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是一种力量

2007-12-29 00:00:00翁建平
中学生天地(A版) 2007年5期


  姓名:欧苏红
  年龄:15岁
  学校:浙江省象山县墙头学校
  
  这一切都要从几年前那个伤心的周末说起。
  那天下午放学时,欧苏红心情很好,因为作业已经早早地做完,她邀请了几位小伙伴到自家后院的老桂花树下去玩。欧苏红的家在大雷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苏红记忆里,她出生时,这棵树就在那里了。它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夏天在这里乘凉,秋天闻满树花香,小苏红和伙伴们在树下玩耍、聊天,老树像一位长者注视着她一路成长,又像一位朋友陪伴她度过快乐的童年。
  可是这次当她们来到后院的时候,苏红惊呆了。哪里还有大树的影子!只剩下一个丑陋的大坑。苏红赶紧跑去问爸爸。爸爸告诉她,村干部带来的几个人把它买走了。苏红哭了,小伙伴们也陪着她流泪,她们在空荡荡的大坑前站了好久。
  晚上,苏红听大人们说,树被移走的时候,工人们生生地锯断了很多枝干。她的心里又是一阵结结实实的痛。一个倔强的念头浮现在脑海:我要把它找回来!
  她向长辈们打听,才知道农村里很多大树都被移到城里去搞绿化了。这是欧苏红第一次听说“大树农转非”的事。她很气愤,也有点疑惑:城里要绿化,就非得挖掉我们的树吗?她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欧苏红决定发动成立调研小组,对“大树农转非”的利弊问题来一个刨根问底。
  小组成员翻山越岭,访问了十几个村庄,亲眼看到了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亲耳听到了村民、山民们的不满和无奈;他们来到城市,发现那些原本在农村里长得好好的大树在城里却冬要“穿衣”,夏要遮阳,弱不禁风,而且死亡率极高;他们查资料、访专家,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一同苦想对策……
  事实,数据,忧思,对策……这个女孩子最初的激与愤在调研中慢慢沉淀下来。别的同学在休息、在游戏、在复习功课的时候,她和伙伴们在调查、在统计、在访问。辛苦一年多的成果是一篇征服了很多人的科技论文——《“大树农转非”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篇论文通过县人大代表成了人大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回应,甚至引起了林业厅厅长的关注。今年,这篇论文又获得了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一等奖,欧苏红本人也被评为“创新之星”。
  欧苏红马上要上初二了,她说她得专心致志地读书了。但她却老惦记她的老桂花树朋友:不知道它现在在哪里,也不知道它在城里活得好不好?
  
  欧苏红语录
  
  冥冥中有一种动力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欧苏红当初在班上提出调研的想法时,立刻有20多位同学兴奋地报名参加。第一次实地考察,正赶上大热天。“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要这样?”当发现这个行动枯燥远多于有趣时,不少同学退出了,最后只有三位同学坚持了下来。苏红告诉记者,他们三个人都曾为大树心痛过,这是其他同学不曾体验过的。
  我也希望城市和我们农村一样美。
  苏红不仅关心农村的大树,同时也为城市的绿化想出了不少办法。她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树林,忽然想到可以在城市绿地里用“密植”的方法种树,等它们长大一些后,移植一部分到城市的别处。她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论文中。
  你是记者,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记者在和苏红的对话中,提到自己在城里早就看到过从农村移来的大树成批死亡的现象,苏红马上反问了这样一句话。这让记者惭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