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和合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要素的儒、释、道三家哲学——以儒养德、以道养生、以佛养心的传统智慧,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安排部署,这种理念的提升和完善,就是一种新的境界。我们要运用、批判和扬弃的精神,把古老哲学中孕育的古老的人生智慧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用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礼让、人与自然之间平衡恬静的社会大和谐。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多元和合体。儒、释、道三教哲学在这个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地位,它们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从不同侧面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共同陶铸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儒家的智慧,使中国人懂得人生的庄严义务和伦理责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将小我熔铸在家、国、天下、王道、历史中。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教会中国人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珍惜生命,知足常乐,富于想象。没有道家哲学,中国人的生活难免过于沉重和了无生趣。佛教哲学教会了中国人超乎寻常的理解和宽容,它具有批判现实、弃恶扬善的劝世功能。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寻思古圣先哲的智慧决非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有益于现代人道德心灵塑造和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我们将古代哲学孕育的古老的人生智慧,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其为建立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今科技发展,商业弥漫,人们进入了一个高竞争、快节奏、世俗化的现代文明世界。这一方面打破了单一、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结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丧失了古人的恬静、和谐、礼让等传统文明因子。这正是已经走上和刚刚步入现代化征途的现代人心灵迷失、价值分裂的深层原因。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在不断的受到腐蚀。要克服现代化的缺陷,一是有待于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同时离不开我们对优秀的传统价值的继承!
众所周知,“仁、义、礼、智、信”作为单独的道德范畴,早已存在。孟子开始把“仁、义、礼、智”四者并提,称为“四德”,到了汉代,又增加了“信”,称作“五常”,就是说这五项都是做人的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当时,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说“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德”之端。而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即是道德的基础。虽说孟子认为“四心”是人皆有之,是天赋的这点值得讨论,但毕竟这“四心”至少是人皆应有的,是人类社会关系中必需的。《论语》里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也就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就如同车没有輗和軏一样,无法正常生活。这是人之为人的常道。可见,“五常”的确是道德的重要基础。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非常注重对自觉性的高扬。孔子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就是说每个人时时、处处、事事为仁、为善,是要依靠高度的自觉性。孟子继子思之后也发扬了这种精神。而儒家强调的这种“自觉”又是产生义务感和使命感的源泉。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我国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他们肩负国家兴亡的重任,前赴后继,奋斗不止。所以有谁能说, “五常”或“四心”只是古代农耕社会道德的基础,而我们的现代社会不需要呢?可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自觉的遵纪守法,自觉的爱国、爱社会主义,自觉的关心他人,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道家崇尚自然,这自然,既指大自然的天然状态,又指由此引申出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境界。道家的代表人物都非常喜爱大自然。整部《老子》、《庄子》及陶渊明的诗等等,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和谐的自然之美及其生命力的由衷向往。在道家看来,与大自然的特点相比,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淳朴天真的品性,而增加了腐化奢侈、急功近利的消极倾向。所以,他们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淳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按其本来的面目存在,希望人们也保持淳朴的天性,“返朴归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呈现为一种紧张关系,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而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和无间的和谐状态,即像庄子所说:“不以人灭天。”中欧可持续发展交流基金会主席任亚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采访时说,建立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应该“利用中国、亚洲的哲学,而不是欧洲哲学。……在中国和东方的哲学中,……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人们从自然所获得的和所给予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尊重自然与消耗、污染和损害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在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文化和哲学中,都有这些历史非常悠久并有益的传统,但这些观念还有待于变成实践。”可见,道家的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给了我们崇尚自然、自由乐生的文化性格,无疑对于消除现代社会中的浮躁、人的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状态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精神危机,建立和谐的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只是镜花水月、烟花泡影。人们如果能适当放弃欲望,淡泊功名利禄,就可以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勾心斗角和互相倾轧。佛教通过弘扬奉献精神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佛经中就有很多弘扬奉献精神的宗教故事。《萨波达王本生》记载佛祖成佛前为萨波达王时,曾经向苍鹰割肉贸鸽。《地藏十轮经》记载,地藏菩萨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自誓愿入地狱。所以,佛家智慧教会了中国人无畏、宽容和奉献。当然,我们不是要每个人去信佛,我们可以将其精