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的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作为首要的主导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只有从多个途径凸显创新,才能实现四川信息产业的更新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更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业;区域经济
一、信息产业成为四川主导产业的必然性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和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1]今天的四川,已明确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五大产业。电子信息位居第一位,也充分反映出了四川有志在新经济浪潮中继续保持在西部经济的领先地位。
信息产业之所以成为四川主导产业,这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属性和区域特征所决定的。
作为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区域专门化生产部门,区域主导产业担负着全国或上一层次区域特定的经济职能,其产品的大部分交换到区外。四川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着较长的时间,已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四川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英特尔、爱立信、联想等在国际上卓有声名的一大批IT企业将其项目落户四川,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外向性特征。
在占有的资源和生产的情况来看,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不是偶然。四川信息产业的发展亦正是综合利用了四川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区域优势,形成了较明显的科教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因而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生产增长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看好。
电子信息产业在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中处于相当关键的一环,对于省内其它部门有较强烈的、广泛的关联扩散效应。它的发展,能带动一大批产业在本经济区域内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主导产业的关联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后向联系效应、前向联系效应、侧向联系效应和下向联系效应。后向联系效应指的是对与主导产业有直接供求联系的供方的带动作用,前向联系效应指的是对与主导产业有供求联系的需方的带动作用,而侧向联系效应主要指的是对与主导产业在劳动力使用上互补的产业和城市建设、文教卫生等基础部门的带动作用,下向联系效应指的是对区域自给性辅助产业的带动作用。四川是一个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在过去,曾长期以外延扩张作为发展之路,其结果是导致成本高、效益差、竞争力弱,而把信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正好起到了一个耦合川内其它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十六大报告明确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关系全局的首要任务,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确立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对于四川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二、科技创新是四川信息产业升级换代的现实需求
应该看到,尽管四川省早已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确定了重点发展五大类产品的产业化、建设国家级六大基地、建设一个西部最大的网络交接和信息交换服务中心、一个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目标;但必须看到,四川省的信息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从比重上看,四川信息产业仍然偏弱,与“一号工程”的地位不相符合。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从工业产业结构看,近年来,四川省加大了培育工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71%。但各支柱产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为5.9%,水电产业为4.8%,机械冶金产业为27.0%,医药化工产业为12.4%,饮料食品产业为21.4%,电子信息和水电产业所占比重还小。
而从区情来看,从四川的内部条件来看,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供给、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信息产业结构演进——我们的基础与东部地区以至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从外部环境来看,则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际分工、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区际利益分配体制和与区外的经济技术交流等多种影响因素——国家从通盘考虑东中西以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和谐发展,对于四川省的信息产业关注和支持力度自然降低。
在此情况下,问题的关键点集中到了科技创新这一点上。科学技术特别是原创性的科技创新是决定四川信息产业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加强人才培养、资本的高效运营和强化区际分工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另一方面,四川的信息产业结构也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四川的生产技术水平及其结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信息产业结构的现状。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四川信息产业升级的主因,是四川信息产业打破现有的不太理想状态,实现结构升级、引领先进的客观需求。[3]
三、加大四川信息产业中的科技创新力度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四川信息产业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要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引进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并将“创新”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含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含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1939年,他又指出:“创新实际上是经济系统中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由此不断更新。”熊彼特还明确指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并将发明引入经济系统的企业家称为“创新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风格或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如果不抓住机会开展创新,是“企业家的渎职行为”。因此,在四川省的信息产业中,必须要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升级换代。这既是指加强信息产业中的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更是指加快四川省各个领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设计、工艺、生产、仓储、营销、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出现,一方面需要企业的操作运行,而中国的现状是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积淀。四川省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天然的人才和科研基础。既有电子科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高专这样独立的信息专业类高校;更有四川大学、西南交大、成都理工等多所高校也建有信息专业类二级学院的普遍大好形势。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这些好的形势转化为优势。为此,企业与科研院校的“情投意合”极为重要,双方各主动迈出一步,则有了创新合作的更多可能。
三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四川省的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为此,更要在四川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力克服认识、体制、管理职能、工作作风、人才条件等五大障碍;强调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力度的企业应给予包括税收在内的一些优惠或奖励;从区位上来看,则要加快成都、绵阳、乐山、内江、宜宾、广元等重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产业聚集,激发更多的科技创新出现。
四要加大对信息产业的科技投入。应该说,四川省对于信息产业是非常重视的。譬如,2004年下半年,四川省即明确了有420亿信贷重点支持10大主导产业。为应对国家实施以控制投资规模过快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四川省政府在当年正式出台有关加强信贷协调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下半年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确保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根据指导意见,各地和各金融机构在产业支持方面,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现代中医药产业、重点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电、优质钢铁、钒钛新材料、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等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同时对省列80户重点优势企业、100户“小巨人”企业、煤炭等能源企业以及有订单、有市场、管理好、有效益、守信用、带动性强、就业面广的企业予以重点信贷支持。此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坚决限制信贷支持。但如何进一步把投入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和创新升级上值得重视。
五要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信息产业是一个智慧激荡、需要竞争与共享的产业,因此,我省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依托,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软件等信息产业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和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的建设,从而推动四川省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并带动四川省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寰.第六次产业革命与区域产业布局[J].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B2).
[2]黄寰.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区域系统的作用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
[4]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