成就。但是守成不变肯定不是好事。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就必须花点时间,走出自己的天地,多了解本分以外的相关领域。
专业人士往往见树不见林。因此,要有意识地增加带宽,训练多层面的思维方式,不要只停留在技术细节的层面,或只停留在概念、宏观的层面,在工作上不可单向思考,要有多维度的
知识面。
要在职场中领先,就必得花时间研读商业书报,参加专业会议,以了解最新的动态和新技术可能造成的断层。商场上的剧变和转型,往往是受到这种断层的冲击。例如欧洲品管新标准“ISO 9000”的设立、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大型积体电路的引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引进等等,都在工业界造成了断层,在商场上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现象。能够提早意识断层的来临,就能提早开创契机。这所靠的就是能够不故步自封、把握住前瞻性的信息。
当然这些大变局不是每天都会碰到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对变化敏感,要能把握住趋势,要学习触类旁通。我们要训练将外界的变化与本身的工作联机,找到关联点,能够将新知落实,不要只是一窝蜂赶时髦,而成了“战场上的枯骨”。例如,国际互联网一方面带来了商业上的质变,引进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但它也带来了泡沫经济,带来了失业和多少破碎的创业梦。
最终影响高度的限制
天下事很少有一蹴而就的,靠的多是长年的集腋成裘。想要出人头地,一定要知道自己往哪里去,要有(比如三年到五年的)计划;也一定要有良师益友,帮助自我充实、自我改造,朝着目标迈进。
如果仔细想想本文所建议的四点,你或许会发现,这些工作态度并不只是一些技巧,它还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再仔细想想,我们在事业上发展的高度,其实更受着我们品格的影响和限制。
人的个性、习惯虽很难改变,但若从行为表现入手,以坚强的意志力,加上不断的学习,还是可以逐渐改变的。
真正难改的是品格。品格关系着个人基本的动机、价值观和自我的内涵。没有品格而去做,就缺乏真实感。那种自然流露的乐意助人、尊重别人意见、愿意聆听、把荣誉与人分享的美德,可不就是优秀工程师的特性吗?
在逆境中,或是在险恶的环境里,需要的不只是做事的手腕,更需要承担责任和不畏艰险的勇气。例如,在甘冒众怒的形势下,说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件易事。此时,那人真正的自我,他的品格和他的世界观,将会决定他的选择。
人性都是脆弱的,也都是自我本位的,很容易选择最小阻力的道路。若是没有坚强的信仰和道德的力量,是很难坚持立场的。若是缺乏了这种力量,人就有了“方便道德”的倾向,容易失去一致性和透明性,甚至一生会受到内在盲点的蒙蔽,很难有自我突破。
更深一层来看,一些因坚持原则而令人厌烦的人,终至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希望受欢迎的人,却常常让人轻视。在如此矛盾的现象里,不正能看出人生的真理吗?
想在职场上成就特出,需要长期的训练,要在追求中不失落自我、失落灵魂,那需要的就是品格了。
请问,你的信仰能够赋予你不屈的勇气和无私的品格吗?
注:Robert E. Kelley,“Becoming a Star Engineer”, IEEE Spectrum, Oct. 1999。作者罗伯特·凯利为卡内基美伦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凯利教授著述颇丰,1998年的名著《如何成为职场上的明星:达致成功的九个突破性策略》,荣列多个畅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