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东新路上,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城中村”,人们习惯把这里的房子叫做“农民房”。每天早上,人们都会看见一个高个子少年骑着自行车在这片迷宫般的“农民房”中间飞快地穿行,自行车后座上夹着一只旧篮球。不上课的时间里,这男孩骑着车穿梭往来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在这片“城中村”周边的大街小巷中,不同的是,自行车后座上“搭载”的不是篮球,而是盒饭。
刘欧奇的正式身份是杭州青春中学的初二学生,而对东新园社区的很多居民来说,他们更熟悉欧奇的另一个身份——“玉米地土菜馆”送外卖的小工。当欧奇的同学们都习惯于从东新路这条主干道前往学校的时候,这个多年的“外卖工”已经摸索总结出了从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线。
“玉米地”是欧奇的父母开的,这是一家小小的但是干净明亮的家常菜馆。当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欧奇的妈妈,这个饭店的老板娘兼采购兼“洗碗大姐”刚刚出门买菜回来。欧奇从饭店二楼自己的房间里跑下来。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子皮肤黝黑,有一对可爱的小眼睛,仿佛是从宫崎骏漫画里跑出来的挺拔、朴实又腼腆的乡村少年。
欧奇的老家在浙江一个叫磐安的小县城。小学二年级时,他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到了杭州。和许多从乡下转学到大城市的孩子一样,欧奇也对城里的一切有些拙于应付。面对采访,他显得沉默、木讷,每句话基本上不会超过10个字,直到谈起篮球。
四年级时,欧奇因为个子高被体育老师选进了学校篮球队,在这之前,他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过篮球赛,不讨厌,但也谈不上喜欢,“但是老师让我去,我就去了。”这个由体育老师临时组建起来的篮球队没什么比赛任务,每天放学后无外乎进行一些基本动作和队内对抗的训练,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枯燥的训练,竟让欧奇一头扎进了他的篮球世界。
看过《灌篮高手》的人肯定记得安西教练对樱木花道的魔鬼投篮训练,欧奇的启蒙教练对队员的训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曾要求队员在半个小时内连续定点投篮,进100个才算合格。这个我们听起来单调乏味而且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深深吸引了欧奇。于是在无数个早起的清晨和放学后的黄昏,在无数个给顾客送外卖的间隙,他在篮筐下无数次地瞄准、投篮……终于,在某堂训练课上,他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漂亮地完成了100个定点投篮。
和那些也迷恋篮球的城市少年不同,欧奇从来都没有名牌的篮球、球服和球鞋。他开始打球的时候,家里的经济还比较拮据,爸爸又完全是个篮球门外汉,给欧奇买的都是杂货市场上8块钱一只的篮球。欧奇就用这样的球一直从小学打到现在,球磨破了一只又一只,欧奇的球技日见长进,他似乎在用行动告诉别人:用“菜鸟级”的装备,一样可以打出“骨灰级”的水平。
在赛场上也是一样。你从来见不到欧奇耍那些复杂的舞蹈般的胯下运球,但就在对手快要忘记他的存在时,他却用快速的移动甩开对手,一个娴熟的带球上篮,或一个突然的转身跳投,干净利索地拿下2分。他似乎在告诉对手:没有花哨的动作,一样可以打出漂亮的篮球。
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少年,一踏进篮球场,就像回归江湖的水生植物一样完全舒展开来,脸上会因为对抗闪现坚毅,因为失误露出懊恼,因为胜利绽放笑容。就这样,欧奇从一个貌不惊人的农村小子成长为同学们眼中的篮球酷哥。现在他是他们队里的队长,有时还兼任教练员,是队里当仁不让的老大。
今年暑假,欧奇他们队上了报纸。作为唯一一支初中生队,他们报名参加了杭州市的一项青少年街头篮球大赛。面对比他们高大得多的对手,他们毫不畏惧,甚至还漂亮地赢了一场。虽然没能晋级复赛,但他们较高的投球命中率除了给那些本来轻视他们的对手造成不小的压力之外,也吸引了赛事裁判的目光。“我们打完第三场要走的时候,裁判过来鼓励我们,要我们明年继续来参赛。”
比赛结束的第二天,欧奇带着行李住进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参加了由美国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教练员执教的杨柏翰青少年篮球训练营。训练营结束前,教练奥康纳这样评价刘欧奇:“是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训练。”当这个老外知道欧奇梦想成为一名CBA球员时,半开玩笑地对欧奇说:“我会告诉我的好友王非(CBA教练),这里有个很棒的小伙等着他。”
不知道王非会不会真的来找欧奇,但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欧奇依然每天穿过弯弯曲曲的“城中村”的小街上学放学,依然为怎么都搞不上去的学习成绩而头疼,依然在父母的小饭店生意火爆的时候担当一下送外卖的“重任”,一空下来,这个少年的身影依然会出现在篮球架下,一遍遍运球,一次次投篮,把更多的汗水洒在这一块属于他自己的青春地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