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菌作用研究思路

2007-12-29 00:00:00王一平郭世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年6期


  摘要:中药抗茵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中药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是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中药抗茵;抗感染;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05—03
  
  抗生素的使用使人类许多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增加,降低了现有抗生素的效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减少耐药菌株的生成和研制新的抗菌药物已成为21世纪医学界的重要课题。尽管科学家努力研究和制造更广谱、作用更强的抗生素,但新抗生素的产生明显跟不上耐药菌株形成的速度,而且研制一个新的抗生素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都非常之大。中药几千年来为中国人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现代预防和控制细菌性感染疾病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中药的特殊性,细菌较少对中药产生耐药,因此,研究和开发抗菌中药对解决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抗生素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且费用低廉。笔者就近年来中药抗菌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 中药的抗菌作用现状
  
  1.1中药的抗菌作用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大量的中草药进行了抑菌作用的筛选,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有很大进展。但研究较多的仍是真菌,对一些药敏性低的耐药细菌,目前多应用抗生素。而中药方面的研究较少。如有“天然耐药菌”之称的绿脓杆菌对许多抗生素都不敏感,有文献报导,中草药抗绿脓杆菌颇有前途,采用打孔法和试管法,陈星灿从14味中草药中筛选出五倍子、丁香及乌梅等中药,研究出其对福氏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测出各药物的最小杀菌浓度。中药作为外用抗感染药也收到较好疗效。复合烧伤油主要成份有黄柏、黄芩、丹参、川芎、当归、乳香等,以麻油和蜂蜡作基质。林国福等观察了该药外用对深二度烫伤创面的抗感染作用,显示复合烧伤油具有明显的创面抑菌作用。胡领娟用千里光治疗外伤性皮肤感染11例,全部患者均为应用抗生素过敏治疗无效者,作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经千里光治疗后,12天11例全部愈合。验方祛癣洗剂由紫地榆、白鲜皮、川椒、百部、地肤子、土槿皮、羌活、蛇床子、黄柏、苦参组成。谢淑霞等采用试管内药基法分别测定祛癣洗剂中各单味中草药及其组成的3种不同方剂对我国南方常见的10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祛癣洗剂组方中的10种中药有不同的抑菌谱,其抑菌MIC为18%~39%,对白念珠菌均无抑菌效果;组成的3种不同方剂,抑菌MIC分别为11.25%,6.25%,10.0%。目前对中草药的抗菌作用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有很大进展。
  1.2中药抗菌研究中的认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药著作被后世奉为中医经典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多数症、证的描述与现代的感染性疾病十分相似,并且记载了大量的方、药。经受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临床验证,不少方剂至今仍广为应用。现有不少学者经研究认为,《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实际上就是一部感染性疾病的专著。表明中医学在抗感染治疗学上的巨大成就。作为今人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这一瑰宝时应充分发掘这方面的资源。在中医经典著作中葛根芩连汤,其方解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Nlu2tAQDLCYE5djXJ15wnqm9piVNJERxJc0fPjNIJeU=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人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而现代研究则表明,余林中通过对葛根芩连汤(GQD)各配伍组合对肺炎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差异来探讨其配伍规律。采用液体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各煎液对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各配伍组合后的药效学改变。结果各配伍煎液的MIC不全相同。各配伍组合水煎液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不全相同;在全方中,抑菌作用药物主要为黄连与黄芩,炙甘草与葛根无明显抑菌作用;两药与黄芩、黄连配伍时对其抑菌拮抗作用不同。在人类面临细菌耐药性或抗生素不良反应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对中药抗感染药物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将对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现代医学中以单纯抗菌为主要指标的抗感染治疗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中药抗感染的作用与单一的西药抗感染的作用不同,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1.3中药抗菌研究中的认识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治疗过程中包含了:微生物一机体功能状态一药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完整的抗感染治疗应全面地解决这些矛盾。西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侧重于药物一微生物关系。近年来源于单纯解决药物与微生物关系的不足,西药界人士已经注意到综合治疗在抗感染治疗中的意义与作用。中药抗菌研究是在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确有疗效的基础上进行的。中药应用历来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与现代医学近年来所提倡的综合治疗是相通的。因此对中药抗菌研究应关注感染性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然而就中药抗菌研究的现有资料而言,关于药物一微生物的研究较多,而其它方面很少。这说明,对中药抗菌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基本上与化疗药物等同。并未揭示中药抗菌的全貌,此时盖棺定论为时尚早,这是源于对中药抗菌研究认识方面不全面所致,是该研究领域的误区之一。中药抗菌研究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从全面研究药物一微生物一机体间相关系来阐明中药抗菌作用。现有的中药复方抗菌研究资料相对于单味药来讲可谓凤毛麟角,这与中药应用的客观现状不符合。中药应用绝大多数是复方,单味药在少数情况下才使用。这是中药抗菌研究的误区之二。故加强中药复方抗菌研究才是最大程度上的实事求是。研究资料多集中于单味中药抗菌的药效学研究,涉及到抗菌机制作用的物质基础,乃至药动学研究则鲜见。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与资料。中药抗菌机制、药动学参数的缺乏不足以形成对中药抗菌的系统研究。这是目前中药抗菌研究的误区之三。因此应以药物效应作用机制、作用物质基础药动学上对中药抗菌进行系统的研究。
  
  2中药抗菌研究方法思路
  
  2.1中药抗菌感染研究方法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研究对象(方剂选择)和研究方法。目前有关中医药研究方法论是制约研究开展和深入的一个关键因素。中药抗感染的重要途径是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治则的“扶正祛邪”观念就是以提高机体正气,抵御邪气入侵。这与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感染的观念相通。因此研究中药抗菌作用应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入手,在药理及临床实验观察中应综合药物一微生物一机体相互关联因素,多角度分析抗菌作用机制。如欧江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肿节风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24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24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肿节风不仅对致病微生物有直接作用,而且还具有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联合运用肿节风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又如提毒生肌散联合中药抗菌1号治疗压疮,将6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提毒生肌散加中药抗菌1号局部外敷;对照组用中药抗菌1号加头孢拉定粉剂外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及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刘永松对百蕊草的抑菌作用做了相关验证性实验,发现致病菌对其敏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金葡菌、嗜水气单胞菌、枯草芽胞杆菌、蜡状芽胞杆菌、藤黄八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同时还发现,百蕊草提取物对不同试验敏感细菌的MIC。小鼠体内试验研究表明,百蕊草素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棉球所致的肉芽肿;对浓氨水引致的小鼠咳嗽有显著的止咳作用,可延长小鼠的咳嗽时间间隔及咳嗽的潜伏期,此外还能增强小鼠的胸腺免疫功能,且高剂量百蕊草素还可提高IgG含量。
  2.2中药抗菌作用与制剂工艺相关中药抗菌感染研究还要从提取工艺及制剂质量考虑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提取工艺条件的不同,中药活性物质溶出就会发生质量变化,并影响抗菌作用。如付婷婷从中药筛选治疗阴道炎的抗菌组方:应用中医验方,通过平板稀释法和KB纸片法测定不同pH条件下中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白色念球菌的抑菌效果。选择苦参、蛇床子、川椒和黄柏的提取物为组方成分,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各组分的最佳比例。建立小鼠、大鼠阴道炎模型,通过在体实验观察组方的抑菌效果。结果:中药组分的比例不同,其抑菌效果也不同。在pH6的条件下,1ml药液中含10%1蛇床子,川椒(2:1)共提挥发油,苦参和黄柏醇提物各5%1时组方的抑菌效果最好。冲药方剂中的各药有协同作用,同浓度比较,方剂的抗菌谱及抑菌MIC优于单味中药;而随着组成的改变,不同的方剂抑菌的MIC也随着改变。褥疮康复散主要成分系由石灰炒大黄而成大黄炭,另加少量冰片制成的散剂。王春培以青霉素、链霉素作对照,对褥疮康复散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褥疮康复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近于青霉素和链霉素,而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3小结
  
  中药抗菌作用可以表述为中药抗细菌感染研究包括了药物一微生物一机体间辨证关系似更确切,在研究中应加强复方的研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物质基础,药动学的再次研究,才有利于全面了解和阐明中药抗细菌感染作用。
  中药抗细菌感染研究应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与体外抑菌实验相结合方法为主导方向,深入、广泛地探索中药抗菌作用机制,中药内服、外用制剂抑菌实验的大量数据均体现了这一特殊性,中药的抗菌、抗感染药效多是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应将中药对细菌抑制、灭活的部位与作用于人体系统的部位相关性作为研究的基础,分析和评价中药抗菌作用的性质、强度。综合药物—微生物—机体相互关联因素。以制剂工艺及药代动力学观察分析。才能对其抗菌作用客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