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疗效观察

2007-12-29 00:00:00吴映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年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小儿腹泻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14-01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全部观察病例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
  
  1.2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0例,均为2000年~2005年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我科病例。年龄3月~3岁之间的婴幼儿,病程在2周以内的急性腹泻病儿,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60例,中西药组60例。治疗前临床资料见表1,治疗前检验结果见表2,2组资料经X2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中医辨证中西药组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分为寒湿型、湿热型、脾虚型3型。表寒里湿型:症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有力。湿热型:症见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脾虚型:症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沉无力。
  
  2 治疗方法
  
  西药组:①根据脱水的性质、脱水的程度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②对大便化验粘液、脓血便者,选用头孢呋辛钠,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mg,静脉滴注;③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中西药组:①根据脱水的性质、脱水的程度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②对大便化验粘液、脓血便者,选用头孢呋辛钠,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mg,静脉滴注;③中药:根据临床证候辨证施治。表寒里湿型: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葛根4~8g,藿香4~8g,紫苏4~6g,白术4~8g,薏仁4~8g,茯苓4~8g,陈皮4~8g。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清肠止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处方:葛根4~8g,藿香4~8g,黄芩4~8g,黄连3~6g,车前草4~8g,薏仁4~8g,扁豆4~8g,半夏4~6g,神曲4~8g,麦芽4~8g。脾虚型:治以健脾止泻,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处方:葛根4~8g,藿香4~8g,白术4~8g,茯苓4~8g,扁豆4~8g,淮药4~8g,薏苡4~8g,莲子仁4~8g,车前草4~8g,炒谷麦芽4~8g,神曲4~8g,木香3~6g。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治疗24~48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48~72h,大便次数才减少到≤2次/日,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后72h,腹泻次数仍>2次/日,或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更换药物者。
  
  3.2治疗结果见表3。
  
  4 讨论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为主,其病变在于脾胃,所以有“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之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调理脾胃为原则,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分辨寒热、审查虚实。我们在临床上根据本病不同的证候分为寒湿、湿热、脾虚三种证型进行辨治,而且各类证型均以葛根为主药,配伍其他方药取得较好疗效。寒湿型: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清肠止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脾虚型:治以健脾止泻,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通过西药补充水电解质、抗感染,辅以中药分型论治,临床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2]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判定的疗效评定标准[J].实用儿科杂志,1992,7(5):261.
  
  (收稿日期:200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